① 工業化裝修
改變了傳統的現場裝修模式,按照設計方案提供的准確施工數據為依據,為客戶量內身定做滿容意的裝修產品,將現場的傳統施工工藝移至工廠進行系統的工業化生產,直接成形,做到更好的人性化、個性化。工業化生產,帶來的不僅是理念上的創新,環保上的突破,相比傳統裝修,它擁有多方面的優勢。
通過現代化先進機械設備加工生產,成品尺寸的標准、統一,直接減少了現場裝修垃圾、有毒有害廢棄物品的排放,健康的空間實現了即裝即住,有效縮短了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的裝修時間,同時節省損耗材料,避免了多餘材料的二次運輸。
② 機械美學的運用范圍
機械美學無處不在,機器美學作為一種藝術和設計的邏輯,既在藝術的創造中,更是在設計的廣泛領域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現。
最早提出機器美並理解它的基本性質的是兩個美國人沙利文和萊特,兩個奧地利人盧斯和瓦格納,以及一個比利時人凡·德·威爾德。他們拒絕復古主義,對機器和技術進步有著熱忱的認識,其批評思想超越了英國而向前發展。威爾德、盧斯對裝飾的反對無疑是正在興起的機器美學的先聲,威爾德認為「技術是生產新文化的重要因素」;「美一旦掌握機器的鐵臂,這些鐵臂有力地揮舞,就能創造美」。 芝加哥學派建築師沙利文宣揚「形式隨從功能」的口號,認為「功能不變,形式就不變」。曾經作為他學生的賴特在此基礎上更是提出了「功能與形式同為一體」的說法。
<未來派宣言>稱現代建築應該「像巨大的機器」。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築>中更是言簡意賅地說:「建築就是居住的機器」,極力渲染機器美學和工業建築中的功能主義。因此,可以說,機器之美使當代設計功能美的最直接和最集中的體現。
更極端的是五十年代後期的英國有人十分強調邏輯、流線、機械設備、技術與結構,他們的作品外表呈現為巨大的尺度和管線構件畢露的「外露骨架效果」。建築師羅傑斯和皮亞諾70年代設計的法國「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則完全實現了他們的夢想,一座作為機器的建築,「翻腸倒肚」似的把琳琅滿目的管道毫不掩飾地暴露在外,甚至用鮮艷奪目的色彩加以強調。「蓬皮杜文化中心」完全達到了一種技術表現主義的高度,散發著獨特的美感,這件建築一問世,立即引起人們的驚嘆。在巴黎市中心那灰濛蒙的磚石老建築群中鶴立雞群,卓爾不群,成為早期高技派建築機械美學的典範。
隨著時代的發展,那些構造復雜、巨大有力、變化迅捷的機械正日益占據著我們的視線。機械是人們製造的裝置,它能以一定的方式將能量、力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作為人類技藝之製作,機械從歷史的源頭起就成為人類安身立命的手段和工具,機械使人擺脫了繁重的勞動。
而隨著計算機、環境、材料等領域技術的突飛猛進,新的技術表現更強調外表的光滑、輕透,結構更加輕盈、空間更加靈活。這樣的建築就宛如一架巨大的都市機器,吞吐著人群、信息和財富。也將成為人造的奇景,成為這個世界的巨大物質符號。而從一台刷了大紅色油漆的龍門吊旁邊走過,想起了有關機器美學的話題,也拍了幾張龍門吊車的照片。
③ 什麼是機械美學
兩種歷史起源說,其一,高科技建築源始於五○年代後期的英國Archigram學派之機械美學與結構美學思想。現代主義之第一代機械美學往往偏重於強調邏輯性、流程、機械設備、技術與結構;晚期現代主義之第二代機械美學則注重形式的運動性(流動性),強調超感官的理念,比起第一代機械美學更輕巧、更靈活,風格傾向於「外骨架效果」,或,像昆蟲般骨格在外而循環系統緊貼在內,結構所承托的空間或物體的內容變得可有可無,要緊是這般機械構件可以無限地添加再生,所體現的美學觀意義是為了裝飾,目的就是想增強這種機械式的藝術感受力,這里,Archigram學派之巨大都市機械與圖象則成為高科技建築審美的主要依據,並發展出屬於高科技建築的設計理念----技術表現主義。
http://www.google.cn/search?hl=zh-CN&q=%E6%9C%BA%E6%A2%B0%E7%BE%8E%E5%AD%A6&meta=
你可以進去看看,也許有些對你有幫助的!~但是我沒有找到完整的定義!~真不好意思!
④ 機械藝術的美學的特點
注重形式的運動性
⑤ 藝術與手工藝運動,新藝術運動,裝飾運動的區別,各自的風格特徵是什麼
一、風格不同
1、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在裝飾上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風格和其他各種古典、版傳統權的復興風格;提倡哥特風格和其他中世紀的風格;
2、新藝術運動:採用富有生命力的線條及抽象的動、植物紋樣是其特點;
3、裝飾運動:喜歡直線和對稱的抽象構成形式、極富光澤的材料、具有強烈色彩效果的顏色,還採用機械、鋼筋混凝土、合成樹脂、強化玻璃等新材料。
二、基本思想不同
1、藝術與手工藝運動:裝飾上推崇自然主義、東方裝飾和東方藝術;
2、新藝術運動:完全放棄了傳統的參照,與工藝美術運動相比,新藝術運動的線條更為自由、流暢、誇張,抽象的造型常常從實體中游離出來而陶醉於曲線符號中;
3、裝飾運動:藝術家在工業化生產發展進程中對裝飾藝術留念的矛盾折中心理,裝飾藝術運動的設計創造了20世紀初新生活的景觀,成為極富時代特色的藝術運動。
三、含義不同
1、藝術與手工藝運動:強調手工藝,明確反對機械化生產;
2、新藝術運動:是一次范圍廣泛的裝飾藝術運動,在各國又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3、裝飾運動:①手工藝與工業化的結合②東方風格與西方風格的結合③人情化與機械化的結合。
⑥ 現代設計風格流派對機械化大生產具有什麼不同態度
設計產生以來,人們無時不刻不在探索新的設計,但在這些過程中,僅有少數人的行為或成果成為「流派」。因為它們首先意識到了社會的發展方向並作出了順應歷史潮流的探索,這樣,他們的成果才被人們接受,被歷史承認。所以說,設計是時代的產物。同時代的設計和建築、繪畫、音樂、甚至於人的生活方式都是環環相扣的,新思想無論從哪個方面開始突破,都是代表未來思潮和發展方向的。設計先驅首先應該是思想先鋒。
與新現代齊頭並進的還有「高技術風格」。它不僅僅是理性科學的體現,而且在感性的美學理論上大膽地誇張高新技術。高技術派對採用日新月異,一日千里的高新技術表現出極高的樂觀和崇拜。有機現代主義是探索如何使現代主義的冷漠刻板更具情趣和人情味以使其更適於有血有肉的人。而高技派則認為人應該抱著對高新技術無比樂觀的態度去適應高新技術及其深遠的社會影響。1976年,英國建築師皮阿諾和羅傑斯的設計的蓬皮杜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震動世界,它不僅坦率地暴露了結構,而且把電梯、水電空調系統的管理都裝在幕牆之外,並且塗上鮮明的顏色加以區分,造成一種令人嗔目結舌的視覺感受。當時的高技術風格的家電的技術含量被大大誇張了,面板上控制鍵和顯示儀表密布,看上去象尖端科研使用的專業儀器。高技風格在反傳統,純技術方面走向了「根限主義」。
當然,必須性只是一個方面。靈感迸發火花的偶然性常常為必然性開辟道路。
一般來說,東方人重感性而西方人重理性,這也是近代科學都出自西方的原因之一,西方人喜歡用統計、計算、歸納、演繹或綜合來分析事理,而中國人偏愛吟詩作賦思維無邊聯想,以求感性收獲。但是,在設計史上,西方即有重理性(例如包豪斯)也有重感性的(例如工藝美術運動)的階段。
西方設計風格的形成
1、起源:工藝美術運動。
現代設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發生工業革命,機械化大生產個經濟帶來了活力。但那時的工業產品仍然保留著過分裝飾的王朝氣息。機械化程度的落後,使得這些產品的造型不具備足夠的美感。這一點在1851年倫敦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於是以社會思想家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和設計師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為首發起了一場席捲歐洲的工藝美術運動(Art and Craft Movement,這場運動排斥和批判機械化生產,提倡手工製作,崇尚中古時期的自然美,給沉悶單調的工業產品注入了一絲新鮮活力,然而它忽視了工業化的潮流,有違商品經濟發展的趨勢,就像在經歷世界劇變帶來的陣痛,很快就銷聲匿跡,但它卻使設計的影響深入人心。
2、探索:新藝術運動。
隨之而來的是偉大的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它從19世紀末持續到20世紀二十年代。以法國、比利時、英國為中心,波及德國、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及美國,該運動在各國發展特點不盡相同,甚至連名稱也不一樣,但我們有確乎能從其中找到一些相似的特徵:一方面它力圖打破承襲傳統形式的所謂歷史風格,放棄任何一種傳統風格的參照,探索新的藝術方向;另一方面,他又抵制西方藝術中的自然主義趨勢,強調追求自然的本質而不是細枝末節,崇尚蘊含於自然之中的生命活力,並力求體現在自己的設計中。
3、發展:現代主義運動的興起和包豪斯。
a、20世紀20 ~30年代介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現代工業設計體系得以確立的重要階段,新的產品設計形式——圍繞及其生產的工業設計從理論到實踐、到教育體系終於成型。現代主義運動如心建築運動、荷蘭風格派運動及俄國構成主義運動的興起,為現代主義設計的成型作了理論及實踐上的准備。包豪斯學院的成立和發展則既所有設計探索運動之大成,是現代主義設計特徵最終明確和系統化,形成真正的現代設計新體系,工業設計開始有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構架。美國工業設計使得出現和流線型運動的興起,使工業設計找到了職業歸宿,其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得到公認。歐洲的的購、英國、義大利的設計實踐,為工業設計的歐洲中心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斯堪的納維亞設計風格則在這一時期悄然形成,詮釋和暗合了現代設計的本質特徵。
b、包豪斯(Bauhaus)是1919年在德國成立的一所設計學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這所有德國著名建築家、設計家、設計理論家沃爾特.格洛佩斯創建的學院,通過十多年的努力,集中和總結了20世紀初歐洲各國對於設計的新探索與試驗成果,尤其是荷蘭風格派運動、俄國構成主義設計運動,加以發展和完善,成為集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之大成的中心,它把歐洲現代設計運動推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最終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成為一種新的設計風格——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風格。
4、成熟與繁榮:戰後的工業設計。
20世紀40~50年代是工業設計的成熟時期——戰後工業設計在實踐上的恢復、重建和快速發展,導致了工業設計體系的完善,1957年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ICSID)的成立為其主要標志之一。美國成為這一時期工業設計發展最快的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將現代主義設計發展成國際主義風格,並推向全世界,對歐洲國家工業設計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德國、英國、義大利、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在受惠於美國馬歇爾計劃實現經濟實現經濟復甦時,在工業設計領域也發展出了自己獨有的風格,日本則在這一時期搭上工業設計的「末班車」,姍姍來遲而後勁十足。這一時期是工業設計進入全面發展的新時期。
20世紀60~70年代各國經濟進入了普遍繁榮的階段,而工業設計也進入了它的繁榮時期。主要特點有:
1)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工業設計的革命和相關風格的形成。
2) 新材料的出現和新工藝的廣泛應用。
3) 隨著60~70 年代各國豐裕社會發展階段的來臨,人們的消費觀和審美觀急劇 變化,使之前幾乎「鐵板一塊」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開始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和挑戰,是工業設計在原有的單一面貌下變得豐富多彩。
4) 形成了以歐、美、日為主的三大陣營的格局。
5、工業設計的多元化:當今的工業設計風格
20世紀80年代之後,工業設計進入了多元化時期——在現代主義的主流風格之下,呈現出多種風格和探索並存的真正多姿多彩的局面。這一時期,工業設計表現為兩大主要特徵,一是對於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風格的反思、反叛、分析和探索,試圖能在現代主義設計基礎上和結構之上找到一條適合新時代人們審美心理的發展之路。二是對於設計觀念和設計理念的更深層次探索。
⑦ 機械與電路,極簡美學下的工科浪漫,亦會有全新的體驗嗎
公元前300年,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機械問題》中,闡述了齒輪傳遞旋轉運動的問題。
而隨著關卡復雜度的不斷提升,除了需要有全局性的空間想像力之外,突破慣性思維同樣重要。游戲一共60關,有比較明顯的梯度設置。1~12定位於入門引導,幾乎沒有太大的難度,從13關開始可以明顯感受到游戲對於點擊齒輪的先後順序、以及時機點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第15關更是明顯的分水嶺,尤其是圖形的復雜程度有了大幅越進。所以不要被前面簡單的關卡以及清新治癒的表象所蒙蔽,在燒腦程度上,《治癒齒輪》並沒有任何打算妥協的意思。
⑧ 機械美學的介紹
50年代後期的英國Archigram學派提出了機械美學與結構美學思想。較之現代主義之第一代機械專美學往往偏重的屬強調邏輯性、流程、機械設備、技術與結構,代晚期現代主義第二代機械美學則更注重形式的運動性(流動性),強調超感官的理念,比起第一代機械美學更輕巧、更靈活,風格傾向於外骨架效果。
⑨ 機械時代與現代藝術潮流的關系
機器美學提倡新時代的美,提倡機械的美,宣傳飛機、汽車、工廠、大都市的美,謳歌現代生活的速度、節奏感。機器美學對於機械的肯定,對於工業化的頌揚,給現代設計帶來很大的刺激作用,從思想角度來說是一個確切的正面肯定。
設計是技術與藝術的綜合。在設計中,技術和藝術是矛盾的統一體,兩者完美結合,造就優良的設計;反之,則讓設計面目可憎。當設計中的技術與藝術達到動態的平衡時,設計表現為一種較為穩定的風格。技術的革新發展,藝術的不斷變化,設計也就相應地呈現出新的面目。如何掌握機械的藝術潛能,如何反映大工業社會快速簡潔的時代特徵,是迫在眉睫的問題,所以創造一種與此時代特徵匹配的設計風格便是當務之急了。
新技術不斷震撼著古典美學的基石,終於在20世紀初誘發美術革命,產生了機器美學,以適應世界的飛速發展,未來主義畫筆抨擊了"為藝術而藝術"的信條,崇拜科技並主張基於科技來創造和理解藝術。而且他們希望這一哲學和藝術進步的實現要以所有傳統為代價——破壞博物館、圖書館。這種刺耳的侵略性的宣言,通過令人震驚的策略向全世界宣布他們的哲學,引起人們的興趣。立體主義誕生,是畢加索和布拉克沉默的藝術實驗,誕生於他們創造性的智力。而未來主義從一開始,就操作得像一個公司,一個巨大的宣傳機器,管理者馬里涅蒂和他的成員們一起放射出閃閃的光芒。立體主義是用新的方式看待藝術,而未來主義是希望用新的方式看待世界,畢加索和布拉克致力於使畫布更純粹,而馬里涅蒂則把整個現代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納入他瘋狂的藝術視野。在隨後的幾年,未來主義又發表了一個又一個宣言,任何一個他們可以宣言的對象:繪畫、雕塑、音樂、文學。運動開始後,在宣言的宣傳攻勢之後,是大量的展覽,大量分發的傳單,大量的論文和各種事件上演,未來主義輪子轟隆隆地前進。
⑩ 機械美學的簡介
50年代後期的英國抄Archigram學派提出了機械美學與結構美學思想。較之現代主義之第一代機械美學往往偏重的強調邏輯性、流程、機械設備、技術與結構,代晚期現代主義第二代機械美學則更注重形式的運動性(流動性),強調超感官的理念,比起第一代機械美學更輕巧、更靈活,風格傾向於外骨架效果。這些看似離人們遙遠的理論美學知識卻預見著現代設計美學的某種發展方向。
而隨著真人版<變形金剛>的熱映,那些構造復雜、孔武有力、變化迅捷的機械武士正日益占據著我們的視線以至心靈,兒時的記憶被激發起來(一種對過去的時光的美好追憶?),更深層的原因乃是每個人(尤其是男人)的由來已久的心底的機械情結。在機械影像上從小時候看的<鐵臂阿童木>到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機械的別樣美以一種更具象的形式被表達著。
這些大大小小的機械人分布在了杭州166創意產業園區內。它們以冰冷的質感和靜默的姿態宣告著金屬彰顯的無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