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家裝修地板是中國紅顏色,門是櫻桃紅色,傢具和沙發需要搭配什麼顏色
中式古典風格的室內設計,是在室內布置、線形、色調及傢具、陳設的造型等方面,吸取傳統裝飾「形」、「神」的特徵。例如吸取我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室內的藻井、天棚、掛落、雀替的構成和裝飾,明、清傢具造型和款式特徵。
中式古典風格常給人以歷史延續和地域文脈的感受,它使室內環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淵源的形象特徵。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所以談及中式古典風格實際上還包含民族風格,各民族由於地區、氣候、環境、生活習慣、風俗、宗教信仰以及當地建築材料和施工方法不同,具有獨特形式和風格,主要反映在布局、形體、外觀、色彩、質感和處理手法等方面。
中式古典風格主要特徵,是以木材為主要建材,充分發揮木材的物理性能,創造出獨特的木結構或穿斗式結構,講究構架制的原則,建築構件規格化,重視橫向布局,利用庭院組織空間,用裝修構件分合空間,注重環境與建築的協調,善於用環境創造氣氛。運用色彩裝飾手段,如彩畫、雕刻、書法和工藝美術、傢具陳設等藝術手段來營造意境。
一、中國元素所包含的內容
(一)中式傢具
每一件中式的傢具都是有生命的,雖然或許只是整個空間的一個細節,但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決定這個地方的氣質
西方設計界認為:「沒有中國元素,往往就沒有貴氣。」時下最時髦的一種家居風格,便是以西方的裝飾風格和傢具為主,混合入一到兩件中式傢具,往往產生極美的效果。
事實上,經過數千年的承傳,目前還可見到的中式傢具,已經是大浪淘沙後的經典,所以也就具備了極高的融合性。我們在關注中式傢具的時候,除了考慮它的材質,恐怕應更注重其內在設計體現出的一種中國人的家居智慧。
案 又細分為供案、畫案、書案。供案通常在廳堂中陳設,多採用雕刻作裝飾。案出現在神聖的場合,後來出現的畫案、書案則是案類傢具的生活化,很能體現中國文人的審美特點。
桌 中式傢具里的桌子有長桌、方桌、書桌、炕桌等。廳堂方桌是一家的門面,通常要上好的硬木,造型穩重端莊,做工細致,裝飾考究。桌面通常是1M的距離,這是中國古人的社交距離。
椅 中式傢具的椅子,有太師椅、有官帽椅、有圈椅,不同的椅子有不同的大小尺寸,其中清太師椅最大,常放在正廳中。
床 目前我們能看到的中式床,是四柱式或者六柱式的架子床,架子上可以圍上帷幔,床頂部有頂蓋。這是不是有點「屋中之屋」的意思呢?中式床還有羅漢床,有點像加寬的長條椅,沒有架子,通常放在書齋午休時用。
中式風格不再和古老,死板劃上等號,取而代之的是親近自然,朴實,親切,簡單卻內藏豐富意涵。注重細節才能突出效果,在住宅的細節裝飾方面,具備現代眼光的重視裝飾風格非常講究。尤其是在現代戲是結構的住宅中,往往可以達到移步換景的裝飾效果。這種裝飾手法,給空間帶來了豐富的視覺效果。像屏風,帷幔,翹頭案等這些傢具,被設計師做來局部裝飾,展現出了中國傳統藝術的永恆美感。
每一件中式傢具就像一首經典的老歌,在每一個流動的音符中都蘊涵著深深的韻味,只有細細品味,才能悟出一些哲理來,它獨特的魅力也會吸引很多的視線,不過材質,線條,色彩搭配的不到位,很容易收到相反的效果,為了更符合居住的要求,選擇恰當的中國元素,才能讓居室散發古雅而清新的魅力。
(二)中式裝飾
傳統室內設計的裝飾手法,是中國人含蓄氣質的體現。
蝙蝠、鹿、魚、鵲、梅是較常見的裝飾圖案。原因是「蝠」與「福」諧音,可寓有福;「鹿」與「祿」諧音,可寓厚祿;「魚」與「余」諧音,可寓「年年有餘」。
「梅、蘭、竹、菊」、「歲寒三友」等圖案則是一種隱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態特徵,贊頌人類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竹有「節」,寓意人應有「氣節」,梅、松耐寒,寓意人應不畏強暴、不怕困難。
同理,石榴象徵多子多孫;鴛鴦象徵夫妻恩愛,松鶴表示健康長壽。
(三)中式設計思想
中國古人對居住環境的研究和追求,其精雕細琢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他們的一些室內設計理念,和如今最流行的簡約主義很有一些不謀而合之處。
1、宜設而設,精在體宜
在明清時代,「宜」是室內設計的核心概念和價值標准。國內專家對其的解釋是:「宜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因地因人制宜,二是宜簡不宜繁,三是宜自然不宜雕琢。(《環境藝術設計的新視野》)」
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如此描述卧室設計:「一般設卧榻一、榻前僅置一小幾,幾上不設一物;設小方杌二,小櫥一;室中清潔雅素,一涉絢麗,便如閨閣中,非幽人眠雲夢月所宜。」
2、刪繁去奢,繪事後素
刪繁是指去除過於復雜的裝飾,去奢其實也很重要。如今很多設計師一提到以人為本,就以為是「給脖子套張餅」,其實人在家居生活中的不便與方便是相輔相成的,過於奢侈地追求「一低頭就能吃到脖子上的餅」,恐怕會起到負效果。
「繪事後素」是孔子的話,是他對美的一種看法。在孔子眼中,繪事是那種裝扮出來的美麗效果,而素則是自然的、氣質的美,孔子認為「素」要美於「繪事」。這體現了一種「大美無言,大象無形」的中國士大夫的文化追求。
3、因景互借
去過蘇州拙政園的讀者都知道這座美輪美奐的園林有一個特色就是「借景」,建於蘇州城中心的塔被巧妙地「借」到園林來了。
因景互借,體現了中國建築設計的一種整體觀。居室、住宅、庭院,小環境和大環境統一在一起考慮,目的是實現一個藝術化的生活環境。
中式古典飾品配飾遵循原則 1.對稱原則:東方美學講究對稱,用融入了中式元素的對稱圖案來裝飾,再把相同的傢具、飾品以對稱的方式擺放,就能營造出純正的東方情調,更能為空間帶來歷史價值感和墨香的文化氣質。對稱設計是中國建築、傢具等普遍採用的構造原則。這種設計能夠減少視覺上的沖擊力,給人們一種協調、舒適的視覺感受。在飾品配置過程中也應採用對稱原則來擺放飾品。
2.元素應用:中式傢具風格的包裝元素應該從中國悠久的歷史中探索。能夠代表中式古典居家風格的元素很多:比如中國字畫,其清新淡雅、行雲流水,不論用於客廳或書房都能體現出主人優雅的生活品位;而瓷器、中國結、京劇臉譜、宮燈等也是中式古典元素的代表:扎染、蠟染的布藝,女紅盤扣等能應用在布藝上;可以用有代表性的絲綢面料作為床上用品面料,以突出室內的華麗;另外,作為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都是中式風格元素的體現;
3.色彩應用:中式古典居家風格飾品的色彩可採用有代表性的中國紅和中國藍。居室內不易用較多色彩裝飾,以免打破優雅的居家生活情調。色彩不宜明快,應以沉穩的灰色調為主。綠色盡量以植物代替,如吊蘭、大型盆栽等等;
4.圖案應用:典型的中式圖案來源於大自然中的花、鳥、蟲、魚等。花卉中牡丹花型豐滿、色彩嬌艷,象徵富貴,被詩人稱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或「花中富貴」。梅花,優雅飄逸、傲霜鬥雪,象徵堅強,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常以梅花來表現自己的情趣、人格或情操。茉莉象徵純潔、優美。另外,一些由點、線、面構成的紋樣也可以用於傢具和飾品中。
『貳』 中式古典室內裝修要怎麼設計
可以將它發到網上啊!讓專業的設計師為你設計啊!
『叄』 中式古典風格以什麼材料為主
中式古典風格主要特徵,是以木材為主要建材,充分發揮木材的物理性能,創造出獨特版的木結構或穿斗式結權構,講究構架制的原則,建築構件規格化,重視橫向布局,利用庭院組織空間,用裝修構件分合空間,注重環境與建築的協調,善於用環境創造氣氛。運用色彩裝飾手段,如彩畫、雕刻、書法和工藝美術、傢具陳設等藝術手段來營造意境。
中式古典風格的室內設計,是在室內布置、線形、色調及傢具、陳設的造型等方面,吸取傳統裝飾「形」、「神」的特徵。例如吸取我國傳統木構架建築室內的藻井、天棚、掛落、雀替的構成和裝飾,明、清傢具造型和款式特徵。
中式古典風格常給人以歷史延續和地域文脈的感受,它使室內環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淵源的形象特徵。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所以談及中式古典風格實際上還包含民族風格,各民族由於地區、氣候、環境、生活習慣、風俗、宗教信仰以及當地建築材料和施工方法不同,具有獨特形式和風格,主要反映在布局、形體、外觀、色彩、質感和處理手法等方面。
『肆』 如何將中國京劇藝術融入到裝修中
個人認為整體裝修風格適宜採用傳統中式的風格,採用大量木元素用於傢具和飾面當中,再以深色調為主。而樓上所提及的臉譜可作為飾品之用。也可以已繪畫的形式在做乳膠漆的牆面以抽象的形式畫上用於繪制臉譜的色彩,天花還是以淺色調的乳膠漆為宜。配合大面積的深色調木飾面感覺可以突出一種古色古香的韻味
『伍』 舉例子說出京劇造型在生活中的應用。(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京劇造型的形
你說的是人物造型還是道具造型,
人物比較多的是服飾吧,有很多服飾有中國風的特點,這其中就有戲曲服飾的風格
道具的話就是中式桌椅了,現在裝修還有中式風格的桌椅,床不是很多
『陸』 這兩個擺設,哪個好看點
看你要擺在哪裡,還有就是你家的裝修是什麼風格的,第一個比較中式,專中規中矩的,第二屬個比較可愛,擺起來活潑一些,你看看哪個更貼合你家的風格。你也可以再在網上搜一搜更好看的擺設,這兩個說實話樣子都一般,你應該能找到更好的選擇哦。
『柒』 郭德綱師徒聚餐曝暴發戶式奢華裝修,為何網友卻稱合照暗藏玄機
其實從其徒弟曬出的照片來看,郭德綱家中的裝修風格的確是一股子中西結合的豪華風,被網友們戲稱為暴發戶風格也不是沒有道理。而除了裝修風格顯示出說相聲很賺錢外,合照中還能夠看出郭德綱對這幾個徒弟的態度以及最為受寵的到底是誰,那就是陶陽。
其實郭德綱對陶陽的百般支持實際上也就是在變相地支持中國的京劇事業,讓京劇這個傳統文化能夠在中國繼續下去,而所幸的是陶陽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捌』 中國風的家居需要哪些擺件呢
中式復古裝修,也深受很多中國老百姓的喜愛。不少年輕的朋友也跟小語分享裝修心得。中式復古的裝修,以紅木為主色調和基調。在客廳擺放上一套正統的紅木沙發,基本就奠定了整個房子的核心裝修風格。其餘的角落各處,則可以多用紅木、紅木色、棕色的木來製作轉角、櫃子、擋風、隔斷等。再搭配一些個性十足的中國風擺件,整個家裡就飄著濃濃的中國風了。那麼問題來了,中國風的家居需要哪些擺件呢?
1、中國風的燈飾

悠然的和尚坐在蓮花上,靜心地閱讀,看人間雲卷雲舒,花開花謝。這是一個禪意十足的擺件,也是一個家居使用的加濕器,既能美化家居環境,又能增加空氣濕度,非常實用。
『玖』 京劇臉譜與裝飾藝術結合的論文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關於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的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國內外都很流行,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
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關於臉譜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來自假面具。
京劇臉譜,是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為採用某些色彩的。紅色有臉譜表示忠勇士義烈,如關羽、妾維、常遇春;黑色的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黃色的臉譜表示兇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的臉譜一般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
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誇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徵,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可是發展到後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裡、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
京劇舞台上幾千出戲,數不清的花臉角色,而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一套畫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臉譜。臉譜看來五顏六色,五花八門,其實自有一套章法,也就是說各有各的譜。如果從線條和布局來看,大致可分為整臉、三塊瓦臉、十字門臉、碎臉、歪臉、白粉臉、太監臉以及小花臉的豆腐塊。這每一種臉譜雖畫法各異,但都是從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徵出發,以誇張、美化、變形、象徵等手法來寓褒貶,分善惡,從而使人一目瞭然。以三塊瓦的基本畫法而論,即由眉子、眼窩、嘴窩這「三塊」組成,其他畫法大多從這三塊瓦演變而來。如十字門臉,即從腦門至鼻樑有一條黑道,俗稱「通天紋」,與兩個眼、眉連接起來像一個黑十字;所謂花三塊瓦,即在誇張的眉眼中加一些顏色和裝飾圖案,如喜劇人物張飛、焦贊,畫垂眉或蝶翹眉,笑眼窩,翹嘴以示笑口常開;悲劇人物西楚霸王項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雖不失莊重,卻也預示著兵敗垓下,自刎烏江的命運;如漢朝銚期的老臉則眼窩尾部畫出下垂的鬢角,其子銚剛的眼角卻呈上翹之勢,加上誇大的光嘴巴,一看便是血氣方剛;再如關羽「面如重棗」,自然畫紅臉,包拯「鐵面無私」則黑臉非他莫屬,曹操「面帶奸詐」便是一幅奸白臉。可見花臉臉譜是以色定調,如紅色表示忠誠耿直、熱情吉祥;黑臉表示豪爽粗暴、剛正不阿;紫色表示老實忠厚;黃色表示兇狠勇猛;藍色表示桀傲不訓、剛強爽快;白色表示奸詐多疑;綠色表示驍勇魯莽;粉紅色表示年邁血衰;金銀色表示庄嚴,多用於神仙聖人。如果從這些畫法來分析,就會看出門道來了。
京劇臉譜藝術
中國傳統戲曲的臉譜,是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程式。一般應用於凈、丑兩個行當,其中各種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譜式和色彩,藉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使觀眾能目視外表,窺其心胸。因而,臉譜被譽為角色「心靈的畫面」。
臉譜的演變和發展,不是某個人憑空臆造的產物,而是戲曲藝術家們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對生活現象的觀察、體驗、綜合,以及對劇中角色的不斷分析、判斷,作出評價,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藝術手法。
據史料記載,臉譜系由唐代樂舞大面(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之一,是京劇和某些地方戲中凈的別稱)所戴面具和參軍戲副凈(參軍戲,唐宋時流行的一種表演形式,主要由參軍、蒼鶻兩個角色作滑稽的對話和動作,以引人發笑,有時用以諷刺朝政或社會現象。參軍戲中的副凈,等於現在京劇中的「架子花臉」,一般都表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如《三國演義》戲里的張飛)的塗面逐漸演變而來。
中國戲曲理論家翁偶虹曾撰文說:「中國戲曲臉譜,胚胎於上古的圖騰,濫觴於春秋的儺祭,孽乳為漢、唐的代面,發展為宋、元的塗面,形成為明、清的臉譜。在戲曲形成之後,臉譜與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顯的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藏戲』,無論生旦凈丑,都戴面具,每劇多至百餘,少者亦須數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並不勾畫臉譜。京劇是具有全國性的大劇種,大量發展臉譜,可是加官、財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從臉譜、面具的混合使用與臉譜譜式的由簡至繁,可以看出中國戲曲累遞發展的軌跡。」
京劇臉譜與京劇表演藝術一樣,是和演員一起出現在舞台上的活的藝術。京劇在中國戲曲史上,雖只有二百餘年的歷史,但與其他戲曲相比,它發展快,流傳廣,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京劇臉譜在中國戲曲臉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劇臉譜是一種寫意和誇張的藝術,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為圖案勾眉眼面頰,結合誇張的鼻窩、嘴窩來刻畫面部的表情。開朗樂觀的臉譜總是舒眉展眼,悲傷或暴戾的臉譜多是曲眉合目。勾畫時以「魚尾紋」的高低曲直來反映年齡,用「法令紋」的上下開合來表現氣質,用「印堂紋」的不同圖案象徵人物性格。
為繼承和發展這一豐富的文化遺產,本欄目所收的臉譜,並沒有局限於某家某派,而是採取廣征博採的方法,擇優選入。欣賞和研究京劇臉譜,最好與劇情、角色表演、服裝和人物身份等一起進行。
臉譜的起源與發展
臉譜藝術的發展與中國戲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約在十二至十三世紀的宋院本和元雜劇的演出中,就出現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塊白斑的丑角臉譜。凈角臉譜相傳在中國戲曲發展之前,南北朝和隋唐(公元420-907)樂舞節目中就有了「假面歌舞」,這假面具就是臉譜的鼻祖。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大面出於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這就是齊人表演蘭陵王戴面具擊敵樂舞的記載。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貴州省星義地區布依族村民喜愛的古老地方戲,仍有戴藝術面具演出的習慣,這可算是臉譜歷史中的活化石。但隨著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戴藝術面具演戲越來越不利於演員面部的表演,藝人們就用粉墨、油彩、鍋煙子直接在臉上勾畫,這樣就逐漸產生了臉譜。當時,戲班以露天演出為主,離戲台較遠的觀眾往往看不清演員的面部表情,勾上臉譜使觀眾在遠處就能一目瞭然。
為適應露天演出,所勾臉譜一般只用黑、紅、白三種對比強烈的顏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面部肌肉輪廓,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這種原始的臉譜是簡單粗糙的,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逐漸裝飾化了。到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京劇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後,京劇臉譜也在吸收各地劇種臉譜優點的基礎上,經幾代著名演員和戲劇藝術家的不斷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創新改革,得到充分的發展。圖案和色彩愈來愈豐富多彩,各種不同人物性格的區分也越來越鮮明,並創造出許許多多歷史和神話人物的臉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妝譜式。
京劇臉譜的色彩與人物性格
從色彩上說,現在的京劇臉譜有紅、紫、黑、白、藍、綠、黃、老紅、瓦灰、金、銀等色,這是從人物自然膚色的誇張描寫,發展為性格象徵的寓意用色。
一般說來,紅色描繪人物的赤膽忠心,義勇無儔;紫色象徵智勇剛義;黑色體現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貴品格;水白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詐、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則表現自負跋扈的性格;藍色喻意剛強勇猛;綠色勾畫出人物的俠骨義腸;黃色意示殘暴;老紅色多表現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將;瓦灰色寓示老年梟雄;金、銀二色,多用於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徵虛幻之感。
京劇臉譜的用色雖分類型,但也不是絕對的,仍有很大靈活性。如紅色,在《三國演義》戲里用來表現關羽,是為了象徵其性格;但在《法門寺》里,太監劉謹的紅臉,則是膚色的誇張,表現其養尊處優、權壓朝臣的地位,再加上眉、眼、嘴部勾出的奸詐表情,使人一看就知是一位擅權的太監。又如《水滸》戲里梁山泊頭領晁蓋,是「黃老三塊瓦臉」,這里的黃色不是象徵殘暴,而是表示他面色發黃,對照印堂上勾出一個紅光的形象,堂堂正正,一看就知是一位起義英雄。又如京劇界流行的「三剛不見紅」(即李剛、姚剛和薛剛三個人物)的說法,也是從人物性格出發的。這三個人物都是性格倔強,剛毅果敢,舞台表演上要求嚴肅穩重,因而臉譜上不能見一點紅,連嘴唇都不能勾紅,也不能勾粉臉蛋,與此相反,《楊家將演義》戲里的孟良、焦贊這兩個人物,因性格詼諧,常開玩笑,必須勾出粉臉蛋;然而,《洪羊洞》一戲中,由於兩人已年老,性格有所改變,就不能再勾粉臉蛋。這都是前輩藝術家在色彩表現性格方面總結出的寶貴經驗。
京劇臉譜的構圖分類
京劇臉譜的構圖多種多樣,加上五彩繽紛,裝飾性很強的各種圖案,容易使人眼花繚亂,產生神秘感。其實,歸納起來也不過有十幾個類型,由於相互借鑒,相互變化,就派生出許許多多的譜式。這些譜式都是以各種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徵為依據的,即使是同一類型的譜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線條勾畫與色彩處理也就各異,使每個人物都富有各自的個性,而絕不雷同。
整臉:
這是一種常見的譜式。化妝時在整個面部先塗上一種顏色作為主色,以誇張膚色,再勾畫眉、眼、鼻、口的部位和細致的面部肌肉紋理,表現出人物的神態。此類臉譜畫法極為講究,要求筆鋒准確有力,形象傳神,用筆類似中國畫的線描。
『拾』 為什麼戲劇中人物的裝扮背後要插4面旗子
「靠」是京劇中對鎧甲類裝束的統一稱呼。一般分硬靠、軟靠和改良靠。背後插的旗子,叫「靠旗」,一般是硬靠才有。靠旗是插在背後的三角形的四面旗子,又叫護背旗。旗上有用各種綵線綉的龍紋。每面旗上附有一條彩色飄帶。動作時,旗子連同飄帶飛揚招展,瀟灑優美。
靠旗在實際生活中是沒有的。有人認為靠旗是從古代傳令旗變化而來的,這只不過是一種猜想,沒有任何根據。在舞台上可以看到,這四面旗子與發號施令沒有任何聯系。而且令旗只有一面,怎麼發展也不會發展成四面。再說靠旗是插在背後,不是插在脖子里,也不能隨時拔下來。
因此,靠旗只是一種裝飾性的舞蹈工具,是為了渲染武將的威風,顯示表演者的技巧,增加舞蹈時的動態美,以此來幫助塑造人物的一種專用舞蹈工具。後來,由於一些京劇表演藝術家運用靠旗設計了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把靠旗從一般的舞蹈服裝裝飾又發展了一步。
變成了高難度技巧的一種輔助工具。比如,雲南的表演藝術家關肅霜,在打出手的時候,就運用靠旗桿的彈力,把對方的兵器彈回去。
(10)京劇風格裝修擴展閱讀
京劇舞台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台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范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台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
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台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台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
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朴、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