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傢具大全 » 上海舒婷家紡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上海舒婷家紡

發布時間: 2021-03-04 16:35:01

⑴ 舒婷的成名作是什麼有什麼經典著作

舒婷
[編輯本段]【舒婷簡介】
原名:龔佩瑜
祖籍:福建泉州
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漳州龍海),生長在廈門。
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與北島、顧城齊名,但事實上,她的詩歌更接近上一代載道意味較濃的傳統詩人,反抗性淡漠了許多。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著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秋天的情緒》、《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詩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無香》等。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1980年全國中青年優秀詩歌作品獎,並被編入初中語文課本,《雙桅船》獲全國首屆新詩優秀詩集獎、1993年莊重文文學獎;《真水無香》獲第六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獎辭」。
舒婷擅長於自我情感律動的內省、在把捉復雜細致的情感體驗方面特別表現出女性獨有的敏感。情感的復雜、豐富性常常通過假設、讓步等特殊句式表現得曲折盡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們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銳深刻的詩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並把這種發現寫得既富有思辯力量,又楚楚動人。
舒婷的詩,有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從這方面說,她的詩並不「朦朧」。只是多數詩的手法採用隱喻、局部或整體象徵,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達的意象有一定的多義性。

⑵ 舒婷的文學作品有哪些

主要作品有:《雙桅船》、《舒婷顧城抒情詩選》、《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心煙》、《秋天的情緒》、《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詩想」》、《預約私奔》、《柏林,一根不發光的羽毛》、《Hi 十七歲》、《今夜你有好心情》、《舒婷詩文自選集》、《舒婷的詩》、《舒婷文集》(三卷)、《當代中國文庫精讀-舒婷集》、《致橡樹》。
1、人物簡介
舒婷,女,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中國當代女詩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龔佩瑜,從小隨父母定居於廈門,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
2、人物生平
50年代中期,母親帶著她和兄妹三人從漳州回到廈門,被分寄在祖母和外婆家裡。舒婷從小隨母親在外婆家長大。
四歲起,外祖父就拿唐詩當兒歌教她念,外婆則娓娓講述「三國」、「水滸」、「聊齋」哄她上床睡覺。小學三年級,有了一點閱讀能力,便開始取五花八門的書籍來看,一直到初中,也因此眼睛越來越壞。
1964年就讀於廈門一中,1969年,舒婷在「上山下鄉」洪流中插隊到閩西山區。1972年,舒婷以自己姨媽的繼女身份,被照顧回城。
1979年4月,《詩刊》從《今天》上選發了舒婷的《致橡樹》,兩個月後,又發表了她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和《這也是一切》。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2013年04月28日再次高票當選廈門文聯主席。

⑶ 求舒婷的《童話詩人》

原文
相信了你編寫的童話
自己就成了童話中幽藍的花
你的眼睛省略過
病樹、頹③牆
銹崩的鐵柵
只憑一個簡單的信號
集合起星星、紫雲英④和蟈蟈的隊伍
向沒有被污染的遠方
出發
心也許很小很小
世界卻很大很大
於是, 人們相信了你
相信了雨後的塔松
有千萬顆小太陽懸掛
桑椹⑤、釣魚竿彎彎綳住河面
雲兒纏住風箏的尾巴
無數被搖撼的記憶
抖落歲月的塵沙
以純銀一樣的聲音
和你的夢對話
世界也許很小很小
心的領域很大很大
注釋
①選自《雙梔船》,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2月版。
②舒婷,當代女詩人。
③頹:倒塌。
④紫雲英:二年草本植物,花紫紅色或白色。
⑤桑葚:桑樹的果穗,味甜,可吃。這里指桑枝。
解析
這是舒婷寫給顧城的一首詩,G·C是顧城名字開頭字母的大寫,這個「童話詩人」就指的是顧城。舒婷和顧城同是撥亂反正年代的優秀詩人,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一個典雅,一個童真,一個在大地上行走,一個在天空中飄飛,都有淡淡的美麗的憂傷!舒婷的這首詩把細密的意象組合起來,拓展了詩的語言,給讀者留下了一個豐富的想像的空間,創造了童話般的世界:一朵美麗幽藍的小花微笑著,用靈魂低唱著,它引來了許多可愛的夥伴——有晶亮眼睛的星星,有馨香燦爛的紫雲英,還有胖胖的活潑的蟈蟈……它們一起向著「沒有被污染的遠方「出發,它們去尋找夢想,尋找」雨後塔松」上「千萬顆小太陽」,它們要在溫暖明亮的陽光下垂釣河裡的清澈,嘴裡咀嚼著紫色的小桑椹果,它們把風箏放得很高很高,纏住了潔白輕盈的雲,它們純銀一樣的聲音回響在天地間……這是一個多麼美妙的童話!我們的「童話詩人」顧城就醉在這美妙的童話里。世界沒有了「病樹」,「頹牆」,「鐵崩的柵欄」,抖落掉了「歲月的塵沙」。這里有水晶一樣透明純凈的身體靈魂以及夢想,童話般的詩,詩一樣的童話!意象的象徵性朦朧而不晦澀,寫出了理想和現實沖突的年代裡一代人的夢,他們嚮往著光明、自由、快樂、親密,想擺脫文革時代的破敗、陰郁、滯息,我們可以從顧城的另一首詩中感受這童話般的詩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⑷ 舒婷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1、《雙桅船》

現代詩人舒婷於1979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這是一首朦朧詩,共兩節:第一節蘊藉著詩人無限的人生辛酸與感慨,象徵愛的短暫和飄零;第二節寫詩人對愛的短暫和飄零感傷情緒的超越。

《雙桅船》後被選為滬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第十二課課文。

2、《會唱歌的鳶尾花》是舒婷於1981年10月底創作的長詩,是「朦朧詩」的代表作之一。全詩共十六節,每節行數不固定。表達敘述者作為一個普通人需要溫情呵護的生活願望和回應時代的呼應而主動承擔「歷史責任」之間的矛盾心情,以及這一矛盾如何被克服的心理過程。

3、《致橡樹》是中國詩人舒婷1977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這首詩共36行,前13行詩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六個形象,對傳統的愛情觀進行否定;14~36行正面抒寫了自己理想的愛情觀。

《致橡樹》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鄭州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大學語文教科書。

4、《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當代詩人舒婷於1979年創作的一首抒情現代詩。此詩精選了一組組意象,描述了中國過去的貧窮,和人民千百年來的夢想與苦難,亦展現了中國讓人振奮的崛起和新生,深情地抒發了詩人自己對祖國的無比熱愛、無限期盼和獻身決心。

5、《神女峰》是舒婷創作於1981年6月的詩作,是一首表現女性覺醒意識的抒情詩。在歷代文人騷客的筆下,巫山神女象徵著女性的純潔、忠貞、執著。而詩人面對這一神秘的石峰,對傳統的愛情觀提出了質疑,體現了當代女性對封建倫理道德的反叛,對純真愛情的追求和思考,對人性復歸的呼喚。

⑸ <舒婷顧城抒情詩選>

舒婷

原名龔佩瑜,1952年6月6日生於福建泉州石碼鎮,長於廈門市鼓浪嶼。1966年(14歲),因閱讀外國文學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現而受到批評。1969年(17歲)初中未畢業即下鄉,到閩西北山區的上杭縣插隊落戶,1971年開始寫詩和散文,並得到當時被流放到閩西北山區的福建詩人蔡其矯的指導,其詩也在知青中流傳。1972年回城,在廈門當過泥水工、漿紗工、擋車工、統計員、講解員、焊錫工等各種臨時工。

1977年,認識了北島等北方的詩人,並成為《今天》的撰稿人,她的詩也開始在社會上流傳。1979年4月,在《詩刊》上發表《致橡樹》,這是她第一次公開發表的作品。1980年,《福建文學》以「關於新詩創作問題」為題,圍繞著舒婷的作品開展長達一年多的專題討論,雖然她的《流水線》和《牆》等作品也受到批評,但仍將她推上了朦朧詩代表人物的地位。1980年調福建文聯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

1982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詩集《雙桅船》,並獲得中國作家協會第一屆(1979-1982)全國新詩(詩集)評選的「二等獎」。同年,還出版了《舒婷顧城抒情詩選》(1982,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後,隨著北島的停筆,她也有一段時間的停筆。三年後重新執筆,創作數量有所減少,出版有《會唱歌的鳶尾花》(1986)、《五人詩選》(1986)等,但興趣已逐漸轉向了散文創作。

顧城

原籍上海,1956年生於北京,其父是當時的著名詩人顧工。「文革」開始時才10歲,兩年後,便隨父親下放山東北部某農場,在放豬的同時喜愛採集昆蟲標本,並在那裡寫下了自己的第一部詩集《無名的小花》,還編有一冊格律體的詩集《白雲夢》。1973年(17歲)又隨父親返回北京,當過一段時期的木匠、搬運工、借調編輯等臨時工。

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在青年讀者中產生了很大影響,也因《遠與近》、《弧線》等引起爭議,被看作是朦朧詩的主要作家之一。1980年,以《小詩六首》參加「青春詩會」 ,再次引起爭論,從而引發了長達六年的「朦朧詩論爭」。1981年,因《抒情詩十首》獲「《星星》詩歌獎」。其詩集除了《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島顧城詩選》和《五人詩選》外,還有《黑眼睛》、《雷米》、《城》、《水銀》等。

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作文化交流。1988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於紐西蘭的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創作年金,1993年,又獲德國伯爾創作基金,在德國寫作。同年9月,在紐西蘭用斧頭砍死殺妻子謝燁(詩人雷米)後自殺,身後出版有長篇小說《英兒》(與雷米合著)、《顧城詩全編》等。

⑹ 舒婷的介紹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1969年下鄉插隊, 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 工作,從事專業寫作。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
舒婷長於自我情感律動的內省、在把捉復雜細致的情感體驗方面特別表現出女性獨有的敏感。情感的復雜、豐富性常常通過假設、讓步等特殊句式表現得曲折盡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們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銳深刻的詩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並把這種發現寫得既富有思辯力量,又楚楚動人。
舒婷的詩,有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從這方面說,她的詩並不「朦朧」。只是多數詩的手法採用隱喻、局部或整體象徵,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達的意象有一定的多義性。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
「橡樹」的形象象徵著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著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裡。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徵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因而這首富於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

⑺ 舒婷詩風

舒婷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
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與北島、顧城齊名,但事實上,她的詩歌更接近上一代載道意味較濃的傳統詩人,反抗性淡漠了許多。

=============================
原名龔佩瑜,1952年6月6日生於福建泉州石碼鎮,長於廈門市鼓浪嶼。1966年(14歲),因閱讀外國文學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現而受到批評。1969年(17歲)初中未畢業即下鄉,到閩西北山區的上杭縣插隊落戶,1971年開始寫詩和散文,並得到當時被流放到閩西北山區的福建詩人蔡其矯的指導,其詩也在知青中流傳。1972年回城,在廈門當過泥水工、漿紗工、擋車工、統計員、講解員、焊錫工等各種臨時工。

1977年,認識了北島等北方的詩人,並成為《今天》的撰稿人,她的詩也開始在社會上流傳。1979年4月,在《詩刊》上發表《致橡樹》,這是她第一次公開發表的作品。1980年,《福建文學》以「關於新詩創作問題」為題,圍繞著舒婷的作品開展長達一年多的專題討論,雖然她的《流水線》和《牆》等作品也受到批評,但仍將她推上了朦朧詩代表人物的地位。1980年調福建文聯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

1982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詩集《雙桅船》,並獲得中國作家協會第一屆(1979-1982)全國新詩(詩集)評選的「二等獎」。同年,還出版了《舒婷顧城抒情詩選》(1982,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後,隨著北島的停筆,她也有一段時間的停筆。三年後重新執筆,創作數量有所減少,出版有《會唱歌的鳶尾花》(1986)、《五人詩選》(1986)等,但興趣已逐漸轉向了散文創作。

=============================
舒婷詩集

1.致橡樹
2.也許
3.這也是一切
4.礁石與燈
5.思念
6.致大海
7.秋夜送友
8.海濱晨曲
9.初春
10.人心的法則
11.中秋夜
12.悼
13.贈
14.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
15.珠貝——大海的眼淚
16.四月的黃昏
17.呵,母親
18.歸夢
19.北京深秋的晚上
20.一代人的呼聲
21.往事二三
22.流水線
23.牆
24.群雕
25.獻給我的同代人
26.向北方
27.兄弟,我在這兒
28.日光岩下的三角梅
29.芒果樹
30.周末晚上
31.北戴河之濱
32.鼓嶺隨想
33.在潮濕的小站上
34.無題(1)
35.惠安女子
36.饋贈
37.童話詩人
38.小窗之歌
39.在詩歌的十字架上
40.心願
41.「?·!」
42.船
43.島的夢
44.礁石與燈標
45.舊宅

46.會唱歌的鳶尾花
47.獻給母親的方尖碑
48.贈別
49.那一年七月
50.落葉
51.白天鵝
52.起飛
53.白柯
54.還鄉
55.小漁村的童話
56.黃昏星
57.夏夜,在槐樹下……
58.讀給媽媽聽的詩
59.故地重遊
60.懷念
61.阿敏在咖啡館
62.你們的名字
63.神女峰
64.復活
65.始祖鳥
66.禪宗修習地
67.夜讀
68.一種演奏風格
69.春雨綿綿
70.奔月
71.詩與詩人
72.當你從我的窗下走過
73."我愛你"
74.國光
75.脫軌
76.春夜
77.楓葉
78.路遇
79.黃昏
80.送友出國
81.自畫像
82.鐫在底座上
83.寄杭城
84.致——
85.蔦蘿夢月
86.雨別
87.雙桅船
88.在故鄉的山崗上
89.遠方
90.滴水觀音

91.日落白藤湖
92.花溪葉笛
93.老朋友阿西
94.聰的羽絨衣
95.驚蟄

⑻ 舒婷的資料

「新詩潮」中的鮮活色彩

在新時期新詩潮躍升的態勢中,一批女詩人悄然崛起,以各具特色的詩作,為詩壇帶來鮮活的色彩和蓬勃的生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舒婷。

舒婷,(1952- ),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 1969年開始創作, 1979年公開發表作品。主要詩集有《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作品翻譯成20多國文字,境外出版5個語種詩集單譯本。

一位「油印」派詩人誕生

舒婷乳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廈門人,祖籍泉州。1957年「反右」運動中,父親被遣送到邊遠山區勞動改造,和美的家庭因而而破裂,這一切遭遇使她過早體味到人世滄桑。她從小隨母親在廈門外婆家長大。

舒婷6歲讀小學時便有了正式學名龔舒婷。到了小學三年級有了一點閱讀能力,便開始從大人的書櫥里抽取五花八門的書籍來讀。延至初中,一直是「小資」情調的批判對象。初中二年級時適逢「文革」爆發,舒婷狂熱了半年之後遂成名副其實的逍遙派,悄悄藏在家裡手不釋卷,接觸了雨果、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馬克·吐溫等世界文豪的大量作品。1969年"上山下鄉"的洪流席捲而至,她把普希金的詩集打進行裝赴閩西太拔公社插隊落戶。在農村她開始寫日記,抄各種中外大詩人的作品,並把寫信當作生活的莫大享受,她順手寫下的幾首詩竟在知青中流傳開來。

20歲那年,舒婷以獨生子女為由被照顧回城。在待業期間,她在建築公司做臨時工,干過宣傳、統計、爐前工、講解員、泥水匠。1975年,舒婷正式調織布廠當工人。這一年,她的幾首輾轉流傳的詩,經人介紹給下放永安的老詩人蔡其矯。這位老詩人非常看重舒婷的詩才,在長期通信中,不厭其煩地抄詩送她,幾首是強迫她讀了聶魯達、波特萊爾以及許多當代國外有代表性的詩,開闊了她的藝術視野。

1977年,舒婷調至燈泡廠做起了累人的焊錫工,同年,經蔡其矯介紹結識了青年詩人北島,這件事深刻地影響了她日後的創作,她說"不啻受到一次八級地震"。1978年,舒婷應約在北島、芒克主編的油印刊物《今天》創刊號上,發表了詩歌《致橡樹》和《呵,母親》,此後,她的詩作多次在《今天》和福建的油印刊物《蘭花圃》上出現,成為許多文學青年喜愛的"油印"派詩人之一。

「新詩潮」與傳統詩潮的溝和橋

1979年4月和6月, 《詩刊》先後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和《這也是一切》,引起詩壇的關注。《福建文學》自1980年第2期開始,展開了舒婷詩歌作品的討論,歷時11個月。舒婷無形中成了「新詩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1981年,她的創作在爭議中達到高峰期,此後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別出版了詩集《雙桅船》和《舒婷顧城詩選》,一時為眾多詩歌愛好者和青年讀者所爭相購買。

1982年,舒婷與詩評家陳仲義結婚並且因孕期不適而擱筆。她的沉寂持續了將近3年時間,於是社會和文壇有了種種猜測,其中有關舒婷創作後勁兒不足的傳聞最多。這期間,她收到五、六千封讀者來信,這使她不安、感慨。1984年她發表了組詩《你們的名字》,告慰那些關心她的讀者。之後,她雙陸續發表詩作,數量卻不如從前。

1986年她出版了新詩集《會唱歌的鳶尾花》,較前那種美麗憂傷的詩風有了變化。

在「後崛起派」面前沉著應戰

80年代年輕的「後崛起派」曾發表"別了,舒婷北島"的詩歌宣言,舒婷不願輸於年輕人的挑戰。她說:「對於年輕的挑戰者,我要說,你已經告訴我們,你將要做什麼?那麼,讓我們看看,你做了什麼?因為,對於一個詩人,再沒有比他作品更雄辯的了」。

1985年以後,舒婷另闢蹊徑,將創作精力轉入到散文領域。她的散文帶著詩的特質與韻味,浪漫感傷、聰穎多思的詩人情懷,在散文寫作中發揮得淋漓盡致。1988年舒婷出版散文集《心煙》,多為憶往之作,顯示了作家散文創作的一種探索走向。

1985年至1989年,舒婷應邀分赴前西德、法國、美國、義大利、荷蘭、英國和印度等國家參加了 多種詩會和文化活動,並由法國、前西德、前東德出版了3種詩集譯本。她的詩曾被譯成外文的有英、德、法、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瑞典、荷蘭、義大利、澳大利亞、日本、印度、朝鮮等10多個國家。她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1976——1979年全國中青年詩人優秀作品獎;1982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詩集《雙桅船》獲全國第一屆新詩優秀詩集獎。1985年、1996年由《拉薩晚報》和《星星》詩刊社分別發起的「全國十名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投票選舉中,舒婷兩次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