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家回像是什麼意思
查閱國際君友會佛教典藏,記載迴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詞,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門。迴向,梵語parinama,又作轉向、施向。《大乘義章》卷九雲:「言迴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迴向。」即希望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予他者,並以己之功德而期他者皆成佛果,迴向於佛道。通俗地說就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盤;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 (梵 Parināma)一作「迴向」。回者回轉也,向者趣向也,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謂之迴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於他者,迴向於眾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迴向於佛道也。大乘義章九曰:「言迴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迴向。」 迴向即是「回己善根,有所趨向」,將所造善根力集中加於某目的,使之盡快得以實現。 四眾弟子每天課頌或做功德後,常把功德「迴向」給親友、怨親債主、法界眾生..等;到底「迴向」在佛教里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迴向」是佛教極為殊勝而獨特的修行法門之一;「迴向」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蠟炬去引燃其它的蠟燭,不但原來的蠟燭 本身的光亮未曾減弱,反而和其它蠟燭的光光相照,而室內更為光明、更為明亮。所以,迴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減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為殊勝。
「迴向」,梵語parinama,又作轉向、施向。即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盤;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諸經論有關迴向之說甚多,茲根據諸經記載,將迴向種類歸納成六種:
1.回事向理
將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迴向於不生不滅的真如法界理體。
2.回因向果
將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最高無上的佛果。
3.回自向他
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
4.回小向大
將自決自度的小乘之心,迴向轉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
5.回少向多
善根福德雖少,以歡喜心大迴向,善攝一切眾生。
6.回劣向勝
將隨喜二乘凡夫之福,迴向欣慕無上菩提。 迴向是實踐「自他兩利」、「怨親平等」的大乘菩薩道的最佳法門;因為迴向的對象可廣及法界一切眾生,而迴向怨親債主,可以化解惡緣為善緣、化阻力為助力。迴向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體現,唯有了悟「人我一如,怨親平等」精神的人,才能迴向。所以一念迴向心,為菩薩一切行中推為上首;因此,無論修什麼行門,做什麼功德,皆應迴向。
我們平時做完課後,或者做完一些功德後的迴向是這樣的:「弟子○○○願以此功德迴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眾生,現前見聞者,歷劫及現世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債主,諸天護法聖眾,本境山神、土地靈祗,無祀男女孤魂、流產墮胎之嬰靈,及日常作務中所誤傷亡之一切眾生,一切地獄眾生、餓鬼眾生、畜牲眾生、天魔外道等一切罪苦六道眾生,仰仗阿彌陀佛威神之力,消除無始劫來之一切業障、罪障、病障,懺除誹謗正法、輕毀三寶之罪業,斷除一切無明煩惱,舍離一切外道邪見,皈敬佛法僧三寶,圓滿諸福慧,圓成勝善根,安住大乘,明心見性,修學種智,自在往生極樂世界,圓證無上正等菩提。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弟子們的觀念是迴向涉及的面越大越好,而且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中有這樣的經文:【如是善事,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舍一得萬報。】 但是善知識在《起信論講記》第三輯第283頁中有這樣的開示:【迴向時不要像有些人那樣打高空:「我某某某以什麼功德迴向法界。」……應當說:「迴向給我某某某的一切冤親債主。」】 對照善知識在書中的開示,我們開始起了困惑:究竟怎麼樣的迴向適合我們這些佛子的修行?會不會因為迴向面大,而自己的能力不足,不僅不能達到效果反而成為空話?會不會因為迴向面廣,使得自己的冤親債主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益而在修行的路上障礙自己,導致明心見性的目標不能實現?能不能請善知識慈悲也給廣大佛子們擬定一個迴向文? 答:兩種迴向皆正確無誤,端視學人以何種心行自我安立。 一者、若求世間有為有相福德,則須以無私無我之大慈悲心(如四無量心),迴向廣緣法界眾生同沾利益。此感得之有相福德,當較迴向自身、眷屬來得高廣。 二者、若求三乘菩提修學之無障無礙,當以迴向遮障自己之冤親債主為優先。何以故?以六道有情之同理心,皆是欠債當還故。若迴向明確,表還債之心真誠實在,冤親債主易感受故,則障道之緣自然減小乃至消失。因此世人若為求世間安樂,當可依《地藏菩薩本願經》迴向增廣; 若求三乘菩提之修證無遮障,則可依正覺同修會之迴向方法而行:「願以修學正法、護持正法、流通正法、弘揚正法之殊勝功德,迴向○○○之冤親債主。得蒙諸佛菩薩加被,皈命佛法僧,悉發無上心,早生善處,修學佛法,同證菩提。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2. 佛像家居擺設
安放位置高於腰部,周圍不能有雜物。不能靠廚房、廁所,周圍不能有酒肉,佛像周圍專只能擺放花(真屬假花都行)、蓮花燈、香爐、佛經、舍利塔。別的不要擺放。方向朝哪都可以,這個並無禁忌。不要在卧室安放就行。如果條件不允許,只能安放卧室的話,夫妻行房前要用紅布將佛像蓋上。兩尊像可以左右對稱擺放,也可以阿彌陀佛擺中間,觀音菩薩擺左邊(你的左側),右邊是空缺(該是大勢致菩薩)。
3. 請問高人,道教和佛教對家居風水看法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佛家講普度眾生,不講看風水之說;
道家是選根基好的徒弟修煉,而從道家八卦等回可以演化出一答些風水之類的東西。
兩者本是可洞察到宇宙奧秘,看風水只是傍門左道而已。不是主流。
人出生,命已安排好,風水在小的方面起一些作用,不會有大作用,人的生活還得靠自己。
4. 佛家所說的相是什麼
人生在世,可能會違願違心,但不能違天違命。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 那相知相遇,應該是多麼大的緣分。
緣起天定,緣滅天意,任誰也改變不了。
人生就是一場隨意的旅行,你不知何時出發,也不知落腳點會在何地。每一刻時光都值得紀念,每一分幸福都不能有憾。
人與人之間緣起於相逢相遇,緣聚於相守相伴,一朝相離緣散緣滅。
做人還是要腳踏實地才能保持清醒,善良勇敢才能擁有智慧,邂逅、牽手、離開、分手,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相知永遠是自己為自己積攢的緣。
你信亦或不信,緣,就在那裡,你無法左右,唯有順其自然。秋天落葉,冬日飛雪,交一個有緣的人,深耕厚愛,感恩永遠。
我們總是感嘆緣分的玄妙,因為不知何時,你湊巧就遇到了他,我們也感嘆緣分的無情,因為不知何原因,總是等不到。
機緣就是一種巧合,你的品性就是你會遇到緣的引線。相遇,感恩遇見之美,相守,珍惜相處之樂,相遇是天意,相守是人為。
行走紅塵,自己需要努力,要相信,最珍貴的感情,是相伴,不是廝守。
還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叫相知,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尋到卓文君,伯牙子期天涯覓知音。這份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彼此的心上,無論世事滄桑,滄海桑田,始終不變。
人到了一定年紀,不會再去想什麼緣,什麼份,而是一切看淡,灑脫自由。只有擁有那份淡定從容,才能隨心隨意看清緣分,才能有一種博大寬廣的胸懷看清世事。
人生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如果昨天錯過了,那麼今天就要學會好好把握。
緣分是相互的,幸福是互相給對方的,快樂是自己提升的,不要總想著去斤斤計較。現在擁有的幸福是因為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生命的柔情不是來自所謂的歲月靜好,都是自己努力去掙來的。
不是所有的相遇都會有好的緣分,都會有好的結局。有的相遇只是遠方靜靜的懷念,有的相遇只是心底默默的思念,有的相遇是對方給自己刻下的烙印,有的相遇就只是為了遇見後的離別。
有些感情,從陌路到傾心,最終又成了陌路,只留下彼此的絲絲痕跡。
蔡康永曾說,愛情的紀念物,從來就不是那些你送給我的手錶和項鏈,甚至不是那些甜蜜的簡訊和合照。戀愛最珍貴的紀念物,是你留在我身上的,如同河川給地形的,那些你對我造成的改變
5. 為什麼佛家佛像都金光燦燦的很威嚴!而道家卻是小小的泥像
人靠衣裝,佛靠金裝。所以佛像得鍍金,不然唬不住人。
道家嘛,自老子以來,都是本鄉本土滴,不需要靠這個來嚇唬人,所以更實在一些。
哈哈哈哈
6. 佛家護法有哪幾個神像
佛家護法
保護、來維持正法的意自思。傳說佛陀派請四大聲聞、十六阿羅漢等護持佛法。
又梵天、帝釋天、四天王、十二神將、二十八部眾等善神聽聞佛陀說法後,皆誓願護持佛法,此等諸神總稱為護法神,或稱護法善神。
此外,人世間的帝王及諸檀越,都是保護佛法的人,亦稱之為護法。所以今日的佛教界,對於虔敬三寶,護持佛教的在家居士,都以護法稱之。
7. 佛家所謂「著相」是什麼意思
佛家所謂「著相」的意思:執著於外相、虛相或個體意識而偏離了本質專。「相」指某一屬事物在我們腦中形成的認識,或稱概念。它可分為有形的(可見的)和無形的(也就是意識)。
佛教中有個詞叫覺悟,意思就是「覺一切相, 悟一切本」 著相意味著: 沒有真正去著相,也沒有真正去悟本。
比如站在山頂上,什麼也不想,感覺清風撲面,全身的毛孔都舒坦。
一般,會發自內心地說一句:好舒服啊!就完事了,然後下山咯,這就是著相了。
(7)佛家家居像擴展閱讀:
禪宗素有「一花五葉」的說法,指的是初祖達摩(一花)二祖至六祖(五葉即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也有人認為是六祖及其門下的五個支派。
禪宗發展到現今,由於該法的特點,在寺廟中已經較少見到,特別是頓悟禪法。民間則有少數研究者,例如南懷瑾、王紹璠、吳鐵夫等,其中吳鐵夫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發揚頓悟禪法的觀點,並在台灣出版了《就是叫你一念成佛》(2007,大千出版社)一書。
8. 佛教多國有 中外國佛家形象有相或異同的吧 舉兩例吧 謝
阿彌陀佛
佛菩薩像要安放在潔凈的上位誠敬供奉,不要把佛菩薩像畫印在不合適的地方和物品上,不能隨意佩戴和當飾品使用,還需要按相關佛經的要求去造,如《造像功德經》等
凈空法師---佛沒有一定的相,你喜歡什麼相,他就現什麼相。
我們曉得佛出現在世間,他的名號都不相同,但是也有同名同號的。諸位要曉得,諸佛菩薩沒有名號,佛的名號是因教化眾生而建立的。佛的名號是教學的目標,這個目標也因時因地而不相同。他是應機說法,而且無有定法可說,所以佛也就沒有一定的名號,不但沒有一定的名號,佛也沒有一定的相貌。
我們這個世間人常講「相隨心轉」,佛心清凈,他的相貌當然是世間最好、最圓滿的。佛的相貌最圓滿,一絲毫缺陷都沒有,但是為了教化眾生,就要隨類現身,示現的相就不是他本來那樣究竟圓滿。
佛示現的,像《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就像《楞嚴經》所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菩薩在印度示現一定是印度人的相貌,在中國示現一定是中國人的相貌,我們見到之後,才有親切之感。
我們造的佛像,日本人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藏人的佛像一看就是西藏人,泰國的佛像下巴尖尖的,一看就是泰國人。所以要知道,佛沒有一定的相,你喜歡什麼相,他就現什麼相。
名不是一定的,相也不是一定的,都是隨眾生心,確實做到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十大願王所說的,諸佛菩薩真的圓圓滿滿地做到了。
9. 佛教的標志是什麼
一、佛教教旗
目前我們在許多寺院的法會上看到的佛教教旗是美籍波蘭人奧爾高特根據佛陀成道時聖體放出的六種光色設計的,並在1952年舉行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二次大會上得到確認。
六種光色為藍、黃、紅、白、橙及前五色的混合色。其構圖,縱橫均為藍、黃、紅、白、橙等色,象徵人類的各種膚色。
其中,橫的表示全世界人類的和睦相處,縱的表示世界的和平。從佛教立場看,教旗的六色(包括混合色)象徵佛陀的庄嚴法相和佛教的博大精深。
藍色代表佛教慈悲和平的主旨;黃色寓示中道了義;紅色象徵成就福德;白色表示清凈解脫;橙色象徵佛法的根本——智慧圓滿;五色的混合色寓示真如不二之義。
(9)佛家家居像擴展閱讀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西漢未年開始傳入中國時,先依附於流行於漢代的道術(方術),魏晉時,又依附於玄學。發展緩慢,僅流行於宮庭。這時的佛教學說大體上為神不滅說和因果報應說,佛成為中國傳說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國,特別強調因果報應,跟中國原有的福善禍淫思想相通,傳佛教者學習中國方術,以方便傳佛教。
魏晉時學術大變,以老莊思想為骨架的玄學流行,佛經譯家即用老莊學說中的概念、詞來比喻佛家經典中的名詞,僧肇的般若理論是佛教中國化的典型,也是對魏經玄學的深化總結,這時的佛教活動主要是譯經。
10. 佛家角度如何看待實心和空心菩薩像的如果有,佛學角度兩者區別是怎麼樣(恭請內行回答,扯淡的別來)
朋友你好! 1、我所理解的佛學角度有兩重,一是從佛陀的角度,即達到佛學最高成就的角度回,另一答種是未成佛的角度。 2、從佛陀的角度來看,空心與實心,本質是一樣的,請看《圓覺經》上的佛對成佛後看事物的一段描述「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有佛陀看來,菩薩亦是幻化,十方世界,唯一圓覺而已。菩薩既然是幻化,那麼空心與實心就更不用說了。 3、但從我們未成佛的角度來看,確實是存在空心與實心兩種菩薩的啊,也許空心代表的是無為法,有心代表的是有為法吧。無論是空心菩薩,還是有心菩薩,其濟世救人的慈悲心懷都是一樣的啊,不同的只是所用的方法不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