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建材 » 寧波中朝家居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寧波中朝家居

發布時間: 2021-03-04 00:13:27

『壹』 寧波市東吳鎮有律師事務所嗎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餘一、王文慧等祖籍浙江嘉興,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語專門學校攻讀英語,參加進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參與組織「均社」,進行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畢業後,經常發表論文和譯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
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重慶,曾任《吶喊》周刊(後改名《烽火》)發行人、主編,擔任歷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神》、《鬼》為著名。抗戰勝利後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他的著作被譯為多種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繼獲得義大利但丁國際榮譽獎、法國榮譽勛章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譽院士稱號。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

一九四四年(民國三十三年) 四十歲

〔桂林——貴陽——重慶〕
春 在桂林遇美國歸來的林語堂。靳以由福建回重慶途經桂林時在巴金處住數天。
四月 《火》第三部第三章以《田惠世》為題發表。
五月 月初,與肖珊從桂林出發至貴陽。8日在貴陽郊外的「花溪小憩」結婚。
中旬,送肖珊到四川旅行。開始創作中篇小說《憩園》。
下旬,住進貴陽中央醫院三等病室,作矯正鼻中隔等手術,共住院十幾天。據這段時間對醫院生活的觀察和感受,後來創作了中篇小說《第六病室》。
六月 上旬出院。住中國旅行社招待所,十多天後住郊外花溪對外營業招待所。
離開貴陽到達重慶,住民國路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部,與馮雪峰鄰近,經常來往。
本月 譯作《處女地》(屠格涅夫著)出版。
七月 《憩園》結稿。
八月 獲知王魯彥去世,作《寫給彥兄》。
夏 何其芳自延安來渝,偕巴金至曾家岩「周公館」拜訪周恩來同志。
十月 《憩園》由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初冬 開始創作《寒夜》,不久輟止。
十二月 月底,出席重慶文藝界座談會,周恩來參加並講話。

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 四十一歲

〔重慶——上海——重慶〕
一月 18日獲知友人繆崇群於14日去世,急至北培墓前弔唁,4月作《紀念一個善良的友人》。
二月 和老舍、茅盾等三百人在重慶《新華日報》聯名發表《文化界時局進言》。
五月 4日,出席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曹家巷文化會堂舉行的抗協成立七周年暨第一屆文藝節紀念會,郭沫若、胡風、老舍、邵力子、王平陵等百餘人到會。
本月 開始創作《第四病室》。譯作《散文詩》(屠格涅夫著)出版。
六月 24日,郭沫若、老舍、葉聖陶、洪深、陳白塵、巴金等二十四人發起的沈雁冰五十壽辰慶祝會在重慶西南實業大廈舉行。
29日,柳州克復。
七月 27日,桂林克復。
本月 《火》第三部出版。
八月 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打電報到上海與三哥堯林聯系。
28日,毛澤東到重慶,初次見到毛澤東。
抗戰勝利初期,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組織「附逆文化人調查委員會」,委員會由老舍、夏衍、巴金等18人組成,任務是負責調查背叛祖國,投靠日偽的漢奸文人的罪行。
十月 10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改名為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簡稱「文協」)。
21日,文協在重慶張家花園會所舉行會員聯歡晚會,和郭沫若、胡風、葉聖陶、馮雪峰等人出席。周恩來應邀參加,宣講毛澤東關於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介紹延安的文藝活動情況。
初冬 重新開始創作《寒夜》,寫一部分。
十一月 1日,由重慶到上海,開始籌備恢復文化生活出版社。肖珊因懷孕留在重慶。
在上海和生病的三哥堯林與索非同住霞飛路霞飛坊五十九號三樓。
十二月 8日,和郭沫若、茅盾等十八人聯名致電昆明各校師生,悼念因國民黨特務和軍隊襲擊搗毀學校而遇害的師生。
三哥堯林病故,親自安排入殮、安葬。三天後回重慶。
16日,長女李小林(小名國煩)生於重慶。
17日,上海文藝界聚會,成立文協上海分會,巴金雖未出席,仍被選為分會理事。
本月 建國前的最後一個短篇小說集《小人小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一九四六年(民國三十五年) 四十二歲

〔重慶——上海〕
一月 20日,和茅盾等21人聯名發表「陪都文藝界致政治協商會議各委員書」,信中呼籲廢止文化政策,確立民主的文化建設政策。
本月 中篇小說《第四病室》由良友復興圖書公司出版。
四月 10日,散文集《旅途雜記》出版。
月底,肖珊和女兒返上海。
本月 和張瀾、沈鈞儒、郭沫若等聯名發表《致美國國會爭取和平委員會書》。
五月 5日,出席全國文協在張家花園召開的慶祝文藝節大會。11日,出席文聯社發起的文藝座談會。21日,離開重慶到上海。
六月 和馬敘倫等上海各界人士上書蔣介石、馬歇爾及各黨派,呼籲永久和平。
這期間負責文化生活出版社全部社務,並開始編輯《文學叢刊》第八、九、十集。
七月 16日,與茅盾、葉聖陶等二百六十人聯名發表《中國文化界反內戰、爭自由宣言》。
八月 《寒夜》開始在「文協」上海分會的刊物《文藝復興》上連載,在這之前曾在《環球 》畫報上刊載一些章節。
十二月 31日,長篇小說《寒夜》結稿。這是建國前創作的最後一部小說。

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 四十三歲

〔上海——台灣——上海〕
三月 《寒夜》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六月 為亡友魯彥編輯《魯彥短篇小說集》,並作《後記》。
七月 19日,和郭沫若、茅盾、葉聖陶、胡風等十三人致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控訴國民黨特務暗殺李公朴、聞一多的罪行。
下旬,到台灣旅行,住台北黎烈文家。
八月 從台北到基隆,乘船回上海。
本月 散文集《懷念》出版。
九月 編輯自選集《巴金文集》,次年由春風書店出版。
十一月 參加編輯「文協」主辦的《中國作家》雜志。

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七年) 四十四歲

〔上海〕
三月 譯作《快樂王子集》(英國王爾德著)出版。
四月 開始翻譯妃格念爾的回憶錄。
五月 31日寫信給法國學者明興禮,談及自己所接受的西歐政治思想和文學的影響。
六月 譯作《笑》(奈米洛夫等著)出版。
七月 為亡友繆崇群編輯出版散文集《碑下隨筆》,並作《後記》。
八月 改訂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黎明》,易名為《西班牙的曙光》,於次年1月出版。
九月 譯完妃格念爾的回憶錄中的第二卷《獄中二十年》,次年2月出版。繼續翻譯第一卷,但未能出版。
本月 散文集《靜夜的悲劇》出版。

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 四十五歲

〔上海——北京——上海——北京——上海〕
三月 開始譯魯多夫·洛克爾的《六人》,10月出版。
四月 上旬參加馬宗融公葬儀式。
五月 25日,上海解放。下午與黃裳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察看,然後走到南京路上看解放軍入城。
夏 文化生活出版社協商增加董監事人數,提名巴金、朱洗、吳朗西、畢修勺、章靳以為常務董事,朱洗為董事長,康嗣群為總經理,巴金為總編輯。
六月 從上海到北平。
七月 2日,參加在北平舉行的第一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寫《我是來學習的》。19日大會閉幕,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23日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成立,當選為該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八月 月初回上海。
九月 1日起將文化生活出版社社務交康嗣群。
本月 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中旬前往北京參加第一屆全體會議。
十月 1日在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
十一月 譯完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說《蒲寧與巴布林》,12月出版。
十二月 譯完高爾基的《回憶契訶夫》,次年1月出版。

1950年 四十六歲

〔上海——北京——蘇聯、波蘭——北京——上海〕
一月 4日,出席在上海錦江飯店召開的討論柳青《種谷記》的座談會。
二月 譯完高爾基的《回憶托爾斯泰》,4月出版。
三月 辭去文化生活出版社常務董事職。
四月 24日,辭去文化生活出版社董事職。
五月 譯完高爾基的《回憶布羅克》,7月出版。
七月 24日,在上海解放劇場參加上海首屆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大會歷時六天,29日閉幕,當選為上海文聯副主席。
28日,兒子小棠生。
八月 25日辭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職務。
本月 譯完巴甫羅夫斯基的《回憶屠格涅夫》,同月出版。
九月 譯高爾基短篇小說四篇,連同舊譯稿一篇,新編為《草原集》,11月出版。
十月 30日參加以郭沫若為團長的第二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代表團,前往波蘭、蘇聯訪問。臨行前,代表團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
本月 譯完迦爾洵的短篇小說集《紅花》。11月出版。
十一月 9日到達莫斯科,13日到達華沙,16日第二屆保衛世界和平大會開幕,22日閉幕。這斯間訪問了奧斯威辛和克拉科城。29日參加中國勞動人民代表團,從華沙到莫斯科,先後訪問了莫斯科、列寧格勒和西伯利亞等地。
十二月 18日離開蘇聯的奧特波爾回國,21日返抵北京。
24日出席北京各界慶祝中朝人民抗美援朝勝利,歡迎和大代表團返國大會,朱德、宋慶齡、李濟琛、沈鈞儒等出席。
本月 返回上海

一九五一年 四十七歲

〔上海——山東、江蘇——上海〕
二月 編選散文集《華沙城的節日棗波蘭雜記》,3月出版。
編譯《納粹殺人工廠棗奧斯威辛》。將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血》和《西班牙的苦難》二書合編改名為《西班牙的血》。均於3月出版。
三月 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成立,當選為理事。
本月 譯完迦爾洵的《一件意外的事》,6月出版。
六月 散文集《慰問信及其他》結集,7月出版。
七月 《巴金選集》由開明書店出版。
25日參加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華東分團,任副團長。同行的還有靳以、方令孺等。在一個多月里,訪問了濟南、沂南、鎮江、揚州、鹽城、興化等城鎮,八月底結束。
十一月 譯完迦爾洵的《癩蝦蟆和玫瑰花》,次年1月出版。

一九五二年 四十八歲

〔上海——北京——朝鮮——北京——上海〕
一月 譯完屠格涅夫的《木木》,5月出版。
二月 在北京籌備全國文聯組織的「朝鮮戰地訪問團」,任團長。該團有文學、藝術工作者十八人。自10日起開始進行入朝前學習。
三月 7日啟程離京,15日到達安東,16日過鴨綠江,20日到達朝鮮前線,22日會見彭德懷司令員。25日寫完《我們會見了彭德懷司令員》。28日彭德懷看過文章後復信巴金,提出修改意見。31日到達平壤。
四月 1日和其他二十位作家聯名發表控訴書,向全世界人民揭露美帝使用細菌武器的罪行。4日受到金日成接見,並參加朝鮮文學藝術總同盟舉行的座談會,然後去開城前線。
十月 1日在開城附近和志願軍一同過國慶節。
本月 從朝鮮回國。

一九五三年 四十九歲

〔上海——北京——朝鮮——北京——上海〕
一月 1日參加華東話劇工作者新年聯歡。
二月 關於朝鮮的第一本散文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出版。
三月 24日,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常務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第六次擴大會議,通過茅盾、周揚、柯仲平、老舍、巴金等二十一人為全國文協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委員。
三月——七月 《新生》、《海的夢》、《霧·雨·電》、《家》、《憩園》、《旅途隨筆》、《還魂草》以及《父與子》(新譯本)陸續重新修訂出版。
上半年 在上海寫《英雄的故事》集中的短篇小說,9月出版。
八月 再度入朝訪問。
15日,在沙里院市參加黃海道五萬四千人的群眾大會,紀念朝鮮解放八周年。
九月 2日,在開城。
23日到10月6日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因在朝鮮未能出席,寫了《衷心的祝賀》一文。
十月 1日,在開城前線前沿陣地和志願軍一起慶祝國慶。
9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同月,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改組為中國作家協會,被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副主席。
這期間,在朝鮮寫成《保衛和平的人們》集中的散文、特寫。
十一月 6日?日,華東作家協會在上海成立,巴金未能出席大會,當選為理事。
十二月 離開朝鮮回國。26日,由巴金等十五人組成華東作協創作委員會,組織委員學習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等。

一九五四年 五十歲

〔上海——北京——莫斯科——北京——華沙——北京——上海〕
一月 14日在北京參加中國文聯第二屆全國委員會主席團第二次擴大會議,討論1954年工作計劃。
六月 譯著《家庭的戲劇》(赫爾岑著)修改本出版。
七月 13日到達莫斯科,應邀參加契訶夫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活動。14日參加契訶夫紀念館的開幕典禮,法國小說家勃賴德爾、羅馬尼亞詩人別紐克同車前去。與蘇聯作家費定第一次見面。15日上午到「新聖母修道院」公墓為契訶夫掃墓;晚,在工會大廈出席「契訶夫逝世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作《向安東·契訶夫學習》的發言。16日晚在莫斯科文化藝術劇院看《萬尼亞舅舅》。17日下午,在高爾基公園露天劇院參加「紀念契訶夫逝世五十周年」晚會。18日在瓦赫坦坷夫劇院看《海鷗》。21日起前往雅爾達、羅士托夫城、大岡羅格、斯大林格勒等地訪問參觀。
八月 4日,離開莫斯科回國。
九月 4日,當選為第一屆人大代表(四川代表)。15日至29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參加大會。
本月 編選《巴金短篇小說選集》並寫《自序》,次年3月出版。
編選《巴金散文選》並寫《前記》,次年5月出版。散文集《保衛和平的人們》出版。

一九五五年 五十一歲

〔上海——北京——新德里——北京——上海——南京——上海〕
二月 《春》、《秋》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版。
三月 11日,在全國各人民團體負責人的聯席會議上被推選為出席亞洲作家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副團長,郭沫若任團長。
四月 前往印度新德里參加亞洲作家會議。5日,出席印度文化界舉行的歡迎會,在會上致詞。6日大會開幕,10日閉幕。
本月 經昆明回國。
五月 隨筆集《談契訶夫》出版。
25日,在北京參加中國文聯主席團、作協主席團召開的聯席擴大會議,討論反胡風問題。同月寫書評《談別有用心的〈窪地上的戰役〉》。
六——七月 在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會議期間和李 人交談創作問題多次。
八月 1日,參加全國文聯、作協主席團舉行的聯席會議,在會上介紹上海文藝界反胡風的情況。
十月 9日,與孔羅蓀、唐等歡迎法國作家薩特和德·波伏瓦來上海訪問,並在寓所接待。
十一月 6日,參加上海市慶祝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三十八周年大會,為主席團成員。
參加在南京舉行的授軍銜、授勛章的典禮。
十二月 2日出席上海紀念《草葉集》出版一百周年和《堂·吉訶德》出版三百五十周年座談會,並在會上作了《永遠屬於人民的兩部巨著》的報告。
18日?4日,出席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

一九五六年 五十二歲

〔上海-北京-柏林-上海-成都-上海-新德里-北京〕
一月 5日,偕周立波從北京啟程前往柏林參加第四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作家大會。9日抵達柏林,10日——14日開會,16日閉幕,當晚參加文化部部長貝歇爾舉行的宴會。本月回國。
二月 本月7日至3月6日,在北京參加中國作協二次理事會(擴大)會議。會議期間與茅盾、老舍、 曹禺受毛澤東主席接見。周揚在會議報告中指出:「作家茅盾、老舍、巴金、曹禺、趙樹理都是當代語言藝術的大師」。
五月 1日,參加上海市人民慶祝「五一」。 國際勞動節大會,為大會主席團成員。16日至20日參加作協上海分會二次會員大會,在會上作《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旗幟下勝利前進》的報告。
本月,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身份在上海市視察工作。
六月 15日——30日,在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為大會主席團成員。
七月 寫《「鳴」起來吧》、《「獨立思考」》等雜文,均署名餘一。
八月 編成散文集《大歡樂的日子》,次年3月出版。
十月 14日,參加魯迅新墓遷葬儀式,和金仲華一起把復制的「民族魂」旗幟獻蓋在靈柩上。
十一月 與文化界人士一道在龍華機場迎接中日友協理事長內山完造。
十二月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到成都視察。這是解放後第一次回故鄉。10日,出席四川省文學創作會議並作有關創作的報告。在成都,見到青年時的朋友吳先憂,並到正通順街的老家觀看。下旬,去印度新德里參加亞洲作家會議。23日開幕,28日閉幕。

一九五七年 五十三歲

〔上海——北京——上海——北京——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上海〕
三月 在北京參加作協創作規劃會議。與趙丹、方紀等受毛澤東主席的接見。毛澤東主席說,知識分子的大多數是愛國的,是願意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又說,馬克思、恩格斯當時寫文章都是以理服人,現在有些人寫文章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勢壓人。這些話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四月 27日,會見《文匯報》記者,批評上海有關部門不重視話劇。
五月 16日,參加上海市委召開的第二次作家座談會,在會上發言,對文藝界出版工作提出意見。
本月 開始編《巴金文集》。
六月26日——七月26日 在北京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返滬前一天與馮雪峰長談一次。
七月 1日,大型刊物《收獲》創刊,巴金、靳以任主編。
八月16日——九月3日,參加上海市二屆人大二次會議。大會以反右為中心。會上與周而復、柯靈、靳以、郭紹虞等人作聯合發言,批判孫大雨等。
九月16日——17日,在北京參加作協黨組擴大會議最後一次會議,會上與靳以聯合發言,批判馮雪峰、丁玲、艾青。
十一月 3日,參加去蘇聯慶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活動的中國勞動人民代表團,受周總理接見。4日啟程赴莫斯科,7日參加慶祝觀禮。12日到列寧格勒訪問。15日返莫斯科。20日到基輔。28日回國。
十二月 7日,在上海作協舉行的全體會員大會上,傳達周恩來總理對下鄉、下廠的作家所作的報告。29日下午,在上海作協舉行的大會上,代表主席團宣布第一批深入生活的作家名字,並致賀詞。

一九五八年 五十四歲

〔上海——北京——蘇聯——上海——成都——上海〕
一月 主持作協上海分會舉行的會議並作報告,介紹1957年上海分會創作概況。
二月 1日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為主席團成員。
26日下午,主持上海作協召開的創作座談會。
這期間還同三十多位作家一道訪問上海機床廠。
三月 《巴金文集》第一卷、第二卷出版。
13日,寫《法斯特的悲劇》,發表於《文藝報》第11期,引起指責和批評。5月19日給《文藝報》編輯部寫們,表示接受批評。
20日,參加上海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社會主義自我改造促進大會,為主席團成員。
四月 《巴金文集》第三卷出版。
五月 《巴金文集》第四卷出版。
八月 5日去醫院看望因公燒傷的邱財康同志,8日修改完成報告文學《一場挽救生命的戰斗》。
本月 《巴金文集》第五卷出版。
十月 4日到蘇聯塔什干參加亞非作家會議。會議7日在納沃伊劇場開幕,12日閉幕。住郊外杜爾明別墅。14日搬進城裡住塔什干旅館。15日乘飛機去撒馬爾汗訪問,並參加烏茲別克作家代表大會。16日到費爾剛納,安集匹等地訪問。18日回塔什干。19日乘飛機到莫斯科,下旬回國。
17日,友人鄭振鐸因飛機失事遇難。返上海後撰文悼念。
本月開始,《中國青年》、《文學知識》、《讀書》等雜志開展對巴金建國前作品的批判和討論。
本月 《巴金文集》第六卷出版。
十一月 在成都觀看四川省革命殘廢軍人教養院課余演出隊的演出。
十二月 月底返回上海。

一九五九年 五十五歲

〔上海——新安江——北京——上海〕
三月 月底,到上海郊區公社參觀。
四月 編完散文集《新聲集》,9月出版。
五月 編完散文集《友誼集》,9月出版。
六月 去浙江新安江水庫工地訪問四天,肖珊同行。《巴金文集》第七卷、第八卷出版。
25日,在北京與周揚等參加首都詩人座談會。
八月 在上海。去郊區公社參觀。
九月 與肖珊合譯的《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出版。
十月 《巴金文集》第十卷出版。
十一月 7日靳以逝世,巴金為治喪委員會成員。同日參加上海各界人民慶祝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四十二周年大會。
10日,參加公祭靳以大會,致悼詞。

1960年 五十六歲

〔上海-昆明-個舊-上海-杭州-上海-北京-北戴河-上海-成都〕
二月 13日,出席上海市慶祝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十周年酒會。
14日晚出席蘇聯駐上海領事館舉行的慶祝會。
17日擔任上海市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五十周年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是日,到機場迎接蘇中友好協會代表團,當晚參加會見代表團的活動。
25日,參加作協上海分會會員大會,致開幕詞。
三月 中旬,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身份到昆明及錫城個舊視察訪問。
四月 散文集《贊歌集》出版。
五——六月 去杭州,住金湖賓館。此行主要准備在第三次文代會上的發言稿。
七月 下旬赴北京,參加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在會上作題為《文學要路在時代的前頭》的發言。當選為全國文聯副主席。
八月 13日,第三次文代會閉幕。
同期參加全國作協第三次理事會(擴大)會議,繼續當選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會後曾游北戴河。
本月 返回上海。
十月 從上海到成都,由成都市市長李宗林安排在學道街省委招待所住了四個月。這期間修改《寒夜》等小說。
在成都見到少年時期教自己學英語的香表哥(濮季雲),不久濮因患肺結核病逝。

一九六一年 五十七歲

〔成都-上海-東京-杭州-黃山-上海-廣州、海南島-上海〕
二月 從成都回上海。
三月 任參加在東京召開的亞非作家會議常設委員會緊急會議的中國作家代表團團長。18日啟程,24日到達東京。27日大會開幕,30日閉幕。
在日本約一個月時間,訪問了東京、京都、鐮倉、箱根等地。結識了中島健藏、青野吉季、木下順二等作家。回國前一天,在告別酒會上見到《骷髏的跳舞》的作者秋田雨雀。
四月 中旬回國。
六月 到杭州,住花港招待所,寫訪日的散文。
七月 20日創作短篇小說《團圓》。這篇小說1963年由毛峰、武兆堤改編為電影《英雄兒女》。
八月,到黃山。在這里編成短篇小說集《李大海》,12月出版。
九月 返回上海。25日參加上海各界紀念魯迅誕生八十周年大會,作《魯迅仍然和我們在一起》的講話。
十月 《巴金文集》第十、十一卷出版。
十一月 《巴金文集》第十二卷出版。
十二月 《巴金文集》第十三卷出版。
年底 去廣州和海南島海口市,游海瑞墓。

一九六二年 五十八歲

〔上海——東京——上海〕
年初 香港一出版社擬出《巴金選集》,復信表示同意,同時表示不要版稅或稿費。
偕肖珊及孩子到廣州過春節。
五月 8日,上海第二次文代會召開,致開幕詞《更高地舉起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紅旗》。幾天後,在會上作《作家的勇氣和責任心》的講話。
七月 月底,率領中國代表團赴東京出席第八屆禁止氫彈、原子彈世界大會,會期為兩個星期。
八月 11日,參加在東京舉行的告別會,15日回到北京。
本月 《巴金文集》第十四卷出版。至此,匯集建國前文學創作的十四卷文集出齊。
十二月 24日,李 人逝世。25日致唁電,26日列名於治喪委員會。

一九六三年 五十九歲

〔上海——北京——越南——上海——東京——上海〕
四月 去北京參加全國文聯第三次擴大會議。
六月 10日,和李束為到越南訪問,為期五個星期。
本月 訪日散文集《傾吐不盡的感情》出版。
七月 月初,從海防到達下龍灣,住五天,返回河內,又訪問義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

『貳』 寧波到長白山怎麼坐車

沒有直達到長白山的車,或者至長春,或者至北京轉車到白山市(需三天以上行程,走鴨綠江中朝邊境線)或二道白河(長白山北坡),或松江河(長白山西坡),如有需要可以私信給我,幫你設計合理行程

『叄』 中朝大官老於事下一句是什麼

中朝大官老於事,
詎肯感激徒媕娿。

『肆』 第五屆中朝博覽會什麼時候開

2015年第四屆中國(丹東)中朝博覽會
展會日期 2015-10-15 至 2015-10-18
展出城市 遼寧省丹東市
展出地址專 丹東市新城區屬國門灣家居生活廣場
展館名稱 丹東市新城區國門灣家居生活廣場
主辦單位 丹東市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丹東市委員會

『伍』 寧波的台風什麼時候過!

今年第5號強熱帶風暴「米雷」的中心今晨8時位於我國山東省成山頭南偏東方大約版285公里的黃海南部海面權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0級(2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82百帕。
預計,「米雷」將以每小時4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動,強度緩慢減弱,逐漸向山東半島以東海面靠近,將於今天下午到晚上擦過山東半島東部沿海,以後轉為北偏東方向移動,向中朝邊界一帶沿海靠近。
可以去寧波玩

『陸』 請問一下索居家居的傢具怎麼樣啊質量好嗎

額,沒聽過呢,之前我是在宅品匯買的傢具,他們的傢具還不錯。

『柒』 台風天氣,寧波哪裡可以去玩

今年第5號強熱來帶風暴自「米雷」的中心今晨8時位於我國山東省成山頭南偏東方大約285公里的黃海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0級(25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82百帕。

預計,「米雷」將以每小時4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北偏西方向移動,強度緩慢減弱,逐漸向山東半島以東海面靠近,將於今天下午到晚上擦過山東半島東部沿海,以後轉為北偏東方向移動,向中朝邊界一帶沿海靠近。

可以去寧波玩

『捌』 請問白山市哪裡有賣年糕,寧波產的是最好的,急。 謝謝

合興地下超市。在賣香腸和酸奶的冷藏區里有。真空包裝的

『玖』 建國60周年的資料,要分類的

人民版歷史 必修1 政治史知識點精編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原始人群的社會組織由氏族、部落發展到部落聯盟,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政治形式——國家。距今大約五千年前,隨著農耕文明的進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開始邁入早期國家的歷史階段。
2、早期國家出現的標志:金屬器具的使用、貧富分化的產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現以及禮制的初步形成。
3、城的出現反映了階級對立尖銳化的社會現實。
4、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反映了社會權力的集中,體現出早期政權和神權的結合
5、在仰韶文化時期不同的墓葬中,隨葬品的數量和質量出現了差別,表明已經出現貧富分化的跡象。
6、司馬遷《史記》的第一篇《五帝本紀》,其中記錄了有關黃帝、堯、舜等最早的帝王們的事跡。
7、禹死後繼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開始。(王位世襲制產生)。宗族關系成為基本的政治關系。
8、商王朝的統治歷時六百年作用,歷史遺存相當豐富,數量可觀的甲骨文資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信仰系統、制度文化和經濟生活。
9、商代政治的突出特點:A、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各個宗族都是政治實體
B、神權和王權的密切結合。商王的一切政治事務,都通過占卜進
行決策。商王通過占卜理解天命,也通過這一手段主宰國政。
10、在牧野之戰中,周擊敗商王朝的軍隊主力,佔領朝歌,商王朝滅亡。
11、西周實行分封制的內容:周天子將子弟和功臣以及親周的商朝舊貴族分封到各地,成為 各領一方的諸侯。(如:召公之子受封於燕,成為深入東北最遠的一支姬姓貴族;周公長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於魯,在姬姓貴族封國中位據於最東;親周的商代舊貴族微子封於宋)
12、諸侯的權利和義務: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對周天子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
13、西周實行分封制的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
14 、西周實行分封制的影響: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後來出現了諸侯的爭霸戰爭,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分封制逐漸瓦解
15、西周的宗法制的實質:按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
特點:嫡長子繼承最高執政權力
作用: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級
16、西周「禮樂秩序」:A、「禮」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內容,但更多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規范。B、「樂」輔從於禮C、「禮」「樂」的作用:「禮」「樂」的使用有一定的社會范圍,實質上是維護等級差別的工具;是西周文化的精髓,保證了社會安定和諧。
17、春秋時代,社會動盪,傳統社會秩序受到沖擊,出現了「禮崩樂壞」的政治局面。
18、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採取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秩序來維護統治
19、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A、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B、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
C、最高決策集團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1、秦滅六國的過程:韓、趙、魏、燕、楚、齊
2、採取的戰略方針:「遠交近攻」
3秦滅六國的意義:結束了諸侯割據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4、秦國的對外擴展:向北 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後又占高闕、陰山。修直道、長城
與邊防軍相匹配,形成有效的國防體系
向南:修靈渠,平嶺南,在嶺南置郡
西南:在「西南夷」開辟「五尺道」
5、秦朝版圖的拓展帶來的影響:不僅擴大了帝國的規模,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6、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郡、縣這種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7、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郡是直屬於中央的地方行政設置,郡設郡守、郡尉、監御史等職官,分別執掌行政、軍事、監察職責。縣隸屬於郡。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同級地方行政機構稱「道」
8、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差別在於郡縣長官一概由天子任命,調動,不得世襲 。
作用: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9、秦朝中央政權的基本結構:實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的最高官職,諸卿分掌政府的具體職能部門。
10、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特點:三公之間分工明確,互相牽制,大權最後集中在皇帝手中。
11、三公九卿制度對秦朝的影響:
A、丞相、御史大夫與諸卿以朝議的方式討論國家軍政要務,成為皇帝裁決的依據。
B、大臣議政,可以集思廣益,可以減少君主專制制度下決策失誤的有效途徑。
C、但是秦始皇晚年,推行極端的君主專制,朝廷大臣參與議政的制度遭到破壞。
12、秦朝實行「挾書律」的目的:防止有學識的士人,以傳統的知識體系為思想工具,對時政展開批評。是秦朝的暴政之一。
13、秦朝統治者頒布「焚書令」以及「挾書律」,都與欣賞和實踐法家專制思想有關。
三、專制主義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1、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特點是封建的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
2、 皇帝制 外朝
中 漢武帝 隋唐 宋 明 罷丞相 清
央 三省六部制 增加參知政事 權分六部 軍機處
三公 內朝 內閣形成
九卿制
秦 東漢 元朝 明朝
地方:郡縣制 州、郡、縣 行省制度 廢行省設三司

3、選官制度: 先秦 兩漢 魏晉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 察舉制 九品中正制 科舉制
4、監察體制:
秦 兩漢 明
御史大夫 設刺史 設監察御史
5、皇權的至高無上體現在哪些方面?有何影響?
表現:A、皇帝有天下獨尊的地位,集行政權、司法權和軍事指揮權與一身。
B、國家的法律、政策都決定於皇帝一人的意志。
C、君主主宰國家政治,而沒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對他有任何制約
影響:A、君主的決策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君主的個人意志影響著政治決策、立法、行政和司法
B、國家是一個人的國家,政治是一個人的政治。
6、歷代官僚體制的基本原則:維護皇權,服務於皇帝
7、皇權與相權是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對矛盾,舉例說明秦、漢、唐、宋、明是如何分割相權,加強皇權的?
答:A、中國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在執政的過程中,因為決策和行政的傾向和方式不同,帝相難免發生矛盾。
B、秦朝和漢初,丞相的權力相當大。
C、漢武帝年幼時,丞相把握行政大權。漢武帝主持政務後,頻繁任免宰相,還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官員參議要政,與屬於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外朝」相對應,分割了丞相的權力。東漢出現了尚書台。
D、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在門下省設政事堂,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身份也等同與宰相,宰相的權力有所分散。
E、宋代設中書門下,為了分散相權,又增設了「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
F、明朝,明太祖廢宰相,明永樂帝時,設立內閣,皇權加強。
8、清朝設立軍機處,是封建社會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志。特點:機構簡單、人員精幹、辦事效率高、保密性強。
9、中國古代的監察體制是如何發展演變的?你如何認識中國古代王朝的監察體制?
答:演變:
A、秦朝,已設監察機構,負責中央和地方的監察。
B、西漢時,漢武帝為了監察地方,建立刺史制度,在中央建立了監察機構,由御史大夫主管。
C、以後歷朝都有監察機構設置,如,御史台、都察院。
評價:
A、從中國古代監察體制發展的趨勢來看,逐漸走向健全。
B、在不同歷史時期,監察機構發揮過不同作用
C、但是監察體制的實際效能是有限的,尤其是各個王朝末期的腐敗,更使得監察系統受到嚴重破壞。
10、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是如何演變的?你如何認識古代的選官制度?
答:演變: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的演進大體可以表現出「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三個階段。
評價:
A、「世官制」將官職限定在貴族范圍內,由貴胄子弟繼承祖上的權位。此選官制度使官吏來源被貴族壟斷,不利於有用人才的選拔。
B、「察舉制」則是由官吏察訪合適的人才,向中央推薦予以任用的選官制度。此制度雖在當時看來比較完善,但各方面都體現出封閉的特徵。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權操於上,百姓不得參與,民意無從體現。
C、隋唐以後實行的「科舉制」是考試選官的制度,雖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它是一種文化專制,到明清時發展為八股取士,不利於人才培養和科技的進步。(評價科舉制)
11、元朝設立行省制的原因,作用?
原因:元朝的統一,統一後幅員遼闊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作用:A、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強化了中央集權;
B、省制為後世所沿用,影響深遠。
12、清朝地方機構最高一級為:省
13、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反映了明朝皇權的不斷加強
14、清朝設軍機處最初的目的是為了用兵西北,後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軍機大臣均由欽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因而軍政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裡。所以說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的權力空前加強。
15、清朝通過哪些措施加強統治?
中央設立軍機處、地方採用密折制、完善加強各部門的規章制度。
16、清朝前期,統治者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採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響?
措施:
A、基本原則:尊重各民族自己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籠絡各民族的上層分子;大事集權,小事放權,因
地制宜地進行行政管理。
B、機構:清朝設中央機構理藩院專門主管邊疆事務。;
C、對邊疆地區的交通建設和軍事防衛,中央政府也給予了特殊的重視,並且效果明顯。
D、在西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改土歸流」
影響:
A、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和管理,有利於邊疆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穩定和鞏固國家疆域,B、也鞏固了統一的的多民族國家,近代中國的版圖在這一階段基本奠定。
17、進入19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相比為什麼落後了?
答:歷史進入19世紀,從世界范圍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暴露出明顯的陳腐和落後性。中國社會的進步因絕對專制的君主權力和日夜落敗的官僚系統而受到嚴重的阻礙,以致無以抗禦列強的侵略和壓迫。
18、清朝末年政治改良的目的:維護封建統治
內容:設外務部、巡警部和學生部等
結果:中國仍然是君主專制主義制度
19、清朝末年改良未能改變中國命運的原因是:這些改良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觸動專制主義皇權,也就不可能鏟除阻礙社會進步的因素,也就不能抗禦列強的侵略和壓迫。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一 列強侵入與民族危機
1、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
A、19世紀上半期,西方資本主義迅猛發展,急需開辟更大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地廣
物博的中國成為他們的首要目標。
B、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封建社會末期,國力衰竭,內部危機重重,正處於巨變的前夕。
2、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1840-1842年,簽定了中國歷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3、《南京條約》:19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定
主要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
賠款2100萬銀元;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關稅協定(可以看出列強此時側重於向中國傾銷商品,即以商品輸出為主)
4、領事裁判權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
5、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日本強迫清政府簽定了《馬關條約》。
6、《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 :
割遼東半島、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反映出列強資本輸出的要求,阻礙了中國民族資
本主義的發展)
7、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過程:
a.鴉片戰爭後,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b.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程度進一步加深;
c.甲午戰爭後,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
d.八國聯軍侵華後,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秩序完全確立。
8、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直接目的: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義和團運動)
9、1901年9月,簽定了《辛丑條約》
主要內容:向侵華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9.8億兩
劃定北京的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
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拆除天津大沽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
關沿線要地
10、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造成什麼影響?
A、政治上,列強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大量割地賠款不平等的條約,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B、經濟上,他們向中國大量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把中國捲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控制
中國的經濟命脈,使中國經濟依賴列強喪失獨立性。
C、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1、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的直接原因:受日本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的《馬關條約》的
刺激。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需要搶奪更多的殖民地作為資本
輸出的場所
12、三國干涉還遼是列強瓜分中國的開端。(也反映了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既相互勾結,又互相鬥爭)
13、瓜分中國的表現: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影響:中華民族陷入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中。
14、1899年9月,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標志著美國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背景:A、當列強在華爭奪勢力范圍的時候,美國正忙於美西戰爭
B、美國當時的軍事力量還不能與其他列強抗衡
C、美國工商界進入整個中國市場的需要。
內容:承認列強在華「勢力范圍」中的既得權益,同時要求各列強開放其「勢力范圍」,
使美國也能從中「利益均沾」
實質:是為了緩和列強間的爭奪和小米中國人民的反抗,由列強在中國建立「國際共管
體系」
影響:列強暫時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
二 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
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禦外侮的愛國精神。
2、1865年,中亞地區浩罕國軍事頭目阿古柏侵佔新疆,成立汗國,自立為汗。
權,1871年,俄國強占伊犁地區。
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收復新疆,粉碎了英、俄利用阿古柏侵
略新疆的陰謀。
1880年,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赴新疆統籌軍務,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
軍事基地,在左宗棠的軍事支持下,被遣往俄國交涉伊犁問題的曾紀澤在外交談判中據
理力爭,簽訂《改訂條約》等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但是俄國割佔了中國西部約7萬平
方公里的土地。
3、1884年,清朝政府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和防務,根據左宗棠的建議,在新疆設立行省,
加強對新疆地區的控制。
4、黃海海戰是甲午中日戰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黃海海戰中的英雄人物有:海軍提督
丁汝昌,「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志遠」艦管帶鄧世昌,「經遠」艦的全體官兵,管帶林
永升,「靖遠」號管帶葉祖珪。
5、黃海海戰戰爭後,中日雙方的實力比較:雙方都有一定的損失,清政府的北洋艦隊主力
尚存。由於李鴻章的「避戰保艦」政策,命令北洋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日本獲得黃海
海域的制海權。最終在威海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6、帶領台灣人民進行反割台斗爭的領導人:邱逢甲、徐驤、劉永福等。
7、台灣人民反割台斗爭的歷史意義:
A、反映了台灣人民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愛國主義精神
B、在中國人民的抗爭史上留下光輝的篇章
8、義和團運動反帝運動的背景:
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發展
根本原因: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懦弱無能。
9、義和團的口號經歷了「反清滅洋」到「掃清滅洋」
10、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的態度,從「圍剿」 「招撫」 「聯合列強絞殺」。
清政府態度的轉變的目的是:控制和利用義和團。
11、列強未能把中國變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國軍民抗禦外敵,堅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
民族尊嚴
12、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主要原因:
A、日本既定的侵華政策(根本原因)
B、日本受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陷入極端困難的局面,為了擺脫危機(直接原因)
C、中國國民政府正全力圍剿紅軍,給日本以可趁之機。
13、日本的侵華史實:
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民族矛盾上升)
1935年日本製造了華北事變(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1937年7月7日開始全面侵華
八一三事變,上海失守
12月,南京失陷,日軍製造了南京大屠殺
1938年5月,日軍佔領徐州、打通津浦路。
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中國失去了華北、華中和華南大片領土。
14、日本在中國犯下的罪行:
A、屠殺中國人民,進行細菌戰、毒氣戰
B、瘋狂迫害佔領區人民(推行「以華制華」的政策,扶植傀儡政權)
C、進行經濟掠奪(實行殖民統治,目的是把淪陷區經濟淪為日本的附庸經濟)
D、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目的是消磨、摧殘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反抗鬥志,實現其
同化政策)
15、日本長驅直入的原因:
A、日本蓄謀已久,敵強我弱
B、中國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6、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社會各階層棉隊日寇不斷加劇的侵略,各有什麼表現?
A、國民政府:執行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B、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運動:
舉例:(1)九一八事變後,中共發表抗日宣言
(2)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3)193年12月,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4)在東北組織抗日游擊隊,並在1936年成立抗日聯軍
C、國民黨愛國官兵:奮起抵抗。
舉例:(1)「一二八」事變後,19路軍奮起抵抗;
(2)1933年,東北軍保衛山海關;
(3)二十九軍宋哲元等部長城抗戰;
(4)馮玉祥組織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收復多倫;
(5)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
D、愛國民主人士:1932年宋慶齡等愛國人士在上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對抗日民
主運動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E、愛國學生:1935年12月9日,發起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一二九運動。
F、關外人民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工人罷工、募捐;愛國工商業者抵制日貨,拒收日
鈔,要求政府對日經濟絕交。
17、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18、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
A、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召開瓦窯堡會議,缺點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B、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C、八一三事變後,國共雙方軍事合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D、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
線正式形成。
19、國民黨組織了多次正面戰場的戰役:
如:八一三事變後組織了凇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太原會戰期間,八路軍參加會戰,取得了平型關大捷,取得了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
徐州會戰中,在國民政府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指揮下取得了台兒庄戰役的勝
利,這是抗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結果:正面戰場消耗了日軍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優勢敵人的進攻。
原因:一方面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另一方面是由於國民黨執行了片面抗戰路線]
20、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的標志:1938年10月,廣州、武漢相繼失守。
21、中國共產黨開辟了敵後戰場,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上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
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全面抗戰路線。
22、敵後戰場的抗戰措施有: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等。1937年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首府延安。陝甘寧邊區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後方
23、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百多個團正在華北進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24、同時少數民族的抗日武裝隊伍也逐漸壯大起來,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如蒙古抗日游擊隊、回民支隊等)
25,在棗宜會戰中,國民黨底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壯烈殉國。
26、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開七大
主要內容:
A、制定當時黨的任務: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
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民主主義國家;
B、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C、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
作 用:
這次大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中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的基礎
27、1945年,抗日戰爭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美國、蘇聯等國家先後參戰,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號召正面戰場,敵後軍民舉行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 簽署投降書。
28、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A、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
B、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共御外敵,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捍衛了民族尊嚴,並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C、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
一 太平天國運動
1、太平天國運動的背景
A階級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
B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C自然災害嚴重
D西方基督教的影響
2、洪秀全創立了拜上帝會;1851年初,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宣布起義(金田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九月攻克永安,整頓建制,1853年3月,洪秀全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與清朝對峙的革命政權。(進程: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3、定都天京的政治影響:建立了與清朝對峙的革命政權。
4、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分兵進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圍三次戰役,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北伐經兩年的奮戰,雖遭失敗,但是沉重打擊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統治。(北伐的結果及意義)
西征的勝利,為太平天國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據地和物質基礎。(西征的結果及影響)
天京突圍,打垮了威脅天京的清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鞏固了天京。(天京突圍的結果及影響)
5、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
6、《天朝田畝制度》的核心:解決土地問題,提出了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
內容:A、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不論男女,按人口平
均分配土地.
B、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規定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國庫
的產品分配原則。
理想目標: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
暖」的理想社會。
評價:(1)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
(2)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願望。是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3)但是這個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辦法,並不切合實際,要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會財富,以求人人平等,是農民平均主義的空想。所以《天朝田畝制度》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實施過。
7、1859年,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的目的:為了振興太平天國。
主張向西方學習,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改革,發展資本主義。
評價:(1)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一個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2)由於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和實施條件,加之當時處於戰爭環境,因而《資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8、天京事變的原因:領導集團內部的矛盾
影響: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