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廣州有什麼著名的古建築
1、西漢南越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趙眜是趙佗的孫子,號稱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該墓於1983年6月被發現,挖掘完畢即在原地建立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發掘時,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璽金印」一方以及「趙眜」玉印,證明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譽為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西漢南越王墓已開辟為博物館。
2、花塔
花塔在廣東省廣州市六榕寺內。塔建於粱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後毀於火災。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重建。之後又多次修繕。
1980年全面修葺時,於塔壁間發現印有北宋年號的磚銘。磚木結構,平面八角形,外觀九層,內部連同暗層共十七層,高57.6米,樓閣式。塔身為井筒式結構,第一層直徑12 米,並有副階。
塔內樓梯作穿塔壁繞平座式,各層塔身外層都有迴廊圍繞,各層層檐以綠色琉璃瓦覆滅頂,檐頂微翹,形如飛鳥展翅,在陽光下彩釉生輝,朱欄碧瓦,丹柱粉壁。整座塔身鋒如九朵雕花迭成,燦爛鮮艷。
塔頂為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鑄造的9.14米高千佛銅柱,柱身密布1023尊浮雕小佛,還有九霄寶盤、九層九霄寶輪、一層雙龍寶盤及八根鐵鏈等整串構件共重5 噸。此塔壯觀華麗,鋒如沖霄花柱,挺拔俊秀。
花塔矗立於廣州市中心,為廣州市增色不少,可鳥瞰全市風光。六榕寺內的巨型銅佛像、銅觀音像,都是具有藝術價值的古文物。
3、光孝寺
光孝寺,廣東著名古建築群之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光孝路北端近凈慧路處。據《光孝寺志》記載,初為公元前二世紀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代,吳國虞翻謫居於此,辟為苑囿,世稱虞苑。虞翻死後,家人舍宅作寺。
寺名曾幾次更改,初名制止寺,東晉隆安五年(401年)稱五園寺,唐代稱乾明法性寺,五代南漢時稱乾亨寺,北宋時稱萬壽禪寺,南宋時稱報恩廣孝寺,不久後改廣字為光字,才改名光孝寺。
光孝寺建築結構嚴謹,殿宇雄偉壯觀,特別是文物史跡眾多。 如始建於東晉的大雄寶殿,南朝時達摩開鑿的洗缽泉,唐朝的瘞發塔、石經幢,南漢的千佛鐵塔,宋、明時期的六祖殿、卧佛殿,以及碑刻、佛像、訶子樹、菩提樹等,都是珍貴的佛教遺跡遺物。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該寺由宗教部門管理。
4、鎮海樓
鎮海樓,又名望海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市標志性建築之一,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樓高25米,呈長方形,闊31米,深16米。
下面兩層圍牆用紅砂岩條石砌造,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有復檐5層,綠琉璃瓦覆蓋,飾有石灣彩釉鰲魚花脊,朱紅牆綠瓦砌成,巍峨壯觀,被譽為「嶺南第一勝覽」。鎮海樓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
該樓又名「望海樓」,因當時珠海河道甚寬,故將「望江」變為「望海」。又因樓高5層,故又俗稱「五層樓」。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城時,把北城牆擴展到越秀山上,同時在山上修築了一座五層樓以壯觀瞻。
鎮海樓歷史上曾五毀五建,現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1928年重修時由木構架改建成。1929年成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館。1950年改名廣州博物館,分朝代陳列廣州城2000多年發展的文物史料。2013年3月,鎮海樓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陳氏書院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
陳氏書院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它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
陳家祠的建築雕塑飾件多達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磚雕41件、銅鐵鑄和壁畫13件。陳家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祠也是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的所在地,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館內除長期設有《廣東傳統雕刻藝術》、《廣東象牙雕刻藝術》、《廣東刺綉》、《百年陳氏書院》、《舊廣州家居》等展覽外。
還不定期展出各種廣東民間工藝品,如石灣藝術陶、廣州織金彩瓷、潮州金漆木雕、廣綉、套色蝕花玻璃等。
21世紀以來,陳氏書院以「古祠流芳」之名兩度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被譽為「廣州文化名片」,成為嶺南地區最具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的旅遊景點。
6、豫章書院
豫章書院創建於南宋時期,當時在朱熹理學的影響下,這里成為江西地區傳播朱程之學的基地。元明兩朝書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元朝,因元統治者將理學作為治國安民之道,對書院採取了提倡、扶植和加強控制的政策,此階段,豫章書院和全國其他書院一樣得到一定的發展。
明朝初年,明統治者對書院採取的是不支持不禁止的政策,書院處於停滯狀態。明萬曆年間,因為政府的禁書院政策而一度被迫停辦。後來江西巡撫凌雲翼、潘季訓修葺後改祀宋元明諸儒,稱「豫章二十四先生祠」。
⑵ 中國古建築八大經典元素,你知道多少呢
中國自古地大物博,建築藝術源遠流長。大門、大窗、大進深、大屋檐,視野開闊,直通大自然,充分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四角飛檐翹起,或撲朔欲飛,或者立欲飄,讓凝固顯得欲動。這樣的美,讓全世界都為之驚艷!
馬頭牆
馬頭牆,是徽派建築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築密度較大,不利於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而高高的馬頭牆,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著隔斷火源的作用,故而馬頭牆又稱之為封火牆。
圍合,不僅僅指的是物理的保護,而是建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東西,圍合形成獨立完整的局部空間而感受到安全感與歸宿感。 圍合也必然形成大間距,既保證了居民私密空間的距離,同時又掃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閉感覺,促成空氣流通,營造了良好的局部氣候條件。圍合力弱的空間,人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幾乎感覺不到凝聚力和存在感。
在使用上,院落空間幾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內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隱藏在建築形式後面的人文精神。
圍合,不僅僅指的是物理的保護,而是建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東西,圍合形成獨立完整的局部空間而感受到安全感與歸宿感。
⑶ 有沒有,中國木質傢具或者古建築常用的結構的書(卯榫結構)
本文從結構仿生學這一全新的角度觀察中國古建木構這種特殊的框架結構的結構特性,從卯榫節點連接這一著眼點分析了中國古建築的抗震機理.認為在概念設計、構造、耗能減震等方面,其與現代工程抗震原理是相通的,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從現代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抗震設計的發展趨勢看,這種減震理論屬於"延性抗震結構體系"的抗震思想,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對中國古建木構的發展史及結構特點進行了簡要介紹;第二部分主要從整個結構體系的角度,整理總結木構體系的抗震理論,包括木構梁架、柱架的水平地震反應分析,構架豎向構件的力學性能分析,並建立簡要的力學模型進行說明.針對古建木構所特有的結構構件及其構架的抗震現象,亦做了相應分析介紹,如木構架卯榫連接的抗震機理、斗拱的作用,以及木構柱架的高位不倒翁現象、柱腳滑移與限位機制等.此部分的工作是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從宏觀角度,將古建木構體系的抗震理論系統化,給讀者以更完整直觀的表述.第三部分則是針對古建木構卯榫節點連接的具體研究,此部分的工作是本文研究的重點,亦是整個課題前期工作的核心部分,在文中做了最為詳細的解說.文中從相對微觀的全新角度,著眼於卯榫節點摩擦減震的細節,對此節點進行建模分析.應用有限元方法,將新型的變剛度單元加入空間桿單元中建立卯榫節點的力學模型,並進行編程計算.從而得出了變剛度單元系數與桿端內力的關系曲線,根據此系數的取值范圍,分析出卯榫節點摩擦減震的工作過程和詳細機理,為整個課題的後續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本文的最後一部分內容,是由前面幾部分工作所得理論成果引發的三個問題的討論、以及本課題的前景展望.古建保護、結構仿生、摩擦減震,這三個問題是目前建築學和結構學界普遍關心的前沿課題.本文通過古建木構抗震理論的分析結果,針對古建保護與維修工作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從建築學的角度對結構仿生的應用提出了新的想法;應用ANSYS軟體對卯榫節點的摩擦工作狀態進行模擬分析,並對摩擦減震在現代建築結構中的應用提出設想.
⑷ 想學習了解下榫卯結構,建築和傢具的兩種,誰可以推薦下有什麼圖書可以買,要帶圖文的。要專業點的,謝謝.
楊耀的 ;明式傢具研究
王世襄的;明式傢具的結構域造型規律
中國古建築營造技術木作。
⑸ 中國古建築木結構和傳統木傢具製作主要採用什麼連接方式
是榫卯結構,即木質構件間的連接不需要其他材料製成的輔助連接構件,主要是依靠兩個木質構件之間的插接。
⑹ 古代建築為什麼左右風格不一致
是一種以宮廷建築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建築的室內裝飾設計藝術風格。中國傳統的室內設計融合了莊重與優雅雙重氣質。中式風格更多的利用了後現代手法,把傳統的結構形式通過重新設計組合以另一種民族特色的標志出現。
例如,廳里擺一套明清式的紅木傢具,牆上掛一幅中國山水畫等。
中式風格是一種以宮廷建築為代表的中國古典建築的室內裝飾設計藝術風格,氣勢恢弘、壯麗華貴、高空間、大進深、金碧輝煌、雕梁畫柱造型講究對稱,色彩講究對比,裝飾材料以木材為主,圖案多龍、鳳、龜、獅等,精雕細琢、瑰麗奇巧。但中式風格的裝修造價較高,且缺乏現代氣息,只能在家居中點綴使用。
現代中式風格更多地利用了後現代手法,牆上掛一幅中國山水畫等傳統的書房裡自然少不了書櫃、書案以及文房四寶。 中式風格的客廳具有內蘊的風格,為了舒服,中式的環境中也常常用到沙發,但顏色仍然體現著中式的古樸,中式風格這種表現使整個空間,傳統中透著現代,現代中揉著古典。這樣就以一種東方人的"留白"美學觀念控制的節奏,顯出大家風范,其牆壁上的字畫無論數量還是內容都不在多,而在於它所營造的意境。可以說無論西風如何勁吹,舒緩的意境始終是東方人特有的情懷,因此書法常常是成就這種詩意的最好手段。這樣躺在舒服的沙發上,任千年的故事順指間流淌。
中式風格的代表是中國明清古典傳統傢具及中式園林建築、色彩的設計造型。特點是對稱、簡約、樸素、格調雅緻、文化內涵豐富,中式風格家居體現主人的較高審美情趣與社會地位。
⑺ 清代出現的四大流派傢具是分別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四大流派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一、廣式傢具
廣式傢具分為明式和清式。明代廣式傢具主要盛產於廣西,清代廣式傢具主要盛產於廣東。廣西的鐵力木傢具普遍都比較早,明代的佔多數。做工都很朴實、大氣。廣西是鐵力木的故鄉,在硬木中鐵力木是長得比較高大的,因而其傢具用料一般都比較大。用料碩大是廣西和廣東傢具的一個共同特點。不管傢具腿部彎曲度有多大,都是用一塊整料鎪挖出來的,不用去拼接。所以廣式傢具顯得特別的敦實。廣西傢具很少雕刻花紋,即使刻有花紋也和當地特產有關系,比如大象圖案等等。廣東接受西洋文化比較早、比較多,所以廣東傢具紋飾善用西洋花紋。西洋花紋一般分為路易十四式和路易十五式。一般只要是用料粗大、雕刻有西洋花紋的基本上都是廣東傢具。廣東傢具的雕刻一般模仿西洋建築的形制,所以雕刻得比較深,磨得比較光,生動傳神。
二、蘇式傢具
蘇式傢具是指長江中下游一帶所生產的傢具。蘇式傢具形成較早,舉世聞名的明式傢具即以蘇式傢具為主。它以造型優美、線條流暢、用料講究、結構合理、比例尺寸合度等特點,以及樸素、大方的格調博得世人贊賞。進入清代以後,隨著社會風氣的變化,蘇式傢具的風格也開始向華而不實的方面轉變。
蘇式傢具的一個特點是節省木材,這是他們的傳統,從明到清一直如此。做一件廣式傢具的料,拿到蘇州去則可做3件。為了節省木料,清代蘇式傢具的暗處構件還常以雜木代替,這種情況,多表現在器物裡面的穿帶上。從明清兩代的蘇式傢具看,十有八九都有這種現象。蘇式傢具里側都作油漆處理,目的在於避免受潮變形,同時也有遮醜的作用。
蘇式傢具的另一特點是用傳統圖案裝飾,比較守舊。其圖案以松、竹、梅、山石、花鳥、風景以及各種神話傳說為主;其次是海水江崖、海水雲龍、龍戲珠、龍鳳呈祥等;折枝花卉亦很普遍,大多借其諧音寓意一句吉祥語。局部裝飾花紋多以纏枝蓮和纏枝牡丹為主。
三、京式傢具
京式傢具介於廣式和蘇式之間。廣式傢具用料太大,蘇式傢具用料太小。京式傢具因為源於皇宮,所以皇帝要求用料不能小氣,不能摳摳搜搜的,但是也不能浪費,要節儉。所以京式傢具用料比廣式的小,但比蘇式的大。由於京式傢具具有某種特殊的涵義以及受到各種古物紋飾的影響,所以裝飾圖案也富有個性,比如龍紋、鳳紋、戰國紋飾、玉器紋飾、青銅器紋飾等等。清宮傢具造辦處的工匠來自全國各地,但多數來自江南一帶,而廣東的木匠技藝更勝一籌,所以就單獨有廣式傢具製作小隊。清宮的傢具在製作之前都有畫稿,也就是畫大樣。一般樣稿由蘇州木匠畫,蘇州木匠畫的樣稿秀氣、漂亮,畫完了由廣東木匠去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句俗語:「蘇州樣,廣東匠。」所以製作出來的京式傢具就是介於廣式和蘇式之間。皇宮造辦處製作的傢具在清代中期是京式傢具的代表,到了清代後期至民國再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京式傢具以北京龍勝城傢具為代表。在明式傢具向清式傢具的轉變過程中,轉折點在雍正一朝。雍正登基後坊間一直流傳關於他篡位的蜚語,雍正帝為了轉移矛盾和扭轉不利因素,就搬出了祥瑞。比如傳說在沈陽努爾哈赤的墓冢上長出了靈芝草,雍正帝正好拿此事大做文章,向天下人宣告是自己祖宗的陰德顯靈,以示自己當皇帝的正統。因此京式傢具的祥瑞裝飾圖案至雍正朝也發展到極致,明式傢具也自此正式宣告向清式傢具轉變。
四、晉式傢具
晉式傢具以山西平遙為代表。大漆螺鈿是晉做傢具的典型特點。在山西和陝西北部,傢具製作成毛坯之後,直接在毛坯上塗生漆,再糊上麻布,然後再用木板壓麻布,讓生漆從麻布眼裡滲透出來,使得麻布完全埋在生漆里,自然風干之後,表面非常堅硬,再在上面塗上漆灰泥。一般都是把磚頭砸碎,研成細微的粉末狀,和清漆調和,然後塗在傢具的表面,大約1毫米厚。要塗兩遍,第一遍是中灰,第二遍是細灰,如果是女孩子用的首飾盒或者裝珍貴東西的盒子,那就要用鹿角灰或牛骨灰。把鹿角或牛骨燒成灰,再調和清漆,那是很黏很細的。塗在盒子表面後給人的感覺就和現在的塑料一樣,又硬、又細,還沒有紋理。當然,塗一般傢具還是用磚灰,要上三遍大漆,橫一遍,豎一遍,再橫一遍。如果要鑲嵌螺鈿,在生漆未乾的時候,趁著那個黏勁,將磨好的螺鈿或者玉等其他鑲嵌物粘在漆上。
晉式傢具和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山西地面保存的古建築多,寺廟也很多。晉式傢具的腿部多採用香爐腿樣式。晉式傢具雕刻紋飾善用卷草,這種卷草實際上是山西當地一種名叫金銀花的植物。
⑻ 北京四合院建築的裝飾和屋內傢具陳設有什麼講究
中國古建築中將門、窗戶、牖、花罩、隔斷等統稱為裝修,其中,用於室外的為室外裝修,或稱外檐裝修,用於室內的稱為室內裝修,或稱內檐裝修。北京四合院的室外裝修有街門、居室隔扇門、簾架風門、支摘窗以及廊內的坐凳楣子、倒掛楣子等。室內裝修有碧紗廚、花罩、幾腿罩、炕罩、欄桿罩、圓光罩、多寶格、八角罩、板壁、天花等等。
室內裝修主要起分隔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四合院房間一般都是三開間,三間房需要用隔斷將它們分隔開,但三間不是獨立存在的,彼此之間需要互相溝通,相互聯系。當房間的使用功能變化時,還需要將隔斷取消或裝上,就是說,室內的分隔根據主要的需要而變化的,這就要求室內隔斷不能是磚牆,必須是木隔斷;不能是固定不動的,而是可拆可裝的。於是,就產生了我們所見到的如下幾種木裝修形式。
碧紗廚:室內裝修最常見的一種。它是由若干扇隔扇組成的隔斷,設在進深方向前後柱間,起分間的作用。隔扇由上下兩段組成,下段由木板(稱為裙板和絛環板)和邊框組成,板面有素平的,也有做雕刻的,上段是由欞條花格組成的精美圖案。欞條是兩面做法,中間夾一層半透明的絹紗。紗為乳白、淡青、碧綠等不同的顏色,其上還可請丹青妙手題詩繪畫,詠梅頌竹,翰墨飄香,變身為一件雅緻的藝術品。碧紗廚中間兩扇可以開啟,在開啟的隔斷外面還附著一樘簾架,可在上面掛簾子。這樣碧紗廚既可以做分間的隔斷,又可以使兩間相連的房子相互溝通,還可以作為藝術品供人賞心悅目,實屬上乘之作。
花罩:如果三間房安裝兩樘碧紗廚,便可形成一明兩暗。有時需要兩間或三間溝通,作為客廳或起居室時,就可以採用另一種裝修--花罩。在北京四合院內裝修中花罩的應用很講究,它也是多種多樣的;
幾腿罩:兩側各有一條腿(邊框);
欄桿罩:兩側各有兩條腿,並在其間安裝欄桿;
落地罩:兩側各安裝一扇隔扇,中間留空;
落地花罩:上面的花雕沿邊框落至地面;
圓光罩:通間布滿欞條花格,僅在中間留圓形洞口供人通行;
八角罩:留八角形沿口;
炕面罩或床罩:專門安裝在床或炕前面。
罩的功能與碧紗廚有所差異,它雖然也可以使空間既分隔又溝通,但是以溝通為主,分隔為輔;碧紗廚則是以分隔為主,溝通為輔。花罩上面常做非常精細的木雕刻,多以歲寒三友、玉棠富貴、子孫萬代一類既吉祥喜慶,又易於構圖的民間傳統吉祥圖案為題材。
多寶格:室內另一種內裝修,叫做多寶格,又叫博古架,這是用不規則形狀組成的木格子,上面專用來擺放古董玩器、工藝珍品。格子的形狀、大小一般按所擺設的器皿形狀、大小而定。博古架也分上下兩段,上段為多寶格,下段為櫃櫥,櫥里可以存放暫時不用的器皿。也當作書格,可在下面擺放書藉。博古架多見於書香門弟或殷實之家,它既可以做為裝修,又是重要的傢具陳設。
板壁:是四合院比常見的內裝修。板壁,即板牆,是用木板做的隔牆,普通的板壁,兩麵糊紙,只做隔斷用,講究的板壁,表面塗刷油漆或燙蠟,鐫刻名家書法字畫,紫檀色底子上透出掃綠鋟陽字,可謂別具一格。
室內裝修講究的是做工和調料。好一些的內裝修,多是用楸木來做,再講究一些的則用楠木、樟木,最講究的要用紫檀、紅木、花梨等貴重木材。還有些人家,用優質紅松作心,花梨或紅木作皮,貼在表層,表面看來是紅木、花梨,但內里是不易走形的松木。雖非真材實料,但其工藝的精細和要求的尺度是並不輕易見到的。
至於室內的傢具陳設,那名堂就更多了,老北京人是很講究的,可謂各有千秋。如果家中有整套硬木傢具,那可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即使有幾件像樣的傢具也是很難得的,而如今,這些陳設已被現代更新潮的家居所替代,就是保留下來的也是微乎其微。
⑼ 法式古典傢具里最具代表的風格是
哥特式風格,14世紀。以精雕細琢與華麗的鏤花構成的新式傢具,盛行於法國,以尖頂、拱卷和垂直線為主,高聳、輕盈、富麗而精緻,對其影響很深的古建築代表有:英國的西敏寺、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對「哥特式」建築的形容,人們用了這樣一句話:「它如火焰般躥向天際,剛直、挺拔」。而這一時期的傢具製作,是以模仿建築外形為主的,現存於世的這一風格傢具以西班牙最多和最原汁原味。
漫談歐式古典傢具的設計風格
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古典」。「古」有兩個解釋:一、代表著已知和未知的遙遠,代表著歷史;二、代表著一種深度,表示事物有豐富的內涵。「典」也有兩種解釋:一、典雅、優美;二、經典。那麼,「歐式古典傢具」就可理解為:在歐洲傢具歷史的長河中沉澱下來的、被歷史無數次證實的、有保存價值的可以作為典範的作品。
在歐洲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傢具的歷史與人類的歷史一樣漫長、精彩。有一點要知道的是,歐式傢具在發展歷史上,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東方的文化元素。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源頭,歐洲「十字軍」東征帶回的不僅僅是戰利品,更重要的是帶回了東方的文明與藝術元素。
一講到歐式傢具,人們一般就會想到「金碧輝煌」這四個字。這四個字的內涵是很深的,它不僅是指傢具產品外觀的華貴、用料的考究,還有內在工藝的細致、製作水準的高超和嚴謹,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厚重的歷史,以及歷史中經久不衰的傳奇。當然,古代也有直接用純黃金來打造的傢具,如1922年在埃及的「帝王之谷」發現的距今3000多年前十八王朝的法老圖坦卡蒙陵墓中雕著兩個母獅頭的象徵著王權的黃金座椅。月星集團上海家居廣場四樓在兩年前也曾賣過一套仿製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使用過的用純金包裹的一套卧房傢具,售價高達280萬元。用金碧輝煌來形容這些傢具真是一點不為過。
歐式風格的傢具一般都有歷史淵源。首先,這個產品是給誰用的?其次,這個產品的使用者有什麼嗜好?有什麼價值傾向、信仰?這個時代推崇和欣賞什麼?等等,這都是產品設計師首先要了解清楚的問題。很簡單,早期的歐式傢具是貴族有產階級們的專有奢侈品,他們與生俱來地享有奢華、特權。既然歐式傢具早期的使用者、後期的追崇者、擁有者都是一班有權有勢的人物,因此,歐式傢具肯定會金碧輝煌,這就像盛開的玫瑰園中彌漫著花香一樣自然。
歐式傢具的設計風格直接受歐洲建築、文學、繪畫甚至音樂藝術的影響。對歐式傢具設計影響最深的首推歐式建築,這可以分為五種風格來簡述:
一、羅馬風格,11-13世紀。這是一個以柱式結構為主的時代,講究從教堂圓形弓頂得來的啟示,雕刻、鑲嵌等藝術手法處於次要地位,用料粗大,線條簡單。羅馬柱式結構可以歸納為五種基本柱式。五種柱式中又以克林斯柱式、愛奧尼亞柱式和組合式柱式三種在傢具及傢具展廳裝飾中的運用最為普遍。月星集團生產的帝國藝匠中的W2012翰廷頓系列就是這一風格的作品。
二、哥特式風格,14世紀。以精雕細琢與華麗的鏤花構成的新式傢具,盛行於法國,以尖頂、拱卷和垂直線為主,高聳、輕盈、富麗而精緻,對其影響很深的古建築代表有:英國的西敏寺、法國的巴黎聖母院、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對「哥特式」建築的形容,人們用了這樣一句話:「它如火焰般躥向天際,剛直、挺拔」。而這一時期的傢具製作,是以模仿建築外形為主的,現存於世的這一風格傢具以西班牙最多和最原汁原味。月星集團生產的帝國藝匠傢具中也有兩個系列,它們的產品型號是W2007公爵系列、W2001世外桃源系列。
三、文藝復興時期,15-16世紀。這一時期的傢具清一色地成了仿古藝術的產品,而且絕對是溫室里的花朵。但這個時期的繪畫藝術對傢具的影響巨大,傢具製造工匠們開始講究木材飾面材料的花紋和顏色,開始用天然有色木材來拼接精美的畫面。人們這樣評價文藝復興時期的傢具作品:平衡、含蓄、節制,且富於理性和邏輯性。重要的是,這一時期的傢具沒有形成自己傳世的風格,這樣就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被淹沒。
四、巴洛克風格,17-18世紀。巴洛克一詞是葡萄牙文,意為畸形的珍珠,含不整齊、扭曲、怪誕之意,風格初創於義大利。這一時期的傢具產品宏偉、生動、熱情、奔放,在技法上則大量地採用雕刻、貼金鉑、描金等手法。若與前一個時期(文藝復興)相比,它有多麼安詳和含蓄,巴洛克風格就有多麼富有戲劇性和多麼爭奇斗艷。這兩種藝術風格截然不同。文藝復興時期的傢具表達的是理性,而巴洛克風格的傢具講究的是動感、是運動、變換和旋律。更重要的一點是傢具的設計從哥特式簡單機械地模仿建築造型到以「人性」為本,為了生活功能的需要而人性化的去設計,在這一點上巴洛克風格的傢具與哥特式傢具相比,有了一個質的飛躍。月星帝國藝匠傢具中的W2010溫莎系列就非常生動地表達了巴洛克風格的意蘊。
五、洛可可風格,18世紀。講到洛可可風格就不能不講到一個人,他就是英國的傢具設計大師奇朋代爾(1718-1779年)。他是將中國的塔、蘇州園林技術等東方元素與西方傢具製作技藝相融合的第一人。他同時是英國傢具界最有成就的傢具設計師,也是第一個以設計師的名字命名傢具風格的傢具師。奇朋代爾在傢具史上就是洛可可傢具的同義詞,他是洛可可風格的締造者。洛可可風格是法文「岩石」、「貝殼」的復合詞,詞義為洛可可,意思是以復雜的波浪曲線模仿貝殼和岩石的外形,並配以纖巧的雕飾,以追求運動中的纖巧和華麗,給人以流暢的動感。嚴格地講,洛可可風格是18世紀初在法國宮廷中形成的一種室內裝飾手法,洛可可風格的傢具於18世紀30年代逐漸代替了巴洛克風格。月星帝國藝匠傢具中W2005阿瑪尼系列就是這一時期作品的代表做,它們把「動」巧妙地進行了修飾,使奔放的線條中消失了野性,增加了纖巧。
19到20世紀以後,傢具形式開始呈現出多樣性,新古典、現代寫意等等百花齊放,人們根據生活和個人喜好隨意地去創造,不一定非要局限於某一風格。但古典傢具在傢具的舞台上,已經穩穩地佔有了它不可取代的位置,它的喜好者、追隨者就象我一樣,津津樂道、陶醉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