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百姓家居胡軍設計費是多少
胡軍老師設計挺好的,但是也貴,一分錢一分貨,看了他的設計就知道值得了,我玉龍灣房子就是他給裝的很好。
Ⅱ 晉城市百姓家居裝飾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晉城市百姓家居裝飾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01月0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室內裝飾專設計等。屬
法定代表人:胡軍
成立時間:2015-01-08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4050220002220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山西省晉城市城區黃華街2460號瑞豐機電城C區5號
Ⅲ 百姓家居裝飾裝修怎麼樣
我的房子就是讓百姓家居裝修公司設計,施工的。總體上說裝的不錯,服務挺好的,尤其是改水電,活做得細,我們樓上就有四家讓他們改的水電,口碑不錯,
Ⅳ 【百姓家居】的產品質量怎麼樣
比國慶還狠一點
百姓傢具 年終大惠戰 誰價最低?比比便知!
七重惠版戰 禮響全城
一、活動時間權:2012年12月8-9日
四、活動內容
惠戰一:誠信宣誓 驚爆價大搶購
惠戰二:惠民卡,最高可減5000元!
惠戰三:玩轉風火輪 精美禮品等你拿!
惠戰四:百姓傢具共同見證購物獎品狂歡送!
惠戰五:同品全市最低價 價格血戰到底
惠戰六:特價總動員,濃情促銷
惠戰七:精美點心 供你品嘗
五、活動產品
。。。。。。。獎品:特等獎:索尼42寸液晶電視2台
一等獎:索尼32寸液晶電視30台
三等獎:現金紅包連連送
Ⅳ 福建三明的春節習俗
福建三明的春節習俗有:打黃粿、蒸年糕、做煎丸、炆長命菜、包燒賣、裹包子、煮松丸等等。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入年界後,就開始製作好過年的黃粿、糖糕、煎丸等節日美食。
製作黃粿,先要准備好「米柴灰」。把那「烏珠子」「黃枝子」等雜柴砍下幾大捆,燒成灰,冷卻化為灰燼後裝起待用。其次,「淋灰浸米」,用沸水沖大禾米變成金黃色。
而後晾乾,讓灰水慢慢滲入。再次,「蒸米捶粿」。要緊的是把浸過黃灰水的大禾米用飯甑蒸熟蒸透,手工反復捶搗打爛。
之後把捶好的黃粿從石缸里扯到簸箕里,揉搓成圓形,面上再抹上一層茶油放在瓷缸內待客用。
捶打黃粿,蘸糖現吃。更多的是另一種吃法,即把現成的大塊黃粿切成小條塊,放入沸水翻滾的鍋里煮上幾分鍾後,撈起放在盤子內,再用豬肝或豬肉等臘味油(也可放熟茶油)拌上,加上些許蔥、蒜等調味佐料,就是一盤色香味齊全的黃粿條。
做煎丸,選取自種的優質「擔竿糯」米和粳米。將舂好的糯米與粳米混合,放入水桶中浸泡一夜後,磨成米漿。用包袱裝好米漿,加石塊擠壓水分成米團。
然後,將米團掰成小塊米粉,接著把紅糖(或白糖)撒入米粉,攪拌均勻後,則用手反復搓揉成團。之後,揉捏米團成長圓形的丸子。緊接著,把揉捏好的丸子放入滾燙的茶油中炸。
當煎丸呈金黃色浮出油麵時,便可撈出起鍋,瀝干余油。趁熱食用那又香又甜又軟的煎丸,讓人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幸福。
Ⅵ 關於三明的民俗風情
客家人的話 一般的習俗是: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戶戶把鍋台洗刷得乾乾凈凈,傍晚點燭燒香放鞭炮,用酒、米、灶糖、灶餅等素供祭祀灶神,據說是為了堵住「灶君」的嘴,要他「上天奏好事,回宮保平安」。「送灶」時家家還點盞竹製的「八卦燈」,一直燃到正月十五才熄滅,稱為「長明燈」。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凌晨即起,穿戴一新,鳴炮開門,以圖開門大吉。尤溪人在早餐前要煮生薑紅糖茶先吃「甜頭」。早餐皆為素食,或線面、或湯丸,象徵長壽、團圓;沙縣早餐必有大蒜、豆腐、紅頭菜(菠菜)等,寓新年諸事合算、富足、開門見紅之意。舊時初一,人們往往上寺廟謁諸神、拜祖宗,祈求平安;鄉鄰見面,彼此拱手作揖,互道「新年好」、「恭喜發財」;這一天,大人小孩都禁止講不吉利的話。如碗打碎了,要說「碎(歲)碎(歲)平安」;小孩摔跟頭,說「拾元寶」;受傷流血,稱「見紅有喜」……初一上午,將樂某村群眾還有到水井、溪邊爭挑第一擔水之習俗,叫「考頭水」,寓新年事事第一。
從初二起,人們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帶糕餅糖果之類,給長輩要帶紅糖,拜年者返回時,主家要回送同等價值的禮品,叫「禮尚往來」。
三明市> 民俗風情 > 沙縣肩膀戲
提起沙縣,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風味小吃。如今沙縣風味小吃成為品牌,無論你走南還是闖北,哪個城市都有沙縣風味小吃紅紅火火地樹起一道亮麗的風景。殊不知,沙縣引人注目的又豈此風味小吃?沙縣肩膀戲以其別樣妖嬈的地方風韻、童趣盎然的獨特魅力不僅走出了山門,還漂洋過海,飲譽八方。
肩膀戲,亦稱肩頭坪。據《沙縣志》記載,清朝宣統年間,沙縣民間的戲劇十分活躍,各個戲班競相演出。時有「玉枕軒」的領班連細狗別出心裁,創新出一種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戲。演出時,由8歲左右的孩童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小孩負責唱腔、頭部表情和雙手動作,大人負責台位變換的腿部動作。戲有生、旦、凈、末、丑之分,小孩擔任什麼角色,大人就走什麼台步;小孩原本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平時又訓練有素,站在大人肩上不僅不怯場,而且唱起來字正腔圓、聲情並茂,演起來招形式有致、維妙維俏。大人更不含糊,或跑、或跳、或碎步、或弓步、或墊步……根據劇情需要,與肩上小孩巧妙配合,上下默契,渾然一體。
沙縣肩膀戲,是全國別具一格的民間傳統藝術。演技奇特,唱腔動聽,兼容各調,場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民間藝術奇葩」之美稱。它早先採用民間最流行的小調打花鼓演唱《小放牛》、《補缸》、《花子過關》等劇目;後來採用南詞曲調演出《趕船》等戲;後面又發展到演出《黃鶴樓》、《平貴別窯》、《四郎探母》等京劇摺子戲。過去每當逢年過節,肩膀戲都要走街穿巷演出一番,所到之處,無不備受歡迎。
如今欣逢盛世,沙縣肩膀戲再度煥發青春,推陳出新、博採眾長,以嶄新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2001年元月23日下午(除夕),沙縣肩膀戲劇團參加了在澳門議事亭前地廣場隆重舉行的「萬家喜慶賀蛇年」的開幕式表演,澳門特別行政區長官何厚鏵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演出。當地記者在專題報道中寫到:「對本地居民來說,肩膀戲是較為少見的文藝節目,約五六歲的小孩站在壯漢的肩上,穿著戲服邊唱邊舞,在悠揚的樂曲中演戲,是一種高難度的特別戲種。」同年下半年,沙縣肩膀戲劇團又帶著《豬八戒巡山》等新劇目,參加了中國第五屆民間藝術節,榮獲了金獎殊榮。
三明市> 民俗風情 > 茶東坑魚子燈
在泰寧城區每年元宵夜晚的燈火中,茶東坑的魚燈最讓人賞心悅目,因而倍受人們的青睞。
距縣城僅二十華里的茶東坑村,座落在四面環山,風光秀麗的小盆地之中。現在全村一百二十多戶,四百九十多個人口,居住高度集中,全部姓鄒,屬宋進士鄒位博支下第三世三九公原為始祖的一個興旺家族。這個村到今已有六百多年的發跡歷史。凡來過此地的人們,無不為村之青山綠水人之熱情好客而感嘆不已,贊曰:「這是一塊極為難得、具有得天獨厚優勢的風水寶地。」
這個村地勢較高,山多嶺大,世世代代以種田為業,人們勞作很不輕松。他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為了消除勞作疲憊,慶賀當年的豐收,祈禱來年的吉祥,每年的正月總要用上幾天時間開展以自發組織,自己製作,自行排練,自我欣賞的群眾性的玩燈活動。這項具有很強娛樂性的民間魚燈活動,始自清朝道光年間,因為群眾已把它視為攬勝納祥的傳統習俗,故生命力很強,到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久盛不衰,遠近聞名。
茶東坑的魚燈不象其它燈種一旦做成可用上幾年,而是一年一換,逐年提高,不斷創新。因此,有著很高的工藝水平和欣賞價值。做一盞魚燈雖然並不很復雜,但工藝要求都十分講究而精細。
首先是用上等竹子材料做魚燈模型,魚頭和魚尾至關重要,為單獨製作,此材料要削得細膩而光滑,使之做成之後拼起來有著很強的靈活性和真實性。兩片面鰓要精心製作,其框架彎曲度全靠製作人的靈性和手感來掌握,以做成勻稱准確的頭尾模樣。
其兒,是魚鱗剪花,這是一項很細致的工藝,極講究分寸和平直。鱗花材料是採用很薄而光滑的紅紙,在紅紙上裁剪鱗花是用鋒利的剪刀來操作,鱗花既不能剪太祖也不能剪太細,其粗細要與模架大小相吻合,即與整條魚的大小成恰當的比例。
第三,是粘貼鱗花,這道工序要特別細心,操作順序是:先在做好的骨架模型表面粘上漿糊,然後貼上一層易透光且很薄的棉紗白紙作襯底;接著在白紙上面貼上已剪好的鱗花紙片,貼花時要用兩手將鮮花紙片拉緊,但要控制好力的適度,以免把鱗花拉斷,眼看拉出了明顯的鱗花才能貼上,這樣一片片鱗花就自然而然地顯露出來,讓人對魚鱗產生一種直觀和立體的感覺。
第四,是點眼,描鰓和畫翅,這項工序要有一定的美術工藝基礎,一般是由藝高手巧的做燈師傅統一掌握,用紅、蘭、黑三種濃淡不同的顏色描繪而成。
第五,是裝燈照明,魚燈是在夜晚這個特定的時間里活動,之所以稱其為「魚燈」,顧名思義就是魚和燈的結合。這兩者是互為作用,相輔相成。燈是裝在魚腹之中,夜間藉助燈光的作用,將魚的外形特徵和活動情景襯托出來,即前面講到的讓人產生直觀和立體的感覺。燈的製作很簡單,是在一個杯子里盛上白米飯和茶油,再放一塊古代使用的中間有個洞的銅錢片,洞中穿插一根白帶子做燈芯。由於燃料是採用真茶油,故燈一點燃就會散發出一股股香味來,這種照明燈也叫「茶油燈」。最後是上根手提的竹子把柄,這樣一盞魚燈就全部完成。准確地講,茶東坑的魚子燈是「鯉魚燈」,人們還稱「吉祥燈」。
茶東坑每年玩的魚燈,都是由各家各戶製作和出燈,但製作是集中統一起來,製作時間一般是在正月初四至初六日這三天進行,製作時有專人講授做燈的基本常識和技術要領。所以每次做燈既是完成製作任務的實踐過程,又是取長補短、觀摩學習的極好機會。魚燈做成後各家都掛在自家的神台上,每晚把燈點亮,以展示自家的輝煌和吉祥。正是採用這種集體方式,體現了客家能做燈,人人能玩燈,因此,這個村群眾性的魚燈活動能始終做到後繼有人,代代相傳。
勤勞而有智慧的茶東坑人,不僅魚燈做得非常漂亮,而且魚燈也玩得十分高明。他們之所以喜歡玩賞魚燈,是由於他們與「魚」結下了不解之緣。俗話講的「魚水情深」這句話,無不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最生動的體現。燈龍由鯉魚燈、熊魚燈、五角星燈和毛主席像燈四個部分組成,其毛主席像燈和五角星燈是解放後才解放後才增加的,增加這兩種燈是意味著茶東坑人從黑暗的舊社會進入了嶄新的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從此翻身作主得解放,以表達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產黨的恩情。燈龍排列順序是:最前面是一盞毛主席像燈為燈首,其次是一對五角星燈和一對熊魚燈,接著是數十盞鯉魚燈相繼排列。掌燈的領頭為五人,由大家推選年紀大、聲望高,而又技藝好的人擔任。所有掌燈人都有一種高度自律的責任心,這就是心態善良,思想集中,精力旺盛,動作整齊,各自把關,既要把燈舞得活靈活現,又不能出現燒燈現象,確保歡樂、生動、熱鬧、安全的娛樂風韻,以展示興旺、發達和吉祥的美好前景。 在每年正月十五這個歡樂的夜晚,當人們酒足飯飽之餘,家家戶戶都出燈,男女老少都出門,魚燈領頭人一聲號令,掌燈的年輕小夥子個個都喜笑顏開,把自家的魚燈舉出來,以昂揚的姿態,紛紛加入燈的行列,一瞬之間就形成了一支浩浩盪盪的燈龍。於是,長長的燈龍,再配上「茶東坑、茶東坑、茶東坑坑茶東坑」鏗鏘動聽的鑼鼓聲和鞭炮聲,使茶東坑這個小小的村子,傾刻就沸騰了起來,真是燈如龍,人如流,歌如潮,好是一派熱鬧非凡局景象。 茶東坑村有一個合族共用的寬暢大廳,這個廳的中柱樑高五點五米,寬六米,長六點六米,面積達三十九點六平方米。這廳世稱古老的祖廳,見全村的婚喪喜慶等一切大事活動都在這個廳里舉行。當然,正月十五日元宵夜晚的魚燈無不例外也是先在大廳活動。舞燈在震天動地的三響「三品銃」聲中開始,這時排好的兩列魚燈,從大門前左右兩側同時進入大門,廳上鞭炮陣陣,鑼鼓聲聲,魚燈對對,表演非常好看,場面極為壯觀。魚燈在廳上舞過一陣後,再延伸到村前露天空坪上,此時只見魚燈越演越烈,鞭炮越放越響,鑼鼓聲、鞭炮聲和「三品銃」的巨響聲交織在一起,前後持續兩個小時的魚燈活動,使整個村莊充滿了燈火輝煌,色彩斑斕,人心涌動,熱鬧異常的氣氛。是啊!一年伊始,人們的喜悅、歡樂、祝福和吉祥,以及美好的理想和寄託,似乎都凝聚在這片歡樂之中。 魚燈在本村玩過之後就進入縣城,把魚燈活動推向高潮。進城的時間沒有統一規定,有的年是在初六、初七兩個晚上,有的年是安排在元宵佳節夜晚。進城這天,掌燈隊伍早早就吃上晚飯,經准備一番就急忙下山,沿途一路歡歌一路燈,興致勃勃地來到了縣城。歷來茶東坑的鑼鼓打得很有名氣,因為他們的鑼鼓旋律動聽,節奏鮮明,起伏不斷,遠近耐聽。尤其是在他們的鑼鼓聲中,還有一段聲響近似「茶東坑」這三個字的諧音,因此在遠距離之外,一聽鑼鼓聲音就知道這是茶東坑的魚燈來了,往往是魚燈未進城而鑼鼓聲音先進了城。城裡人一聽茶東坑的魚燈來了,無不喜出望外,於是男女老少都擁上街頭賞燈去了。魚燈隊伍對城裡人的獻演是慎之又慎,因為他們有心要以自己別具一格的魚燈風姿,讓城裡人一飽眼福,使他們能度過一個歡快的元宵夜晚。 為此,茶東坑的魚燈隊伍遵循鯉魚在水中生活習性和游水動作,按戲游、結伴、沖浪、出水和跳龍門五大排列動作,進行完整的表演。特別是鯉魚跳龍門的場面尤為形象生動,只見成雙成對的大紅鯉魚露出水面,由低而高,再騰空而起直跳龍門場景,使一盞盞魚燈格外顯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再加上鑼鼓的緊密配合,更使全場演出產生一種動作緊湊,節奏鮮明,熱鬧異常,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此情此景,讓人很難相信這是燈,簡直就象水中暢游的活魚,真是把魚燈演活演絕了。觀眾反映說:觀賞茶東抗的魚燈,無不使人覺得這是一種藝術享受。
三明市> 民俗風情 > 客家情歌
三明客家,是山歌的故鄉。西晉「永嘉之亂」以後,一批批中原漢人,為避戰亂、飢荒、瘟疫等天災人禍,紛紛南遷;歷盡艱辛,來到了閩西北這塊世外桃源棲息繁衍。千百年來,客家祖先和土著百姓和平共處,並將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互為交融滲透。為傳遞心聲,抒發情感,創造出許許多多極富特色的客家山歌。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三明民歌與地方民俗風情融為一爐,帶著泥香土味,成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客家情歌,以熾熱、健康的情感,形象、生動的比喻,風趣、洗煉的語言,表達了青年們對愛情的追求、對幸福的憧憬、對封建禮教的蔑視、對封建婚姻的反抗。有如清泉,沁人心脾。
客家情歌大多七言,隔句押韻,有四名式,也有段體結構,形式多樣。還有對唱、盤歌等,倍受群眾喜愛。
三明市> 民俗風情 > 石壁風俗
令客家人矚目的彈丸山村石壁,被愈來愈多的人們所關注,不僅客家學者紛至沓來尋訪奧秘,慕名而來的遊人更是絡繹不絕,都想領略她的異彩風姿,撩開她神秘的面紗,尤其令人神往的是石壁的民眾風情,任人咀嚼無窮、尋味萬千,使我們聯想著中華古國源遠流長的璀璨文化,客家人堅執的信念和至今遺留在石壁的中原風俗。無論研究石壁、或研究客家,都應從研究石壁的風俗民情入手,以提示她深奧的文化內蘊。研究風俗,旨在「探索近代的社會制度、風俗與信念之起源,並剖析影響於國家生活的各種民風與行為的動機」。探討石壁風俗,其目的也在此,卻也是一切學問中「最有興味,最有價值的一門學科」。
一、石壁風俗的形成
風俗最顯著的特點是民眾性、傳承性、地域性、穩固性。某項風俗在民間形成之後,便成為一地人民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然而一些有違當朝政法社會制度的風俗,歷代封建統治者雖曾嚴格限制,但在民眾心裡紮下深根之後,卻也是一代一代傳承,很難改變。即使在苛嚴政治制度桎梏下有所收斂,但一旦社會制度發生變革,又重復興起,由此觀之,風俗對於一地政治、社會有著深刻影響。這正是闡明,石壁獨特風俗形成之後,經過漫漫的歷史長河和一次次政治風雲的沖擊,而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能夠延續至今,保持中原古風俗的遺風,其根本原因是它的穩固性和傳承性,在民眾生活中形成道德行為的規范。石壁風俗是中國民間文化、社會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影射著客家人特殊的精神風貌。
隋唐之際,由於戰亂、災荒或政府獎掖等諸多因素,中原漢人邁著艱難的步履,一批批向南逃亡,在南遷過程,大多曾滯留石壁。尤其第二次唐代大批移民中,在石壁定居時間長、人口多,為石壁風俗的形成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陳運棟教授《客家人》中指出:「自從經過一次戰亂之後,客家移民的主力,遂由長江南岸遷移到贛南山地,後來就以寧化一帶為據點,向閩粵贛區拓植。」大量移民的湧入,多來自中原,有較為相同的風俗,如婚慶、喪葬、生產、生活、服飾、語言、歲時節日等,都有其中原地域的廣泛性。
石壁特殊的歷史地位決定了石壁的風俗不是孤立的。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石壁風俗形成的重要基礎上早在千多年前深埋在地下的如淮土鄉淮陽赤下窯的唐代古窯址的古瓷器標本等出土文物,用古老、沉默、剛毅的語言證明石壁歷史的久遠。
石壁究竟何時有人類居住?筆者未曾讀過這方面的資料。以福建人類活動歷史推算,唐之前已有人類活動的史跡。至少也有三四千年。有關福建先民的記載,據先秦典籍《周禮·職方氏》稱:所謂「七閩」,毫無疑問,包括石壁在其中。東漢經學家鄭玄認為:是有七支不相屬的閩部族。許慎則認為,是南方百越中活動在東南的一支,是以崇拜蛇為圖騰的部族。《史記》《漢書》稱:「福建先民習於水性,便於用舟。」《漢書·嚴助傳》談到閩越國時雲:「越方外之地, 發文身之民也」。這些記載是不是與石壁先民有關,筆者不能武斷地證示。可以肯定的是客家人大量湧入石壁之前,石壁曾是土著人繁衍生息之地。不論土著人口多少,他們在生活過程,形成了較為古樸的原始習俗。由於大批漢人來自中原,棲居石壁,沖擊著他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習俗,從石壁風俗中至今遺存的「夤夜搶親」、「蠟燭火種」、「背搶新娘」,無疑是石壁土著成為社會搶新的遺風和對火神的崇拜。這是一種土人文化,也包含了客家南遷的移民文化,經過中原文化的播衍,在長期歷史實踐中,逐步發展和形成。石壁風俗發展的根本性在於它接受、繼承了中原正統文化和土著文化的沖撞,吸引了多種養份而豐富發展起來,不僅繼承著儒家風俗的傳統,又滲透、融合遷移地區和當地土著的風俗。盡管大批的客家先民紛至沓來,反客為主定居石壁,卻不能排除土著民風的滲透。漢人和土著民俗民互相的融合、滲透,使一些比較單一的民俗事象呈現出豐富和多元的內涵,形成了石壁獨特的民俗色彩。而後,土著逐漸被同化,演繹為客家文化來主導石壁社會的發展,客家人構成石壁的主體,構成客家文化的形態,這是形成石壁民俗的基礎。
石壁獨特風俗的形成是基於如下條件:1、地理條件。石壁有一塊約200 余平方公里的偌大盆地,水草肥美、森林茂密,有蛛網般的溪河,為閩江、贛江、韓江的源頭。與江西古城交界處有武夷山脈南段為屏障,距石壁不上10公里的站嶺系閩贛兩省主要通道,有大片土地可供開墾,有偌大盆地可供居住,地理條件優越。2、歷史條件。隋大業間(605~617)巫羅俊隨父由南平到黃連峒(寧化古稱)定居。巫羅俊率眾在石壁地區墾荒造田,「開山伐木、泛筏於吳」,將林材運往長江下游各地銷售,溝通、促進了石壁與長江沿岸城市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建築城堡、抵禦土寇、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吸引了客家先祖在此定居。3、交通條件。由於武夷山脈的阻滯,遠離頻仍戰亂,不聽樅金伐鼓之聲,很少與其他民系、其他國家、其他民族聯系,形成長期的封閉狀態。由於眾多中原先祖聚居一處,使中原各地風俗經過滲透、融匯,衍化為石壁獨特風格,在漫長的歲月長河,固守一方樂土,保持中原古樸民風,充分表達了小生產頑強的特性。
二、石壁風俗從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原古代的遺風呢?
1、從婚慶上。婚姻是人類繁衍生息的基礎,是人生的最大美事,自古有「同姓不婚」的條規。石壁婚姻基本保持中原古風,主要形式有聘娶婚、招贅婚,童養媳、等郎妹、姑換嫂、納親、冥婚等。解放後,隨著婦女地位的提高,納妾和冥婚已經革除。石壁婚姻,大體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大多是包辦婚煙。婚俗的禮儀也再現中原古風的繁文縟禮,主要有:開生日、送果子、送日子和歸親。結婚後三朝回門、五朝下廚、六朝洗手、滿月送藤盤等,延續至一個月,喜慶高潮才悄然消失。石壁鬧新婚還有一個奇特習俗,即新婚夫婦洞房花燭夜,經過「鬧房」之後,洞房四周、門外窗口還簇擁著一些人偷聽偷看的習俗,甚至有人悄然躲進新房偷走新娘的綉花鞋,待第二天歸還原主,新娘得陪一桌酒席,預示吉祥之意。
由於幾百年間,石壁人口量外遷,各姓系民大多離開石壁,只留下張姓在石壁定居,成為石壁主要姓氏,經過數百年繁衍,人口逐漸增多,「同姓不婚」卻囿限了子孫的發展。他們無法向更遠的外姓人氏聯姻,婚姻終成了張姓先祖的一大難題。經過先祖的反復商榷,至閩張氏第十七世祖終於下定決心,修改族譜中「同姓不婚」的章程,沖破那座牢固的藩籬,以村中大道為界,分為上市下市,東西各立家廟,各族族譜,從十八世祖始,宗支五服之外,上下市張姓子女可以通婚,徹底結束了「同姓不婚」的歷史。這是石壁先祖面對現實,勇於改革的一大舉措,解決了長期困擾石壁先民的一大難題。
2、從喪葬禮儀上。死亡是人生最後的歸宿,同婚姻一樣是人生之大事。甚至喪葬禮儀,比生禮更為隆重氣派。對於繁縟的喪禮,人們雖強烈反感,卻不敢越矩,世世代代都嚴格承繼,從不越雷池。至今依然根深蒂固的難以革除。喪葬最主要是重壽考,即上了60歲以上的老人死亡,稱「白孝」,以肅穆莊重的禮儀,以示兒女的孝心。喪葬禮儀主要有報喪、落棺、出送等。事後還要做七、守孝、做周年、造墳、祭祀,尤其講究造墳,墳地選擇中十分重視風水。墳墓的營建大體如客家民居相似,讓死者在九泉之下有安身之所,不致荼毒,表達了客家人對先祖的無限崇敬。
3、從節日習俗上。石壁人保持繼承著傳統節日的特點和習俗,如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和全國許多地區的習俗大體相一致,僅僅是些微的差異,顯示著自身獨特的特點。石壁人還有自己的節日稱「七月半」。那是超度孤魂野鬼,進行打醮度孤活動的節日,給死去的親人燒紙錢、插路香,類似閩南的普渡。石壁人年初七(正月初七)要吃七種羹當早餐。即選用芹菜、蔥、韭菜、肉、魚、米果等,與飯湯合煮成羹。意謂吃下了七種羹能勤快、聰明、長久、有餘、富裕、團圓,充分表達人們對新生活的企望。有一首歌謠很能表達七種羹的韻味,即「吃了七種羹,開始做零星」。敬告人們,過完了春節,不能再在家休閑,需要勤勞耕作了。每一個節日,對客家人都是一種鼓舞、愉悅、吉祥、喜慶,都是對生活充滿新的企求,都是用自己獨特的情感和方式,表示著獨特的寄託的企願。
4、崇拜神明。宗教信仰習俗,對石壁村民影響至深。石壁村民的崇拜,主要是崇拜風水、崇拜祖宗、崇拜神明。
風水,不僅是石壁人,也是客家人尋求興旺的寄託。如遷居之時對村落的選擇,死者擇風水寶地安葬,造屋建房地址的擇定,無不遵循風水。對於風水寶地不惜重金購買,甚至演繹了村坊、姓氏、房族之間長期不懈的爭斗,乃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石壁人崇拜祖先,充滿濃郁的宗教色彩。崇拜祖先和崇拜神明溶為一體,緊密結合,採用不同方式,利用各渠道,搞好族內睦鄰關系、團結族眾,充分利用祖先家訓教育子孫。其實訓大抵了自儒家體系,不獨是封建時代對族眾的行為規范有積極意義,就是進行精神文明的當今亦有現實意義。如許多祖先家訓演化為村規民約,具有很強的約束力,成為村民的行為規范,建樹社會新風,促進安定團結。
三、石壁風俗的傳播
石壁風俗,既繼承了中原的古風俗,又結合客地實際,經過融合、改造,呈現出多樣性、綜合性、獨創性的特點,鑄造了客家人的精神,使客家人有著刻苦耐勞、剛強弘毅、勾勒創業、團結奮斗的優良民性,深受中外客家學者的贊譽。這些民性是在「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中形成的,是在嚴酷的自然斗爭和階級斗爭為了爭取自身的生態和發展而磨煉出來的。
在第二次大遷移中,由於石壁較長時間滯留了人數眾多的中原漢人暄賓奪主、以客奪主,從而形成許多星散的村落,也形成了經過承繼、融合、改造之後的獨特風俗。當石壁先民有組織地大舉轉徙南遷,去開辟新的謀生之地時,自然將石壁已經形成的風俗帶來了新居地,在新居地繼續的傳播,一代代傳承。
從服飾方面的傳播,石壁老女人的船型髻、大襟衫、烏長褲鑲花邊、洞闊頭、圍裙、花鞋等,男人的對襟衫、兒童的獅頭鞋等,隨著石壁人的遷稱,已播衍至廣東嘉應和台灣等地。盡管部分台灣客家人住在城鎮,也穿西裝、茄克,老年人卻都喜愛穿傳統衣衫,有很大部分是隨著巫羅俊子孫遷居台灣而遺留至今的。
從飲食方面傳播,石壁人居住山區,農田作物大多種植稻穀、番薯。以米食為主食。一日三餐都備有干飯,輔之以番薯。有食用米粉、豆腐、擂茶、水酒、伊面等。這些飲食習俗不僅流傳在閩粵客家地區,台灣地區也很盛行。而且石壁人喜辣的風味還傳播至四川湖南等地。
節日習俗中,至為突出的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懸掛葛藤、艾葉。相傳此習俗源於石壁,以後播衍至閩西、廣東等客家地區,而不屬客家地域的閩北或廣東其他他區也受此影響。故事原出於唐末黃巢起義,黃巢下令軍中,凡掛葛藤處不準有犯,果然,黃巢軍隊所到之處,凡掛起葛藤村莊均免遭災難,終成習俗,而廣為流傳。
石壁婚俗,保留了中原古代習俗,和客地所有地區相一致,只是一些細微末節有所不同。
石壁風俗為何能播衍輻射至客家許多地區?重要原因是,保留了中原古代風俗,隨著石壁先祖的遷移,而將種類風俗一同帶去,在新的地區播衍繼承,也有些風俗被客地融化、改變,或賦上新的內容,或由於各種原因被新地區的風俗所取代。而客家人追念敬奉先祖的習俗是至為隆重虔誠的,充分表達了客家人念念不忘先祖,也充分說明客家民系密切的淵源關系。
Ⅶ 10130683025250000c-20335百姓家居沙發(1+3+躺位)左正七025250
①4x-7×1.3=9.9, 4x-9.1=9.9, 4x-9.1+9.1=9.9+9.1, 4x=19, 4x÷4=19÷4, x=4 3 4 ; ②1 1 2 :0.4=1.35:x; 1 1 2 x=0.4×1.35, 3 2 x=0.54, 3 2 x× 2 3 =0.54× 2 3 , x=0.36; ③(2+5+8+…+197)÷(4+7+10+…+199), =[(2+197)×65÷2]÷[(4+199)×65÷2], =[199×65÷2]÷[203×65÷2], = 199×65× 1 2 203×65× 1 2 , = 199 203 ; ④設1- 1 2 - 1 3 -…- 1 2010 =a, 1 2 + 1 3 +…+ 1 2010 =b,則a+b=1. (1- 1 2 - 1 3 -…- 1 2010 )×( 1 2 + 1 3 +…+ 1 2011 )-(1- 1 2 - 1 3 -…- 1 2011 )×( 1 2 + 1 3 +…+ 1 2010 ), =a×(b+ 1 2011 )-(a- 1 2011 )×b, =ab+ 1 2011 ×a-ab+ 1 2011 ×b, = 1 2011 ×(a+b), = 1 2011 .
Ⅷ 三明富文新村的房子怎麼樣
有十多萬的。政府這種政策誰也沒有辦法的。誰讓咱是老百姓呢。忍了吧 能對了,遼寧怎麼樣?沈陽離遼寧很近吧?兩三個小時就到了,你幫我打聽打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