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建材 » 碭楊家電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碭楊家電

發布時間: 2021-03-06 22:56:06

『壹』 京劇) 蕭何月下追韓信 (唱西皮流水) 我主爺起義在芒碭,拔劍斬蛇天下楊。 懷王也曾把旨降,兩路分兵定咸

唱詞:
(唱西皮慢流水)我主爺起義在芒碭,拔劍斬蛇天下揚。懷王也曾把旨降,兩路分兵進咸陽。先進咸陽為皇上,後進咸陽扶保在朝綱。也是我主洪福廣,一路上得遇陸賈、酈生和張良。一路上秋毫無犯軍威壯,我也曾約法定過三章。項羽不遵懷王約,反將我主貶漢王。今日里蕭何薦良將,但願得言聽計從重整漢家邦,一同回故鄉。撩袍端帶我把金殿上 (散板) 揚塵舞蹈見大王。
(蕭唱西皮導板)催馬加鞭迷了道,(樵白)哦……(蕭白)呀! (唱西皮散板)我不免向前問一問樵。(白)喂,樵子請了。(樵白)請了,請了。(蕭白)你可曾看見一位將軍,身背寶劍,胯下青鬃馬,喏喏喏,由此道而去啊?(樵白)有的,有的,算來過去已有五十餘里啊。(蕭白)呀!啊! (唱)五十餘里路已遙,又見月影上樹梢;忽然間想起了我的腹中飢了,罷!縱然是餓死我也要追趕英豪。
(蕭白)將軍,千不念,萬不念,不念你我一見如故,〔二黃碰板)是三生有幸,天降下擎天柱保定乾坤。全憑著韜和略將我點醒,我也曾連三本保薦與漢君。他說你出身微賤不肯重用,那時節怒惱將軍,跨下了戰馬,身背寶劍,出了東門。我蕭何聞此言雷轟頭頂,顧不得這山又高,這水又深,山高水深,路途遙遠,我忍飢挨餓來尋將軍。望將軍你還念我蕭何的情分,望將軍且息怒,暫吞聲;你莫發雷霆,隨我蕭何轉回程,大丈夫要三思而行。
一、小說和戲劇中的「蕭何月下追韓信」:
秦末農民戰爭中,韓信仗劍投奔項梁軍,項梁兵敗後歸附項羽。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始終不被採納,於是離開項羽前去投奔了劉邦。有一天,韓信違反軍紀,按規定應當斬首,臨刑時看見漢將夏侯嬰,就問到:「難道漢王不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夏侯嬰以韓信所說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釋放,並將韓信推薦給劉邦,但未被重用。後韓信多次與蕭何談論,為蕭何所賞識。劉邦至南鄭途中,韓信思量自己難以受到劉邦的重用,中途離去,被蕭何發現後追回,這就是小說和戲劇中的「蕭何月下追韓信」。
二、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簡介:
京劇《蕭何月下追韓信》是一出傳統京劇,是著名須生流派--麒派的代表劇之一。說來,《追韓信》在麒派戲中,還真有點兒「代表性」:它的最初腳本,是由麒派創始人周信芳(藝名麒麟童)自己創作的。該劇初編成,演於上海,但不是周信芳自己主演,當時主演蕭何的是劉奎童,周信芳只演配角--韓信。這是一九二零前後的事。所以,在傳統京劇中,《追韓信》是比較「年輕」的,到現在只有六十多歲。周信芳自己主演該劇,大約是在一九二四年。那時,周在煙台,「為了給窮苦的同行買義地,和當地的京劇界合演了一場義務戲」,(《周信芳舞台藝術》)演出的劇目便有《追韓信》。在幾十年的舞台實踐中,周信芳對《追韓信》不斷加工、提高,使之成為廣大群眾喜愛的傳統劇目之一。

『貳』 中國姓楊大人物排名

楊震 (?-124)字伯起,漢弘農華陰人,東漢安帝宰相。早年聚徒教授,不應州郡徵辟,直到50餘歲始入仕途,官位屢遷升至司徒,成為朝中宰相。在位時不崇名利,以國事為已任,清白自守,以博學傳世,人稱「關西夫子」。曾留下「四知」等著名佳話。
楊雄 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曾作《太玄》、《法語》,主張儒家的倫理學說。

楊堅 (541-604)隋文帝,弘農華陰人,幼名那羅延,北周時以父勛賜姓普六茹氏,故又名普六茹堅。北周大定元年廢周靜帝自立,建隋朝,改元開皇,史稱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中,統一了中國,改革了各種制度,使社會安定,百姓富餘,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開國明君之一,在美國作者邁克爾.H.哈特著的《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百人》里排名82,中國入選該書僅七人。

楊廣 (569-618)隋煬帝,楊堅次子,名英,小名阿摩,隋朝第二個皇帝。在位時曾建東都、開鑿運河、興修馳道、創設科舉,對歷史和後世有一定的功勞。但又好大功,濫發民力,終於官怨民疲,從而葬送了大好江山。

楊炯 (650-693) 唐弘農華陰人。幼聰明博學,善屬文。十歲舉神童,授校書郎。後遷盈川令,卒於任。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四傑」。炯嘗言「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時議然之。有《盈川集》。

楊敬之 唐虢州弘農人,字茂孝。楊凌子。憲宗元和二年進士,平判入等。歷遷屯田、戶部二郎中。後任檢校工部尚書,卒。嘗作,《華山賦》示韓愈,愈稱之,士林一時傳播,李德裕尤咨賞。性愛士類,雅善項斯為詩,所至稱之,斯由是擢上第。

楊貴妃 (719~756)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楊貴妃與西施、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楊行密(852-905)吳武帝,廬州合肥人,初名行愍,字化源。早年喪父,後從軍,遇唐末民亂,功殺都將,被署為廬州刺史。後又攻佔27州,稱淮南節度使,使吳國初成規模。

楊業(932-986)北宋名將,「楊家將」開創者,初名重業,又名繼業,保德火山(今山西河曲南)人,先為北漢將領、北漢亡後入宋為將,任知代州,曾在雁門關大破契丹十萬兵,人稱「楊無敵」。公元963年宋大舉攻遼,他被迫接受主帥潘美和監軍王俔之命,孤軍奮戰,不受誘降而死。
楊延昭(958-1014) 本名延朗。宋麟州人。楊業第六子。父死,堅守邊關,屢敗契丹。在邊二十餘年,智勇善戰,號

令嚴明,身先士卒,為將士愛戴,契丹憚服之,呼為楊六郎。

楊炳 榮泉州晉江人,字若晦。孝宗淳熙二年進士。累官左司諫,嘗論治贓吏當自大吏始。太學生碭宏中等六人因指責朝政受罰,炳上書辨其冤,被誣結黨為奸,出知泉州。以寶謨閣直學士奉祠。卒年八十一。人《易說》、《禮記解》、《西掖稿》、《諫垣存稿》等。 楊簡(1141-1226) 宋明州慈溪人,字敬仲,世稱慈湖先生。楊挺顯子。孝宗乾道五年進士。授富陽主簿。師事陸九淵,發展心學,主張「毋意」、「無念」、「無思無慮是謂道心」等。寧宗嘉定初出知溫州,首倡廢除妓籍,以廉儉為民所愛戴。官終寶謨閣學士。卒謚文元。有《慈湖詩傳》、《楊氏易傳》、《先聖大訓》、《五誥解》及《慈湖遺書》等。

楊萬里(1127-1206)南宋著名詩人,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人,一生中作詩2萬多首。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

楊榮(1371-1440)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之,初名子榮。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成祖即位,入文淵閣,令更名榮。累官文淵閣大學士。後佐仁宗即位,累進謹身殿大學士,工

楊秀清(約1820-1856)清廣西桂平縣人,原名嗣龍。以種山燒炭為業。後參加拜上帝會。道光二十八年,太平軍人心不安時,假託天父下凡附體,從此取得會中特殊地位。永安封王時,封東王、九千歲,節制諸王.

年在湖南道州與西王蕭朝貴發布《奉天討胡檄》。其軍令嚴明,為將士所服。對外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後居功自傲,傳有逼封萬歲之事。韋昌輝以天王密詔為名,發兵圍東王府,秀清與家屬部眾悉遭殺害。

楊文會(1837-1911) 清末池州府石埭縣人,字仁山。自幼讀書,不喜科舉。博學能文,兼通老莊。二十七歲於病中讀《大乘起信論》,遂屬意佛學。處移居南京,創金陵刻經處,刻印佛經。曾至倫敦、巴黎。協助日本編輯《續藏經》, 並供給密教典籍。與英人李提摩太將《大乘起信論》譯成英文。宣統二年又創辦佛學研究會,自任會長,擔任主講。編寫《大藏輯要目錄》。

楊乃武(1841-1914) 浙江餘杭人。字書勛、子釗。同治舉人。1873年被誣與畢秀姑(外號小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