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蓋州是中國最窮的縣嗎
不知道是不是最窮的,但是真的挺窮,去過那邊的農村,基本沒有年輕人了,沒有勞動力了,你能想像還有地方不通自來水嗎?山上都沒有公路沒有運輸渠道,客車一天就一趟,買菜只能靠三輪車下來賣,特別不方便,那裡的農村,已經刷新了我的認知了,想想溫州柳市的房價過萬,蓋縣的一些自然村都要消失了的感覺
② 廣西百色市那坡縣有多少個裝飾建材市場
那坡縣又不是一個大的,現目前的話那坡這邊只有一個裝修建材市場呀,就是那坡縣裝修建材市場呀,這個是很大的一個市場。
③ 那坡縣的地理環境
那坡縣行政上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管轄。地跨東經105°31′至106°5′,北緯22°55′至23°32′。東及東北部與靖西市相連,南及西南部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高平、河江兩省接界,西及西北部與雲南省富寧縣接壤。東從坡荷鄉照陽關起,西至百都鄉白雲山止,橫寬直線距離38公里;南自平孟鎮湯那山起,北至城廂鎮卡臘山止,縱長直線距離67公里。國界線長206.5公里,是廣西陸上疆界線最長的縣份之一,轄9個鄉鎮,全縣國土面積2231.11平方公里。
現成所在地城廂鎮距百色市254公里,距首府南寧405公里,距雲南省昆明市700公里,平孟口岸距越南高平48公里,距越南首府河內200多公里。 民國23年(1934年)全縣土地面積為737.65萬畝。其中:石山面積909027畝,佔12.32%;水田384688畝,佔5.22%;荒地面積75906畝,佔1.03%;其他6006879畝。佔81.51%。民國35年,土地總面積685.725萬畝。其中:水田309638畝,佔4.52%;山地80178畝,佔1.17%;盪地14627畝,佔0.21%;其他645.2807萬畝,佔94.1%。
1979—1980年農業資源調查,全縣土地面積504.94萬畝,其中:高峰林場8.55萬畝,大明山林場9.54畝,武鳴華僑農場26.9萬畝,東風農場6.53萬畝。縣境內的4個自治區農林場、地直農林場除外,全縣土地實際面積453.42萬畝。其中:林業用地183.22萬畝,佔全縣土地面積40.4%;森林面積105.15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57.39%;農用地91.8萬畝,佔20.2%;牧用地52.47萬畝,佔11.6%;其他如村莊、城鎮、工礦、道路等用地125.94萬畝,佔27.8%。全縣石山面積62.06萬畝。其中:石山灌木林11.63萬畝;石山雜木林6.28萬畝,宜造林石山2.04萬畝,不易造林石山42.11萬畝。全縣有荒山荒地81.59萬畝,其中規劃造林用地22.46萬畝,牧場用地48.48萬畝,宜農用地10.65萬畝。 地表水資源量分布:東北山區較多,西南丘陵平原較少。多年平均徑流深600毫米左右。1981年,全縣水利資源調查與水利區劃計算,全縣水資源按代表年P50%,水源蘊藏總量31.4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27億立方米(縣內產水22.28億立方米,縣外補給4.99億立方米)、地下水產水量4.13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17.7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5.44億立方米、地下水2.29億立方米。1985年統計,全縣人口57.86萬人,按保證率75%計,人均佔有水4070立方米;全縣耕地面積81.85萬畝,畝均佔有水2877立方米。
全縣大小河流有138條,蓄能量35450千瓦,可開發2.3萬千瓦,現已開發6419.2千瓦。
平水年(保證率50%),現有水利設施可供水量為10.81億立方米,全縣農業需水量7.95億立方米,工業需水量0.19億立方米,其他需水量0.24億立方米,總需水量8.38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量47.26%,占可供水量77.52%。
枯水年(保證率95%),農業用水9.54億立方米,工業用水0.19億立方米,其他用水0.24億立方米,總需水量9.97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量67.45%,現有水利設施可供水量9.84億立方米,尚缺水0.11億立方米。缺水區域主要分布於白合農場、靈馬鄉三民三合、玉泉鄉板新、寧武鄉華山、雙橋鄉騰翔和伏林、甘圩鄉賴坡、城廂鄉平等和串錢、太平鄉新聯、羅波鄉天馬等10大旱片。旱片面積約7.2萬畝。 農業歷來是全縣的主要經濟,由於地處低緯度,光熱充足,雨量充沛,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對發展農業生產十分有利。但是,解放前,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縛,自然資源未能充分利用,農業技術落後,生產發展緩慢,糧食尚未自給。民國32年(1943年),全縣糧食產量為10296.4萬斤,消費13092.6萬斤,尚不足2796.2萬斤。
解放後,實行土地改革,完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後,進行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擴大灌溉面積,農業迅速發展。特別是水稻和玉米種植推行一造改兩造以後,產量成倍提高。同時,不斷進行農業技術改造,推廣良種、改良土壤、防治病蟲害等科技成果,提高作物產量。1957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9613.5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58.3%;農業總產值4950萬元,比1949年增長63%。但是,由於執行政策及經營的失誤,農業生產發展道路曲折,幾經起伏。1958年「大躍進」期間,生產上「瞎指揮」,財物、產品「刮共產風」,極大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比上年減產2173.5萬公斤,產值下降977萬元,畜禽飼養量和漁產量銳減。196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沖擊,此後又開展「農業學大寨」,強調以糧為綱,排斥多種經營,導致農、林、牧、副、漁5業生產失調。1972年糧食總產19831萬公斤;農業總產值9669萬元,其中農作物種植業佔79.34%、林業佔2.25%、牧業佔9.77%、副業佔7.61%、漁業佔1.0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結構,加大投入,在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林、牧、副、漁各業,農業才得到比較協調的發展。1952—1990年縣財政支農撥款總額達2908萬元,其中1990年為1393萬元。1990年糧食總產量25970.4萬公斤,比1972年增長31%,獲國務院表彰;農業總產值23155萬元,其中農作物種植業佔67.02%、林業佔2.19%、牧業佔19.83%、副業佔9.09%、漁業佔1.87%。 縣境地處亞熱帶,有發展工業的資源優勢和地理位置優勢,農副土特產品如甘蔗、烤煙、水果及建材和金屬礦產銅、鎢、錳等資源豐富,可為工業生產提供較充足的生產原料;縣境地域與南寧毗鄰,縣城距離南寧市區僅37公里。公路交通比較發達,工業生產所需原料和工業產品易於集散,為工業生產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全縣僅有一些手工業作坊,主要是煙絲加工、土法製糖、鐵木農具製造、釀酒、紡織、縫紉等。金、鎢、銅等礦產初步開采。1949年全縣手工業總產值折新版人民幣計僅76萬元(總產值按1957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此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重視工業生產的發展,引導手工業走集體化的道路,興辦全民所有制企業,積極發展現代化工業,全縣工業不斷發展壯大。1951年,工業總產值123萬元,比1949年增61.84%。1952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2家,產值160萬元,比1951年增30.1%;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產值17萬元,佔全部工業總產值10.6%。主要工業產品鐵制農具4.22萬件,大米加工227噸,白酒17噸,土糖354噸,磚3萬塊,瓦0.3萬片,土紙0.16噸,土陶瓷3.17萬件,棉布0.95萬米,鎢精礦41噸。1953年後,陸續興建印刷廠、糖果廠、醬料廠、電廠。1957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9家,工業產值430萬元,為1949年的5.7倍。1953—195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21.8%。
1958年工業「大躍進」,一度興辦了眾多工廠,主要工業、手工業有發電、原煤、生鐵、錳礦石、水泥、磚瓦、大米加工、酒、土糖、土紙、皮鞋、布鞋、棉布、毛巾、各種鐵木製小農具。由於違背經濟客觀規律,盲目「躍進」,產值下降,當年工業總產值360萬元,僅是1957年的83.7%;其中重工業產值148萬元,比1957年增3.8倍,而輕工業產值212萬元,僅為1957年的53.1%。1961年,貫徹中共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開始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後,工業產值下降,全縣工業總產值764萬元。
1964年,國民經濟逐漸恢復,工業相應得到恢復和發展,年產值回升到461萬元。1965—1966年,工業基本建設投資351萬元,先後興建縣農械廠、磷肥廠、錳礦場。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初期,在農業連年獲得豐收的基礎上,貫徹工業與農業並舉的方針,積極興辦地方工業,1969—1971年,工業基本建設投資940萬元,平均每年313.3萬元,先後建起造紙、水泥、氮肥、卷煙、農葯、煤礦等廠場;自治區和南寧地區在縣內建栲膠廠、染織廠等企業。
1971年,工業企業發展到72家,工業產值2742萬元(總產值按197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為1963年的6.5倍,其中重工業產值1051萬元,佔38.3%;輕工業產值1691萬元,佔61.7%;縣屬工業23家,產值1462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53.3%。主要產品產量棉布306萬米,水泥3523噸,機製糖3870噸,機制紙188噸,卷煙9232大箱,白酒484噸,澱粉1470噸,原煤5231噸,碳酸氫銨1375噸,磷肥12611噸,錳礦33400噸,栲膠1308噸。70年代中後期,又先後興辦機製糖廠、澱粉廠、磚瓦廠等企業,全縣工業產值持續增長。1972—1975年,投資總額902萬元,平均每年225.5萬元。1975年工業總產值達5616萬元,為1971年的204.8%。1976—1978年,投資總額987萬元,平均每年329萬元。1979年全縣鄉以上辦的企業達130家,工業總產值8217萬元,為1975年的146.3%、1971年的299.7%。其中縣屬工業111家,產值4625萬元,佔56.3%,鄉辦以上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5601萬元(不含個體工業),佔71.9%;重工業2186萬元,佔28.1%。主要產品有棉布475萬米、絲織品17.04萬米、機製糖13404噸、卷煙47401大箱、罐頭466噸、白酒2733噸、機制紙498噸、原煤19577噸、發電量517.83萬千瓦時、碳酸氫銨3124噸、水泥14510噸、機制磚2350萬塊、鎢精礦89.59噸、錳35088噸、栲膠1836噸、澱粉3021噸、鐵制農具12.17萬件。
1979年和1980年,先後撤並了粘土礦、煤礦、冶煉廠、農葯廠等生產經營效益差的企業。1981年起,開始在工業企業中推行各種不同形式的經濟責任制。1982年,對企業進行全面整頓,完善經濟責任制;改進和加強企業管理,搞好質量管理和經濟核算;加強勞動紀律,嚴格執行獎懲制度;加強財經紀律,健全財務會計制度;加強勞動組織,搞好定員定額生產;健全領導班子,加強對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加速了工業生產的發展,全年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1984年,在工業企業中逐步推行廠長負責制,擴大企業自主權,企業活力進一步增強。1985年,全縣工業企業發展到1542家,其中全民工業企業58家,集體工業企業61家,其它工業企業1423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4896萬元(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比1981年增51.6%。縣屬工業完成總產值5231萬元,佔35.1%。1986年以來,不斷鞏固和發展各項改革成果。1987年,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推行和完善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掛鉤辦法,逐步打破企業吃國家大鍋飯、職工吃企業大鍋飯的舊經營體制,調動企業和職工生產積極性。同時,推進工業科技進步。1986—1990年,工業企業更新改造投資額10042萬元,平均每年2008萬元,重點加速對煙廠、糖廠、水泥廠、氮肥廠等骨幹企業的技術改造,挖掘生產潛力,開發新產品,調整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工業生產獲得新的發展。1990年,全縣工業企業2067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63家,集體所有制企業60家,中外合資企業3家,擁有香山糖廠、東江糖廠、卷煙廠、華僑農場糖廠、染織廠5個大中型企業,工業行業發展到有食品、飲料、飼料加工、煙草加工、造紙及紙製品、印刷、電力、機械、建築材料、縫紉、木材加工、皮革及製品、金屬礦采選、冶煉等20多個,初步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建材、化工、礦產為輔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地方工業體系,煙、糖、水果罐頭、澱粉、水泥等工業生產發展成為主要產業。主要產品加工能力卷煙年產20萬大箱(詳見《煙業》篇),甘蔗日榨5000噸,碳酸氫銨年產6萬噸,水泥13萬噸,水果罐頭2萬噸,機制紙4000噸,澱粉2萬噸。年末職工人數11044人,固定資產原值20159萬元,動力機械總能力71349千瓦。是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3845萬元,產值指數為1950年的24927.9%(按可比價格計算)。縣屬工業完成9967萬元,占鄉辦以上工業總產值30.3%。其中鄉辦以上輕工企業82家,產值29508萬元,佔89.8%;重工企業44家,完成產值3359萬元,佔10.2%。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鋼材286噸,錳礦10172噸,銅精礦2090噸,發電量2294萬千瓦時,水泥60589噸,碳酸氫銨4979噸,機制磚6398萬塊,農用掛車2172架,布438萬米,機製糖59743噸,卷煙20.05萬大箱,罐頭食品9665噸,味精220噸,澱粉19631噸,大米加工12130噸,酒精2600噸,機制紙2249噸,栲膠2544噸,松香970噸,混合飲料6838噸,茶葉379噸。
④ 百色有哪些縣
截至2016年,百色市下轄1個市轄區(右江區)、9個縣(田陽縣、田東縣、平果縣、德保縣、那坡縣、凌雲縣、樂業縣、田林縣、西林縣)、1個自治縣(隆林各族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靖西市)。
1、凌雲縣,古稱泗城,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凌雲縣百歲以上壽星有365人,高過世界長壽區認定標准占人口的比例,是中國首個「全國異地長壽養老養生基地」,享有「山上水鄉、古府凌雲、宜居天堂」的美譽。
2、那坡縣地處桂西南邊陲,擁有207公里長的邊境線,是廣西陸地邊界線最長的縣份。2004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八角之鄉」榮譽稱號。龍合鎮是在2018年3月15月撤鄉改為龍合鎮。
3、田東縣位於廣西西部,地處右江河谷腹部,是一個以壯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縣。境域版圖頗似一隻巨大的芒果,恰與被命名為「中國芒果之鄉」巧合,物華天成。
4、平果縣,隸屬百色市,位於廣西西南部,地處右江中游。平果縣是百色市副中心城市之一,是以鋁冶煉加工、鋁配套和建材、門業、木材加工為主的工業城市、同時也是「國家園林縣城」、「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的新興城市
5、田陽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右江河谷中游。東田陽是壯民族的發祥地,是明代抗倭女傑瓦氏夫人的故鄉,是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的右江革命根據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