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疊牌魔術
你說的應該是那個27張牌分三份的那種(每份9張),實際上結果是就在第三次他說的那份牌中的第五張牌!
你要是要原理的話,給你提一下,你自己揣摩,三張牌的話就在第一張(每份一張),九張牌的話就在第二張,十五張牌的話就在第三張^^^^^^依次推!
注意:每份必為奇數張,至於發牌的順序相信你看別人發幾次就明白了!
不過在對方說了在哪一份之後收牌也是有一定的規則的,那就是你一定要把對方猜的那張牌所在的那份牌放在中間!!
『貳』 中央電視台古詩詞詠唱
《驪歌 》(長亭外,古道邊)驚采絕艷的弘一法師創作的膾炙人口,我們小學就學的這個,簡單好學,句子質朴,感情深摯,歌曲也不乏昂揚。資源不大好找,搜索的時候搜這個關鍵字:送別 驪歌 l。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有改編的《陽關三疊》,也有隻是反復詠唱的。個人覺得龐岩的更清新明快一些,去了修飾的唱腔也比較好唱,《陽關三疊》就有些蒼涼枯寂了,即不適合春天唱,也不適合小學生。
送元二使安西 歌手:龐岩
陽關三疊 歌手:龔琳娜
知道的有限希望可以幫到你。
『叄』 陽關三疊歌詞
一、陽關三疊歌詞如下: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青青柳色新;(一疊)
勸君更盡一杯酒,
勸君更盡一杯酒,(二疊)
西出陽關無故人,
西出陽關無故人。(三疊)
二、到了明朝,唱法又有改變。明朝人田藝蘅有「陽關三疊圖譜」,列舉三種不同唱法,有一種是這樣的:
渭城朝雨浥輕塵,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疊)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二疊)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三疊)
三、唐朝人送行的歌詩,所謂「三疊」,不是演唱方法。蘇軾論述「三疊歌法」說:「舊傳陽關三疊,然而今天的演唱者,只是把每句再疊而已。若是就整首而言,則又是四疊。
四、《渭城曲》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並收入《伊州大麴》作為第三段。唐末詩人陳陶曾寫詩說「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詞。」說明它和唐代大麴有一定的聯系。
(3)三疊大家電擴展閱讀:
1、這首樂曲產生於唐代,是根據著名詩人、音樂家王維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譜寫而成的。因為詩中有「渭城」、「陽關」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陽關曲》。大約到了宋代,《陽關三疊》的曲譜便已失傳了。
2、所見的古琴曲《陽關三疊》則是一首琴歌改編而成。
3、最早載有《陽關三疊》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釋字琴譜》,而流行的曲譜原載於明代《發明琴譜》(1530),後經改編載錄於清代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1876)
『肆』 上三疊統
鄂爾多斯盆地及周邊地區的延長組、六盤山盆地的窯山組、定西盆地及河西走廊東部南營兒群、山西沁水盆地延長組,河南濟源盆地及伊川地區油房庄組、椿樹腰組與譚庄組為同期沉積,均屬於上三疊統沉積(表1-1)。
表1-1 鄂爾多斯盆地及周邊地區中生界地層劃分對比簡表
1.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
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延長組是我國陸相三疊系地層中出露最好、研究最早、發育比較齊全的層型剖面(李克勤,1982;宋國初,1993;李文厚,1999),是鄂爾多斯盆地內陸湖盆形成後的第一套生儲油岩系,也是研究區主要的勘探開發目的層系。
對於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組的研究,從20世紀初Clark等人開始至今的半個多世紀,廣大地質工作者作了大量的工作,先後提出了多種地層劃分方案(表1-2),延長組地層也曾幾度更名,最早曾被Clark等(1916)定為陝西層下部的延長帶;王竹泉、潘鍾祥(1934)研究了延長地區後建立「延長層」並歸為晚三疊世。1974年,長慶油田採用延長組這一名稱,認為延長組屬於晚三疊世,包括銅川組、胡家村組、永坪組、瓦窯堡組,為一套完整陸相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積體系,根據岩性特徵劃分為五段,自下而上依次為長石砂岩帶(T3y1)、油頁岩帶(T3y2)、含油帶(T3y3)、塊狀砂岩帶(T3y4)、瓦窯堡煤系(T3y5)。同時為了滿足油氣勘探生產和科研工作不斷深入的需要,根據岩性組合、沉積構造、生物組合和測井曲線特徵以及生、儲、蓋組合特點,將5個岩性段又進一步劃分為10個油層組;1980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將甘克文(1959)劃分的延長統改稱為延長組,仍細分為5段,由於上下植物組合不同,將相當於第一、二段中下部植物組合命名為銅川組,時代屬於中三疊世晚期,將第三段至第五段上植物組合命名為延長組,時代屬晚三疊世;1983年,陝西地層表以及1976年「西北中、新生代地層會議」的意見,恢復延長群,自下而上進一步劃分為4個組;1997年,全國地層多重劃分對比研究認為,銅川組是以生物和年代為界的地層單位,應予以停用,仍用延長組,延長組時代應為中三疊世晚期—晚三疊世。正層型剖面為延長縣胡家村至張家灘南庄的「延河剖面」。目前,大多數地質工作者認為延長組時代屬於晚三疊世。
表1-2 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地層劃分沿革表
由於地合基底不均衡升降運動的發展,使盆地南部長期處於持續坳陷,至晚三疊世,已發展成為一個平緩大型的內陸湖盆。在湖盆的演化過程中,延長組發育了一套由湖進至湖退的沉積層系。大約以北緯38°為界,盆地北部為一套沖積平原相沉積,沉積物粒度粗,沉積厚度小(100~600m),盆地南部則主要發育一套河湖三角洲沉積,沉積物粒度相對較細、厚度大(1000~1400m)。根據沉積旋迴及岩性組合特徵,自上而下劃分為五段10個油層組(表1-3)。
表1-3 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地層特徵劃分
第一段(T3y1):長石砂岩帶,相當於長10油層組。主要是一套灰綠色、肉紅色的長石砂岩夾暗紫色砂質泥岩、泥質粉砂岩和粉砂岩。砂岩中長石含量高(通常40%以上),富含濁沸石和方解石膠結物,並常因膠結物分布不均呈斑點狀。砂體形態多呈透鏡狀河道砂岩,大型的槽狀及板狀交錯層理發育,基底沖刷面起伏明顯。泥質岩中含植物化石。該段地層自北而南粒度逐漸變細,地層厚度由薄變厚。電性特徵十分清楚,視電阻率曲線一般呈指狀高阻,自然電位偏負,呈高幅鍾形及大段箱形。本段岩性、岩礦、電性特徵明顯,地層厚度穩定,一般在250~350m左右。在隴東地區常見含油顯示而在馬家灘地區為主要採油層之一。
第二段(T 3y2):油頁岩帶,包括長9和長8油層組。為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夾粉細砂岩或兩者的薄互層。一般下細上粗,下部泥質含量高,以泥岩為主,劃分為長9,而上部以砂岩為主劃分為長8。長9是一套廣泛湖侵背景下形成的產物,在長9的上部,除盆地邊緣外,湖盆南部廣泛發育黑色頁岩、油頁岩,習稱「李家畔頁岩」,厚約20~40m,這套頁岩在盆地內分布穩定,並常表現為高自然伽馬、高電阻率,是井下地層對比的重要標志。長8主要為湖退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積,粒度相對較粗,為灰白色、灰色、灰黑色中、細砂岩,含油性好,是隴東及靈鹽地區重要的產油層。
第三段(T3y3):含油帶,包括長7、長6和長(4+5)油層組。岩性為深灰色、灰黑色泥頁岩與灰色、灰綠色粉砂岩、細砂岩互層。長7主要以泥、頁岩為主,在隴東地區長7深湖相油頁岩中夾砂質濁積岩且含油,這套地層是延長組湖盆發育鼎盛時期形成的重要生油岩,俗稱「張家灘頁岩」,在湖盆廣大地區均有分布,在井下測井曲線表現為「三高一低」(高電阻、高自然伽馬、高聲波時差和低自然電位)特徵。長6主要為一套灰綠色中細粒砂岩沉積,在盆地北部、東北部發育三角洲沉積,是延長組主要的儲油層段。自然電位曲線從下向上表現為倒三角形偏負的特徵。長(4+5)總體由泥岩、粉砂岩組成,俗稱「細脖子段」,總體厚300m左右,為另一主要生油層。
第四段(T3y4):塊狀砂岩帶,由長3和長2油層組組成。長3油層組主要為灰白色、灰色長石石英細砂岩,夾灰色、灰黑色泥岩,電性特徵明顯自然電位偏負,呈箱狀或指形態,視電阻率曲線形態呈鋸齒狀。長2油層組岩性比較單一,主要為淺灰色、灰綠色細粒砂岩夾灰黑色、灰色粉砂質泥岩。
第五段(T3y5):瓦窯堡煤系,由長1油層組構成。下部為深灰色、黃綠色泥岩、粉砂質泥岩與粉細砂岩互層,上部為深灰色、灰綠色泥岩、灰黑色碳質泥岩夾頁岩及煤層,夾有大量植物化石,自然電位總體平直,夾中幅指狀負異常,電阻率為齒狀,是長2油層組的區域性蓋層。由於遭受後期剝蝕,本段在盆地北、西、南部殘存厚度差異很大,尤以盆地南部為甚,在馬坊—姬塬—慶陽—正寧—馬欄一線以西全部侵蝕;慶陽—華池一帶僅分布在「殘丘」上。與上覆侏羅系為角度不整合接觸。
2.六盤山盆地窯山組,
窯山組是由原長慶石油勘探局研究院建立的六盤山盆地三疊繫上統的岩石地層單位,與下伏前寒武系或古生代地層角度不整合接觸,為一套河流、湖沼相的砂泥岩煤系地層。
窯山組地層在六盤山盆地中窯山、麻黃溝、上流水,海原縣盤探3井井下,以及固原的炭山煤礦、閔家溝等地廣泛出露。其中窯山煤礦窯山組厚320m,為一套淺灰、灰黃、灰綠色砂質泥岩構成的河控三角洲相為主的含煤沉積,含不穩定煤層或薄煤層約10層;同心縣麻黃溝窯山組厚525.6m,中厚層黃褐色、灰黃色砂岩夾黑色泥岩及煤線,具三角洲平原相與湖沼相沉積特徵;同心縣上流水剖面,窯山組厚232m,可分為下、上兩部分:下部厚約77m,為湖沼相細碎屑岩、泥質岩夾薄煤及劣質煤線;上部厚156m可分三個小的正旋迴,由河流相、堤岸相和湖沼相組成。固原炭山閔家溝剖面厚78m,由兩個由粗至細粒砂岩旋迴組成,以河道、邊灘、泛濫平原相組成,含薄煤層與煤線及植物化石。固原炭山煤礦井下窯山組厚600m,是一套碎屑岩為主的沉積,下部湖沼相,中、上部為三角洲平原與河流相,夾煤層及薄煤約18層。各層位孢粉化石較豐富。窯山煤礦窯山組第五層蕨類孢子佔78%,裸子植物花粉佔22%。第12層蕨類孢子佔39.4%,裸子植物花粉佔60.6%。相當於延長組的第二段(T3y2)與第三段(T3y3)。海原縣盤探3井,窯山組厚870.3m(未穿),岩性為淺灰色、灰黃色含鈣質粉細砂岩、粉砂質泥岩與深灰、灰黑色泥岩互層,夾煤層及油頁岩。濱淺湖及三角洲相沉積。
3.定西盆地及河西走廊南營兒群
南營兒群為定西盆地和河西走廊上三疊統岩石地層單位,為一套河流為主,夾少量湖沼相及煤線的灰綠色碎屑沉積岩沉積。主要分布於海原縣油井山、靖遠磁窯、屈吳山北坡、景泰福祿村、白銀丁家窯、中衛小紅山、內蒙古黑山煤礦以及甘肅武威南部等地。其中,油井山可見厚度415m,靖遠磁窯厚976m,黑山地區厚1034m。按岩性可劃分為上、下兩個岩組:下岩組底部通常有礫岩及含礫砂岩,其上為淡紅色中粗粒砂岩為主,夾灰綠色、紫紅色砂岩、粉砂岩、硅質岩透鏡體及碳質泥岩;上岩組為一套灰綠色砂岩、粉砂岩、頁岩及少量碳質泥岩,產大量植物化石。
4.沁水盆地延長群
山西沁水盆地延長群由自下而上由T3y1—T3y5五個岩性段組成,中科院地質礦產研究所三室(1965)將原來延長群下部兩個組(T3y1、T3y1)劃分出來,命名為銅川組,將上部三個段(T3y3—T3y5)稱為延長組(狹義)。
山西省境內銅川組代表性剖面為石樓縣西衛鄉峪底剖面。銅川組地層主要出灰綠、灰黃、肉紅色厚層中細粒長石砂岩,與灰綠、灰紫、灰黑色砂質泥岩及頁岩夾凝灰岩組成,粒度由粗至細構成一個完整的沉積旋迴。銅川組岩性穩定,南厚北薄(離石—太原一線以南厚413.8~483.7m;離石—太原一線以北厚275m),與下伏二馬營組整合接觸。
延長組(狹義)分布於沁水區中北部和呂西區西南部,以大寧、吉縣一帶發育較好。岩石地層主要由黃綠、灰綠、灰黃、肉紅色中厚層中細粒長石砂岩,夾灰綠、黃綠、灰黑、灰色砂質泥岩和頁岩組成。與下伏銅川組連續沉積,整合接觸,為溫暖潮濕氣候下內陸河湖相沉積。
5.河南濟源上三疊統
河南境內上三疊統殘餘地層主要分布在濟源、洛陽、伊川盆地、留山盆地,瓦穴子盆地也有較多分布,在義馬、中牟、湯陰地塹及宜陽一帶地層不全或遭受強烈剝蝕,其餘地區基本缺失,殘存面積約6360km 2(鄭求根,1998;劉紹龍,1986)。濟源地區上三疊統總體為氣候濕潤條件下河湖三角洲沉積,地層自下而上包括油坊庄組、椿樹腰組和譚庄組。
油坊庄組 由上、下兩段地層組成:下段為黃綠色長石砂岩與紫灰色細砂岩、粘土岩呈不等厚互層,為濱湖相沉積;上段為杏黃色厚層中粗粒長石砂岩,中細粒長石砂岩夾紫紅色粘土岩,屬河流相沉積。地層厚度向西向南厚度有變薄的趨勢,在義馬市常窯附近僅厚350m,在宜陽縣高門厚488m,在登封縣潁陽厚694m。
椿樹腰組 本組岩性較穩定,以灰黃、米黃、黃綠色巨厚—中厚層細粒長石砂岩、粉砂岩與黃綠、灰黃色粘土岩、砂質粘土岩互層為主,夾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岩、長石砂岩以及泥灰岩和數層煤線。在義馬地區岩性略有變化,以肉紅色厚層及巨厚層細粒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與黃綠色粘土岩互層為主,夾少量煤線,厚度達967.5m。
譚庄組 本組岩性主要為灰黃、米黃色及黃綠色鈣質粘土岩、粘土岩與灰黃、褐灰色鈣質粉砂岩互層。下段夾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岩、鈣質細砂岩及灰黑色泥岩和煤線多層;上段夾多層煤線及油頁岩,頂部為一層灰白色粘土岩。為淡水湖泊—沼澤相沉積。向西至義馬地區,厚度變薄(厚563.2m),岩性變粗。下段為灰黃、黃色細砂岩、粉砂岩與灰黃、灰綠色粘土岩互層,夾粉紅、灰白色中粒長石石英砂岩,局部夾兩層酸性火山岩;上段則為灰、暗灰、灰黃色粉一細砂岩夾多層煤線或薄煤層,偶含菱鐵礦結核和薄層菱鐵礦層。
『伍』 陽光三疊中的三疊是什麼意思
第一段 對景增悲
長亭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長亭柳依依,傷懷傷懷,祖道送我故人,相別十里亭。情冣深,情冣深,情意冣深,不忍分,不忍分。
第二段 擎樽話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擔頭行李,沙頭酒樽,攜酒在長亭。咫尺千里,未飲心已先醉,此恨有誰知。哀可憐,哀可憐,哀哀可憐,不忍離,不忍離。
第三段 祖道難分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堪嗟商與參,怨寄絲桐,對景那禁傷情。聁征旌,聁征旌,未審何日歸程。對酌此香醪,香醪有限,此恨無窮無窮。傷懷,楚天湘水隔淵星,早早托鱗鴻。情最殷,情最殷,情意最殷,奚忍分,奚忍分。
(5)三疊大家電擴展閱讀:
一、琴曲來源
《渭城曲》王維這首詩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廣為流傳,並收入《伊州大麴》作為第三段。唐末詩人陳陶曾寫詩說「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詞。」說明它和唐代大麴有一定的聯系。
唐代詩人曾用許多詩句來形容過它,李商隱的「紅綻櫻桃含白雪,斷腸聲里唱陽關」等。而且有些詩人同王維生活的年代相距近一個世紀,可見這支曲子在唐代流行的盛況。
二、發展歷程
陽關三疊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詩《送元二使安西》譜寫的一首琴歌。唐末詩人陳陶曾寫詩說:「歌是《伊州》第三遍,唱著右丞征戍詞。」說明它和唐代大麴有一定的聯系。後來又被譜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王維的詩是為送友人去關外
服役而作:「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譜入琴曲後又增添了一些詞句,加強了惜別的情調。曲譜最早見於《漸音釋字琴譜》(1491年以前),另外還有1530年刊行的《發明琴譜》等十幾種不同的譜本。
據清代張鶴所編《琴學入門》(1864 年)傳譜,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個曲調作變化反復,迭唱三次,故稱「三迭」。每迭又分一迭加「清和節當春」一句作為引句外,其餘均用王維原詩。後段是新增的歌詞,每迭不盡相同。從音樂角度說,後段有點類似副歌的性質。
這首琴歌的音調純朴而富於激情,特別是後段 「遄行,遄行」 等處的八度大跳,和「歷苦辛」等處的連續反復的呈述,情意真切,激動而沉鬱,充分表達出作者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那種無限關懷、留戀的誠摯情感。
『陸』 《陽關三疊》(合唱歌詞)的翻譯
清和節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陽關三疊曲譜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顧戀不忍離,淚滴沾巾,無復相輔仁。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參商各一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先已醇。載馳駰,載馳駰,何日言旋轔?能酌幾多巡!
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盡的傷感。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托鴻鱗。尺素巾,尺素巾,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噫!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
清和節正當春天,
清晨細雨濕潤渭城浮塵,客舍春意盎然,柳葉顏色翠綠清新,勸慰遊子再多飲一杯家鄉的甜酒,向西出了陽關就再難見到相識的人。(無論)寒冷的夜晚(還是)寒冷的清晨,急行,急行,路途遙遠穿越河流,《陽關三疊》這首曲子在邊關要塞譜成,為感傷自身(生活的)勞碌,經歷千辛萬苦,經歷千辛萬苦,每當(經歷)千辛萬苦時應該好自珍重,應該好自珍重。
清晨細雨濕潤渭城浮塵,客舍春意盎然,柳葉顏色翠綠清新,勸慰遊子再多飲一杯家鄉的甜酒,向西出了陽關就再難見到相識的人。回首留戀捨不得分離,淚水灑濕沾巾,不再有我幫助您。懷念,懷念,每時每刻都思念閣下。參星和商星各一邊(此出彼沒),與誰相互依靠,與誰相互依靠,能夠與誰相互依靠。每日心馳神往,每日心馳神往。
清晨細雨濕潤渭城浮塵,客舍春意盎然,柳葉顏色翠綠清新,勸慰遊子再多飲一杯家鄉的甜酒,向西出了陽關就再難見到相識的人。大片的春草長得茂密濃厚
,美酒,美酒,飲(酒)之前就已然心醉,乘坐駿馬賓士,乘坐駿馬賓士,何時(才能)回來,能夠共飲多少次酒。
酒過千巡終有盡,一份赤誠之心難以消減,無限感傷,楚天湘水遠隔千里,期盼及早傳遞書信,書信,書信,書信交流頻繁如同相見,如同相見。咦!今天一分別,分隔兩地相互思念(只能)在夢中相見,期盼鴻雁傳書。
還真沒聽過《陽關三疊》的琴歌!
純琴曲就不好找,琴歌更......
『柒』 用 三疊片式壓電振子做成的換能器還需要匹配層和吸聲塊之類的嗎
這種換能器標准名稱叫做:郎之萬式。或者叫做夾心振子。最好不要叫什麼三疊片式。換能器的用途不同,差別很大。比如做清洗,就不能加匹配層和吸聲塊。但做檢測類的,比如測距,測深,那必須加。
『捌』 (三)一個晚三疊世以來的陸內前陸盆地
代表西秦嶺-東昆侖印支期的羌塘碰撞,鄂爾多斯盆地自晚三疊世以來,改變了古生代的結構,以一個陸內或弧後前陸盆地原型(Ratroarc foreland Basin)(Moore等1986),支配了整個中生代期間的盆地演化(中澳合作澳方的意見)。它具有前陸盆地所具有的以下通性:
1.具有4種結構
具有簡單型前陸盆地所具有的外來系統前陸盆地活動翼(由西緣推覆體構成的馬家灘斷褶帶)、前淵或稱深坳陷(天環向斜)、穩定前陸斜坡(陝北大單斜)和前隆(北部隆起或伊盟隆起)組成的4種結構。注意,「西緣斷褶帶」作為一個由推覆構造形成的非原地系統(allochthonous)它與天環向斜之間所存在的後者對前者的陸內俯沖(或A—subction)在地震剖面上是清楚的、典型的(圖3-21a,圖3-23)。
圖3-23 鄂爾多斯盆地西部沖斷構造帶橫剖面
(據楊俊傑,2002)
2.具有典型的前陸盆地時期的前淵遷移(foredeep migration)現象
1964年,筆者在《鄂爾多斯盆地形成和中生代沉積坳陷發展演變》一文中,曾詳細論述了該盆地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沉積坳陷(沉降中心)的遷移規律。具體講,假如引用國際上流行的「沉積中心」概念,將一個時間地層單元最大厚度軸(不論粗細)一律當作沉積中心去考察,那麼,在鄂爾多斯中生代前陸前淵或沉積中心演化上的以下規律是清楚的(見圖2-15)。
上三疊統延長組的「沉積中心」(沉降中心)在東經107°以西的賀蘭山中段—石溝驛—華亭南北一線上。3個點上,同期地層厚度超過3000m。而在盆地本部同期地層厚度在1400m以內,盆地北部不足500m。
侏羅系的「沉積中心」(沉降中心)向東轉移,是在桌子山東側—鐵克蘇廟—馬家灘南北一線上。3個點的厚度分別達到1750m、3500m和1000m。在廣大盆地內部,侏羅系厚500m左右。
白堊系的沉積中心、沉降中心一致,但進一步向東遷移,這就是今天的天環向斜。
實際上,由於前陸盆地的發生,代表碰撞山鏈因岩石圈加厚,在重力負載下,導致前陸發生撓曲的所謂耦合效應;加上前陸活動翼(掩沖帶)是與碰撞山鏈演化有關的由遞進推覆形成的遷移體系(見案例二),因而在幾乎所有的多旋迴的前陸盆地中,都有一個因遞進推覆而應運產生的前淵遷移現象(川西北、庫車、塔西南、准噶爾)。
3.空間上的格局
鄂爾多斯中生代前陸沉積體系,在空間上是一個西厚東薄、南厚北薄,總體向北北東方向減薄的楔形體。如果將一個變形的前陸沉積體系予以平衡恢復,由於前陸盆地特別是它的深坳陷一側,因鄰近造山帶,物源來自一種內流橫向流水體系,在導致沉降中心和沉積中心不一致同時,或沉積體系自前淵向斜坡方向超覆尖滅的同時,前陸沉積在空間上幾乎全都有一個從窄相帶到寬相帶的厚度上的空間楔形形態。以延長組的沉積為例,厚度超過3000m的邊緣相,在川西的華亭—石溝驛—賀蘭山中南段已發現,但以湖泊至深湖相佔有顯著地位的沉積中心也是本區最重要的生油坳陷則位於慶陽—銅川一線上,但地層厚度減至1400m左右。在定邊、吳旗、志丹、安塞、延安五大三角洲發育的河湖交匯地帶,大體在定邊至延安一線上,地層厚度進一步減薄至不超過1000m。再向東北,伴隨著延長組下部地層在北緯38°以北尖滅和岩相上以河流沉積佔主導,至作為前陸隆起的伊克昭盟地區,僅有厚度小於200m的延長組上部地層得到保存。這種厚度上的楔形,會使我們立刻聯想到川西北的須家河,聯想到塔里木的南北緣,因為它們都是前陸盆地(圖3-24,圖3-25)。
4.中生代湖相生油坳陷的演化從大到小
與生油坳陷直接相關的中生代前陸時期的烴源岩相帶分布,有一個由大到小、靜水湖相沉積范圍逐漸縮小到消失的規律。延長組二段(T3y2)是這個盆地中生代前陸時期最廣闊的一次水進加大時期,湖水乃至較深湖泊的范圍淹沒了現代長城以南的整個盆地南半部,面積達到10×104km2;到了延安組的水進加大時期,湖水或深湖水范圍僅限於盆地東部延安—志丹為半徑的范圍內,面積縮小到不足3×104km2。筆者未對白堊系沉積相作深入研究,從非系統的資料來看,它的湖相沉積無論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又比侏羅系進一步縮小,變得極不重要。
圖3-24 鄂爾多斯盆地上三疊統厚度圖
圖3-25 鄂爾多斯西南緣晚三疊世地層原型剖面
(據李思田等,1997)
5.不應忽視三套煤系地層對烴源岩的貢獻
在根據生油坳陷大小和生油岩系厚薄來評價中生代不同時期坳陷的貢獻時,不應忘記煤系地層或煤成烴對盆地中生界油氣成藏組合作出的貢獻。換句話說,鄂爾多斯有3套含煤層,分別是上古生界的石炭系、二疊系,主要是上石炭統—下二疊統。中生代三疊系延長統上部的所謂瓦窯堡煤系,以及中、下侏羅統的延安組。油氣在該盆地分布上的所謂「南油北氣」、「上油下氣」以及侏羅系油氣主要分布在靖邊—志丹—直羅一線以西的現象,不能不與煤系地層作的貢獻即煤成烴聯系起來。作為一種風格,鄂爾多斯同時是我國最大的含煤盆地。
6.平原河流相是本區中古生代最重要的儲層成員
與以往「湖泊作用」統治中亞大陸中生代的概念不同,或與傳統的大湖思想不同,經過岩相古地理的詳細研究,在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層中,應把河流相的地位提到本區重要風格上來認識。它不僅是前陸沉積體系中的重要成員,而且是本區上部古生代、中生代三疊系—侏羅系中最重要的儲油岩系。在長慶石油會戰中,以「讓開大路佔領兩廂」思想所取得的巨大突破,其原因之一就是認識了那條在延長組風化面上從西向東流的環(縣)延(安)古河道。
7.有多個成藏期但以由西向東和向北集輸的晚期成藏為主導
以往,大家都習慣於從有機質埋藏受熱、導致油氣逐漸加熱的模式來考察油氣的形成和演化。然而,近年來的研究證明,有機質的成熟和演化可以忽略作為補償的時間因素,而只需考慮溫度事件。
德國哥廷根大學趙孟為根據鏡質體反射率、伊利石K-Ar法年齡和磷灰石裂變徑跡資料,恢復了盆地西部天深1井(天池)和東部麒參1井的地層沉降抬升史和地熱史。根據上述兩井以及慶36井的資料,作者發現了該盆地的兩次熱事件。一次熱事件發生於170~160Ma(中侏羅世末期),當時的盆地古地溫梯度達到了5.7℃/km。當時(中侏羅世末期),作為主要源岩的三疊系中、下部湖相沉積已進入「油窗」,而石炭系和奧陶系已進入「氣窗」階段,並緊接著發生了盆地中最主要的油氣初次和二次運移事件。然而根據天深1井(西)和麒參1井(東)的構造恢復,證明中侏羅世以前盆地中、西部的西傾梯度並不很大,陝北斜坡東部的下部地層甚至有極微的東傾。在此種格局下,導致成熟的天然氣沿馬家溝組頂部的不整合輸導層從東、西兩個方向向以古中央隆起為背景的中央氣田集中。據磷灰石裂變徑跡資料,23Ma以來,即中新世以來,鄂爾多斯又發生過一次因區域性隆升導致地層蒙受剝蝕的冷卻事件。計算結果顯示,天深1井(西部)剝蝕約800~1000m,而麒參1井(東部)剝蝕達到2000m,導致侏羅紀—白堊紀地層在該井剝蝕殆盡。換句話說,天深1井的抬升速度(56m/Ma)小於東部麒參1井(95m/Ma)。這種差異升降,在導致陝北斜坡繼續區域性西傾的同時,發生了盆地當中自中新世以來的第二次油氣主要自西向東和北東的運移事件。聯繫到盆地北部烏蘭格爾地區白堊紀地層中的「油苗」,聯繫到塔巴廟地區(包括CNPC Sh—124井)和紫金山地區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的含氣產出,聯繫到渭北印支不整合面之下的「大油苗」,我們相信,鄂爾多斯不僅有個多元多期成藏問題,也有一個主要以烏蘭格爾隆起為背景的晚期成藏問題。
8.鄂爾多斯第三紀(主要是中新世)以來的隆升及鄂爾多斯高原和環鄂爾多斯地塹系(圖3-26)(略)
圖3-26 示鄂爾多斯新生代隆起及南北兩端新生代地塹系
通過以上8個方面的分析,可以對鄂爾多斯盆地與含油氣性有關的主要風格作以下概括:地質歷史上受兩個古隆起影響和支配的當今的鄂爾多斯盆地,是一個被外圍新生代(主要是中新統以來)地塹系環繞,本身缺失第三系的,結構由活動翼(西緣推覆席)、深凹陷(天環向斜)、前陸斜坡(陝北斜坡)和前陸隆起(伊克昭盟)構成的中生代陸內前陸盆地。除了早古生代大陸邊邊緣上的源岩之外(以中、上奧陶統為主),以陸相為主的3套油(氣)源岩(石炭系—二疊系,上三疊統延長組,下、中侏羅統延安組)、3套煤系(石炭系—二疊系,延長組5段,延安組)構成了它豐富的資源基礎和相應的三套成藏組合和一套可能含油氣的潛山(基岩)組合。這里有構造油氣藏,但控制盆地內部的廣大地區,特別是前陸斜坡和前隆帶上油氣富集成藏的主導方式是非背斜(隱蔽)圈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