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荊軻寫頒獎詞
要寫頒獎詞,你得了解他的優點,卓越的貢獻!~
荊軻的優點怎麼找?我們可以如下分析。
首先荊軻的事跡,眾所周知的荊柯刺秦這個歷史典故!~荊軻刺青這個事中,反應了荊軻的哪些特點?
我們來看看他刺秦的過程!分析他的特點!~
敢刺秦王:這是勇!~
圖窮現匕:這是謀!~
刺而不死:這是手藝差!~
追刺秦王:這是臨危不亂加執著!~
秦王長劍難出鞘,荊軻奮勇仍失手:這是手藝差+點兒背!~
終被絞殺:不畏生死!~
總結:荊軻,有勇有謀手藝差,臨危不亂點兒背。不畏生死終究死,業務不熟害死人!~
以上這一系列過程中,找出優點來評價一番。
卓越的貢獻要如何分析?
首先,荊軻刺秦這件事的背景。
秦帝國士氣高漲,野心膨脹,遠交近攻欲完成統一。此時刺秦,說明荊軻不畏強權。
其他諸國日暮江河,危如累卵,人心惶惶。說明荊軻不做軟蛋,敢於斗爭。
秦國何其強大秦王如高富帥一般睥睨天下,荊軻乃一屌絲,卻拼一己之力向高富帥發出挑戰。這又是不同階層的抗爭。
最終結果,荊軻掛了,秦王尿了。
那麼荊軻刺秦的最終成果,就是不畏強權,不甘奴役,以一己之力給與了秦帝國沉重的一擊。
額,你隨意整理一下,潤色一下,再分析一下吧!~~
『貳』 荊軻是個怎樣的人
根據課文全解,荊軻是一個深謀遠慮,心思縝密,有勇有謀,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 當他刺秦失敗後,傲然而笑。 再笑,英雄也。 網路是這樣評價荊軻的: 荊軻身上體現的以弱小的個體反抗強暴的勇氣和甘為高尚的政治價值觀和理想主義獻身的犧牲精神值得千古流芳。在這點上,我們反對電影《英雄》中以「天下」為幌子為暴秦的專制集權辯護、抹殺反抗專制暴政的英雄行為的崇高價值的立場。然而燕太子丹「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的政治決策不能不讓後人反思,就象北宋文豪蘇洵在《六國論》中所寫得:「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也。」 荊軻等戰國游俠不是凡夫俗子,他們是具有政治價值觀和抱負的理想主義者,他們超越物慾,將個人價值的實現放在國家民族、自由正義等形而上的信念上。但作為理想主義者,要想在社會上建立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功業,必須要具有勇氣和智慧。所謂勇氣就是那種明知行動會招致自身的傷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與強大的對方挑戰的只知正邪、不計損益的高於常人的氣概。政治事業是對大道高義的奮爭,是拯濟天下的偉業,它需要那種「雖千萬人,我往也」的執著和勇氣,需要那種捨身取義、殺身成仁、論萬世不論一生,論順逆不論成敗的節義。真正的政治家是無所畏懼的理想主義者,他不是政客,他要為某種價值觀而獻身。沒有這種勇氣、節義,政治家就會成為投機分子,在事業關頭權衡個人的利益得失,將一己之利置於政治事業之上。 校園網對荊軻的評價: 可從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才能:工於心計,善於言辭。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劃,義激樊於期。臨危從容不迫,遮掩搪塞,機智過人。 思想:為國分憂,雪恥報仇,報效太子。他對樊於期說,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除「燕國見陵之恥」。行刺失敗,他仍宣稱欲生劫秦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性格:深沉,剛毅,慷慨。准備信物,深謀遠慮。遲發見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精神:不畏強暴、不避艱險,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復還」,仍然一往無前,「終已不顧」。行刺不就,身受重傷,仍拚死一搏,英雄氣概,值得稱道。 希望對你有用。
『叄』 給荊軻的頒獎詞如何寫
頒獎詞:
一、荊軻你的勇氣砥礪了你手中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將你的名字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上。
太子丹的邀請只是你義無反顧的契機,真正讓你勇者無懼的是你心中的信仰:為國為民,才是俠之大者!
刺殺秦王,讓你流芳千古;為報知遇,流逝最後英魂,左思贊「雖無壯士節,重之若千斤」,賈島揚「易水流得盡,荊卿名不消」。
二、你,千古一俠;你,驚天動地;你,披肝瀝膽。可你曾真正明了歷史的趨勢歷史的發展。
壯哉荊軻君,悲哉荊軻君。的確,你與關雲長的英名大義,是千古世人所敬仰的,但你們仰慕聖賢而效法,執利刃而赴大命,卻都忘記了自身的致命缺憾,豈不可悲可嘆也。
三、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史上最佳勇敢獎獲得者---荊軻。他以一己之微驅,觸強秦之逆離。
懷一腔熱血,為一大事,千里而來。心有天下蒼生,淚撒知己胸懷。雖不成功,亦可成仁。
『肆』 有關荊軻的一生。
荊軻,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後游歷到燕國,被稱為「荊卿」(或荊叔),隨之由燕國智勇深沉的「節俠」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與田光密謀,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首見,刺秦王不中,被殺。話說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逃回了燕國。他看到秦國將要吞並六國,如今秦軍已逼近易水,惟恐災禍來臨,心裡十分憂慮,於是對他的太傅鞫(jū)武說:「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太傅幫忙想想辦法才好。」鞫武回答說:「秦國的勢力遍布天下,地盤廣大,如果它們再用武力脅迫韓趙魏,那麼易水以北的燕國局勢還不一定啊。何必因在秦遭受凌辱的怨恨,就去觸犯秦國呢?」太子說:「那可怎麼辦好呢?」太傅說:「請讓我好好考慮考慮。」 過了一些時候,樊於期(fanwūjī)將軍從秦國逃到燕國,太子收留了他。太傅進諫勸告太子說:「不能這樣做啊。秦王殘暴,又對燕國一直懷恨在心,如此足以讓人膽戰心驚了,更何況他知道樊將軍在這里!這就好比把肉丟在餓虎經過的路上,災禍難以避免了。我想,即使管仲和晏嬰再世,也無力回天。太子您還是趕緊打發樊將軍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風聲。請讓我到西邊去聯合三晉,到南邊去聯合齊楚,到北邊去和匈奴講和,然後就可以對付秦國了。」太子丹太傅的計劃曠日持久,我心裡昏亂憂慮得要死,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況且問題還不僅僅在荊軻這里,樊將軍窮途末路,才來投奔我,我怎麼能因為秦國的威脅,就拋棄可憐的朋友,把他打發到匈奴去呢,這該是我拚命的時候了,太傅您得另想辦法才好。」鞫武說:「燕國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謀遠慮勇敢沉著,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太子丹說:「希望太傅您代為介紹,好嗎?」鞫武說:「好吧。」於是鞫武去見田光,說:「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議國家大事。」田光說:「遵命。」於是就去拜見太子。 太子跪著迎接田光,倒退著走為他引路,又跪下來替田光拂拭坐席。等田光坐穩,左右人都退下後,太子就離席,向田光請教道:「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先生能盡量想個辦法來解決這件事。」田光說:「我聽說好馬在年輕力壯的時候,一天可以飛奔千里。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時候,連劣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太子現在聽說的是我壯年的情況,卻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經衰竭了。雖然這么說,我不敢因此耽誤國事。我的好朋友荊軻可以擔當這個使命。」太子說:「希望能通過先生與荊軻結識,可以嗎?」田光說:「好的。」說完起身就走了出去。太子把他送到門口,告誡他說:「我告訴您的和先生剛才說的,都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田光低頭一笑,說:「好。」 吳澗風《荊軻圖》[2]田光彎腰曲背地去見荊軻,對他說:「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國沒有人不知道。現在太子只聽說我壯年時的情況,卻不知道我的身體已大不如當年了。有幸得到他的教導說:『燕秦勢不兩立,希望先生盡力想想辦法。』我從來就沒把您當外人,於是把你舉薦給太子,希望您能到太子的住處走一趟。」荊軻說:「遵命。」田光又說:「我聽說,忠厚老實之人的所作所為,不使人產生懷疑,如今太子卻告誡我說:『我們所講的,都是國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這是太子他懷疑我啊。為人做事讓人懷疑,就不是有氣節的俠客。」田光這番話的意思是想用自殺來激勵荊軻,接著又說道:「希望您馬上去拜見太子,說我已經死了,以此表明我沒有把國家大事泄漏出去。」說完就自刎而死。 荊軻見到太子,告訴他田光已經死了,轉達了田光的臨終之言。太子拜了兩拜,雙腿跪行,淚流滿面,過了好一會兒才說道:「我之所以告誡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實現重大的計劃罷了。現在田先生用死來表明他沒有泄密,這哪裡是我的本意呢?」荊軻坐定後,太子離席,給荊軻叩頭,說:「田先生不知我是個無能的人,讓您來到我面前,願您有所指教。這真是上天可憐燕國,不拋棄他的後代。如今秦國貪得無厭,野心十足,如果不把天下的土地全部占為己有,不使各諸侯全部成為自己的臣下,它是不會滿足的。現在秦國已經俘虜韓王,佔領了韓地,又發兵向南攻打楚國,向北進逼趙國。王翦(jiǎn)的大軍已逼近漳水、鄴城,而李信又出兵太原、雲中。趙國哪裡能抵抗秦國的攻勢,一定會投降。趙國向秦稱臣,大禍就落到燕國頭上了,燕國國小力弱,多次遭受兵禍,現在就算征發全國力量也不可能抵擋住秦軍。諸侯都屈服於秦國,沒有誰敢和燕國聯合。我私下考慮能得到天下最勇敢的人出使秦國,用重利引誘秦王,秦王貪圖這些厚禮,我們就一定能如願以償了。如果能劫持秦王,讓他歸還侵佔的全部諸侯土地,就像當年曹沫劫持齊桓公那樣,那就更好了;如果秦王不答應,那就殺死他。秦國的大將在國外征戰,而國內又大亂起來,那麼君臣必定會相互猜疑。趁這個機會諸侯就可以聯合起來,勢必擊破秦國。這是我最高的願望。但不知道把這個使命託付給誰,希望先生您給想個辦法。」 過了一會兒,荊軻才說:「這是國家大事,我才能低下,恐怕不能勝任。」太子上前叩頭,堅決請求荊軻不要推辭。荊軻這才答應下來。於是,太子尊荊軻為上卿,讓他住在上等的館舍,太子每天前去問候。供給他豐盛的宴席,備辦奇珍異寶,不斷地進獻車馬和美女,盡量滿足荊軻的慾望,以便讓他稱心如意。 過了很久,荊軻還沒有動身的意思。這時,秦將王翦攻破趙國,俘虜趙王,佔領了趙地。又揮軍北進,掠奪土地,一直打到燕國南部邊境。太子丹非常恐懼,就向荊軻請求說:「秦國軍隊早晚要渡過易水,我雖然願意長久地侍奉您,又哪裡可能呢?」荊軻說:「即使太子不說,我也想向您請求行動了。現在去了如果沒有信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現在秦王正用千兩黃金和萬戶封邑來懸賞緝拿樊將軍。如果能得到樊將軍的首級和燕國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樂於接見我,這樣我才能有報效太子的機會。」 太子丹說:「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又怎麼忍心為了自己的私事而傷害忠厚老實的人的心,還望您另想個辦法。」荊軻知道太子不忍心,於是就私下裡去見樊於期說:「秦王對您可以說太狠毒了,父母和同家族的人都被殺害了。現在又聽說秦王懸賞千兩黃金和萬戶封邑來求您的頭顱,您打算怎麼辦呢?」 樊將軍仰天長嘆,淚流滿面地說:「我每次想到這些,就恨入骨髓,考慮再三,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報仇罷了。」荊軻說:「我現在有一個建議,不但可以解除燕國的禍患,而且可以為您報仇,您看怎麼樣?」樊於期走上前說:「您究竟想怎麼辦?但說無妨。」荊軻說:「希望能得到將軍的首級,進獻秦王,秦王必定很高興,就會接見我。到那時,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進他的胸膛。這樣,您的大仇可報,燕國遭受的恥辱也可以洗刷了。將軍可有這番心意呢?」 樊於期袒露出一條臂膀,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說:「這是我日夜咬牙切齒、痛徹心胸的事情,居然在今天能聽到您的指引。」說完就自殺了。太子聽說後,趕緊駕車奔去,趴在樊於期的屍體上痛哭起來,極其悲傷。事情既然無可挽回,於是就只好收斂樊於期的頭顱,用匣子封存起來。這時候,太子已經預先尋到天下最鋒利的匕首,那是從徐夫人手裡用一百金才買到的匕首。太子讓工匠用毒葯水淬染匕首,拿它在人身上試驗,只要流出一點兒血,那人就會立刻死去。於是准備行裝,送荊軻動身。 燕國有個勇士叫秦舞陽,十二歲時就殺過人,別人都不敢正眼看他。於是太子就派秦舞陽做荊軻的助手。荊軻正等著另一個人,想跟他一起去,那人住得遠,還沒有趕到,荊軻為此滯留等他。過了好幾天還沒有出發。太子嫌他行動緩慢,懷疑他要反悔,於是又去請求他說:「時間已經不多了,你難道不打算去了嗎?請讓我先派秦舞陽去吧。」荊軻生氣了,喝叱太子說:「我今天去了如果不能回來,就可能因為秦舞陽這小子!如今我拿著一把匕首到吉凶難測的秦國去,之所以還不動身,是要等我的朋友一起走。現在您既然嫌我行動遲緩,那就訣別吧!」於是就出發了。 太子以及知道這件事的賓客,都身穿白衣,頭戴白帽來為荊軻送行。到了易水岸邊,祭祀完路神,就要上路。這時,高漸離擊起了築樂,荊軻和著曲調唱起歌來,歌聲凄厲悲愴,人們聽了都流下眼淚,暗暗地抽泣。荊軻又踱上前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接著樂音又變作慷慨激昂的羽聲,人們聽得虎目圓瞪,怒發沖冠。於是荊軻登上馬車飛馳而去,始終沒有回頭看一眼。一行人到秦國以後,荊軻帶上價值千金的玉帛等禮物,去見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在秦王面前美言道:「燕王確實畏懼大王的威勢,不敢發兵和大王對抗,情願讓國人做秦國的臣民,和各方諸侯同列,像秦國郡縣一樣進奉貢品,只求能夠奉守先王的宗廟。燕王非常害怕,不敢親自來向大王陳述,特地斬了樊於期,並獻上燕國督亢的地圖,都封裝在匣子里,燕王又親自在朝廷送行,派來使者向大王稟告。請大王指示。」 秦王聽了這番話後十分高興。於是穿上朝服,設置九賓之禮,在咸陽宮接見燕國使者。荊軻捧著封藏樊於期頭顱的匣子,秦舞陽捧著裝地圖的匣子,按順序走上前去。走到宮殿前的台階下,秦舞陽臉色陡變,渾身發抖,秦國大臣們感到奇怪,荊軻回過頭朝秦舞陽笑了笑,走上前去向秦王謝罪說:「他是北方荒野之地的粗人,沒有見過世面,今日得見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加寬容,讓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對荊軻說:「起來,把秦舞陽拿的地圖取過來。」荊軻就取過地圖奉獻上去,打開卷軸地圖,地圖完全展開時露出了匕首,說時遲那時快,荊軻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抓過匕首就刺向秦王,可惜沒能刺中。秦王大吃一驚,抽身而起,掙斷衣袖。秦王趕忙伸手拔劍,劍身太長,卡在劍鞘里了。當時情況緊急,劍又豎著卡得太緊,所以不能立刻拔出來。荊軻追趕秦王,秦王只好繞著柱子逃跑。群臣都驚慌失措,由於突然發生了出人意料的事,一個個都失去了常態。而且按照秦國的法律,大臣在殿上侍奉君王時不得攜帶任何兵器,守衛宮禁的侍衛雖然帶著武器,但都站在殿外,沒有秦王的命令不能上殿。正在危急的時候,秦王來不及召殿下衛兵,因此荊軻追趕秦王的時候,大臣們在倉猝之間驚慌失措,沒有什麼東西拿來還擊荊軻,只好一起用手抓他。這時御醫夏無且(jū)用他身上帶著的葯囊(醫用的木質小匣子,裡面裝著草葯跟醫用工具)向荊軻投去。秦王正繞著柱子跑,不知怎麼辦好,趁這個機會大臣們才對他大喊:「大王把劍背起來!」秦王這才把劍背起,拔出劍來砍荊軻,一下子砍斷了他的左腿。荊軻重傷跌倒在地,於是舉起匕首向秦王投去,沒有擊中,扎在柱子上。秦王又砍荊軻,荊軻八處受傷。荊軻自知事情失敗,就靠著柱子大笑起來,叉開兩腿大罵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無非是想活捉你,得到歸還侵佔土地的憑證去回報太子。」兩旁的人趕過來把荊軻殺了,秦王頭郁悶了好久,才回過神來。 後來秦王對群臣論功行賞,處罰也根據情況,分別對待。秦王賞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說:「無且愛護我,才用葯囊投擊荊軻啊。」 於是秦對燕十分憤恨,增派軍隊趕往趙國舊地,命令王翦的部隊去攻打燕國,十月攻陷燕都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領精銳部隊退守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燕王急了,只好採用代王趙嘉的主意,殺了太子丹,打算獻給秦王。但秦軍仍舊繼續進攻,五年之後終於滅掉了燕國,俘虜了燕王喜,秦國統一天下。 後來,荊軻的好友高漸離利用擊築的機會見到秦始皇,他用築投擊秦始皇,想為燕國報仇,結果也沒有擊中,反被殺死。 說太傅的計劃曠日持久,我心裡昏亂憂慮得要死,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 荊軻身上體現的以弱小的個體反抗強暴的勇氣和甘為高尚的政治價值觀和理想主義獻身的犧牲精神值得千古流芳。在這點上,我們反對電影《英雄》中以「天下」為幌子為暴秦的專制集權辯護、抹殺反抗專制暴政的英雄行為的崇高價值的立場。然而燕太子丹「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的政治決策不能不讓後人反思,就象北宋文豪蘇洵在《六國論》中所寫得:「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也。」 荊軻等戰國游俠不是凡夫俗子,他們是具有政治價值觀和抱負的理想主義者,他們超越物慾,將個人價值的實現放在國家民族、自由正義等形而上的信念上。但作為理想主義者,要想在社會上建立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功業,必須要具有勇氣和智慧。所謂勇氣就是那種明知行動會招致自身的傷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與強大的對方挑戰的只知正邪、不計損益的高於常人的氣概。政治事業是對大道高義的奮爭,是拯濟天下的偉業,它需要那種「雖千萬人,我往也」的執著和勇氣,需要那種捨身取義、殺身成仁、論萬世不論一生,論順逆不論成敗的節義。真正的政治家是無所畏懼的理想主義者,他不是政客,他要為某種價值觀而獻身。沒有這種勇氣、節義,政治家就會成為投機分子,在事業關頭權衡個人的利益得失,將一己之利置於政治事業之上。 社會上的競爭有時如同作戰,只有勇者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斗爭中的膽怯、退讓、委瑣,反而給對手以可乘之機,也使決策出現失誤,使事業蒙受損失。只有勇氣,才能激發起人們越挫越勇的鬥志和破釜沉舟的決心。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血性和勇氣,才能促使對手的最終敗退。倘若英雄志士連向困難挑戰的勇氣都沒有,那就看不出其與一般民眾有何異同。勇者給人以精神上的依賴、依靠和信仰,使人們發覺跟著勇者,就無所謂恐懼和失敗。勇者奮不顧身的氣概和以身作則的先鋒形象,使下屬和同志煥發起了如火如荼的熱情,使他們象勇者一樣忠誠和勇敢。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應該以成敗論英雄。事業失敗了,對志士們的素質和技術方面的錯誤進行檢討反省是一回事,對他們的勇氣、節義和高尚品質的肯定和尊重是另外一回事。 就社會上的眾多事業如同作戰和與對手較量而言,勇氣是第一位的,但就事業一定要取勝這一功利目的而言,智慧顯得異常重要。正如蘇洵在《六國論》中指出的:燕太子丹之所以使荊軻刺秦王,是想阻止秦國攻燕,甚至想挾持秦王歸還被佔領土。但他採用的手段不僅沒有達成他的目的,反而招致了燕國的滅亡,導致身死國滅。荊軻刺秦王在政治決策上顯然是很幼稚的敗筆。荊軻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義形象,但卻加速了燕國的滅亡,與最初的戰略目的背道而馳。 政治家切勿好高騖遠,心浮意躁。強行實現過高的目的是不可能的,所期望的局面不會由於政治行動馬上來臨,「心想事成」只是神話。政治家要審時度勢,權衡得失,考證行動的現實可操作性。政治中的退讓、等待、忍耐比勇猛的義無返顧有用的多。政治就是一門把握可能性的藝術,在一個階段不能乾的事就應該不幹,周易中講「滅蠖之屈,以求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韜光隱晦、以退為進、必要的退卻、堅韌的耐力方可行事。憑著血氣之勇的刺秦,固然可以贏得千古英名和美學價值,但卻既給行動者本人造成了劫難,又對事業進程毫無補益。 政治決策需要高度的智慧,它要考慮目的與手段的相互聯系;考慮斗爭方式是否最為妥貼,考慮成本、代價和負效。政治家不是僅有血氣之勇的匹夫,他要運籌謀劃,考慮事業的最終勝利。他始終將斗爭目的與自己的每一行動聯系起來,他要使事業減少謬誤和挫折,以最小的成本換得最大的收益,最終使目的以最令人滿意的速度和狀態出現。最關鍵的,真正的政治家是那種實現了從理想主義的英雄到務實的政治家的轉變的人物。所謂務實的政治家,是那種把目的的真正實現看得高於一切的政治家。他不看重道義上的清名、一時的成功和暫時的退卻;他看重的是謀略、實力、效用和最終的勝利。 河北省易縣城西荊軻山上,有荊軻衣冠冢。陝西咸陽有荊軻墓。 附:荊軻墓聯:身入狼邦,壯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國,蕭寒易水古今流。
『伍』 荊軻的武功高低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贏。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指危冠,猛氣充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這是陶淵明膾炙人口的詠荊柯,也樹立了荊柯成為中國千古第一俠客的地位。
但真實的荊柯到底是什麼樣的呢?看完《史記》的刺客列傳中關於荊柯的描述,不由得我不產生懷疑。難道荊柯只是一個高明的騙子?讓我們從以下幾個問題開始分析吧。
首先定義一下,所謂騙子,是指自己沒有什麼東西,卻對別人說自己有這個東西,以此得到某些好處。這個定義未必全面,但基本上應該是大家認可的吧。
太子丹當時基於「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的理由要找一個刺客來劫持或刺殺秦王嬴政。
而荊柯本人「好讀書擊劍」,又經常找當時的聞名劍客論劍,史記中記載了二件他主動找人論劍的事:「以術說衛元君」;「與蓋聶論劍」,
所以可以說荊柯之所以被太子丹重用的原因是因為荊柯說自己劍術高明,可以實現太子丹的目標。
那麼,要證明荊柯是否是個騙子只要看看荊柯的武功就知道了。若荊柯根本就沒有什麼武功的話,他就是一個騙子了;若他真是武功高強的話自然就不是一個騙子了。
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在幾次需要荊柯出手的時候荊柯都沒有出手,難道他真的像魯句踐知道他刺秦失敗後說的「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是個沒有什麼武功的人,還是像田光說的:「竊觀太子客無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脈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陽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荊軻,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是個神勇之人,在面對蓋聶和魯句踐的挑釁時不屑於出手?
好在無論是否不屑於於出手,刺秦之時也必須出手了。看看荊柯出手時的表現就有了判斷荊柯武功的標准。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秦王無論如何都不能算作武林高手吧,面對驚惶失措的秦王,荊柯不但刺不中秦王,還讓秦王跑掉了,看來荊柯的劍術真的不怎麼樣。
接下來,秦王因為劍長拔不出來,只能圍著柱子跑,這時司馬遷還特意交代了一下,當時並沒有人來干擾荊柯,但荊柯依然追不上秦王,可見荊柯的輕功也不怎麼樣啊。
再下來,「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葯囊提荊軻也。」打中了荊柯,給了秦王拔出寶劍的機會,天啊,侍醫夏無且總不會是個發暗器的武林高手吧,他隨隨便便扔出的葯箱卻砸中了荊柯,而荊柯死前奮力扔出去的匕首卻刺不中秦王,這個荊柯收發暗器的功夫也太差了吧,哪有一絲武林人士的樣子?
最後,秦王終於拔出了劍,和荊柯比劃起來, 「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 ,誰知秦王只一劍就砍斷了荊柯的左腿,把荊柯廢掉了。荊柯的武功和秦王想必差了不是一點啊,在秦王這樣的人面前都不堪一擊,何談劍術高明?
看了司馬遷對整個刺秦的詳細描寫,只能得出荊柯根本不會武功的結論。那麼,荊柯就只能是騙子,通過欺騙太子丹說自己是個武林高手而得到太子丹的無比恩寵,太子丹對荊柯的恩寵達到什麼地步下面再說。
值得一提的是,荊柯在臨死前還說了他人身的最後一句謊言,也許正是這句謊言蒙騙了後來的大多數人。騙子做到死後還能騙人,真是個極高的境界啊。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原來荊柯在臨時前說他本來想要劫持秦王而不是殺死秦王,所以才會失敗。
不錯,太子丹的意思是最好能挾持秦王,但是我們看看荊柯為了所謂「生劫之」都做過些什麼: 「於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葯焠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他先找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匕首,再焠上經過驗證確實能達到見血封喉效果的毒葯,天下有拿著這樣的武器去劫持人的嗎?他就不怕那把匕首不小心碰到被劫持的對象身上,將被劫持的對象誤殺?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他一上來抓住秦王衣服後的動作是「揕之」,揕就是刺或者擊,拿著這把見血封喉的,鋒利無比的匕首上來就刺是要挾持人的舉動嗎?
也許你會說有沒有武功其實都差不多,本來就沒有什麼武林高手,那就讓我們看看聶政刺韓相的過程,看看同時期真正的武林高手是如何行刺的吧,「杖劍至韓,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侍者甚眾。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直接沖入大廳,不但將俠累刺死,還殺了保護俠累的幾十人,最後還有空閑將自己的臉皮剝掉,注意是剝臉皮而不是胡亂在臉上劃幾刀,最後切腹自盡,這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啊。
所以,通過分析,可以得出荊柯是個騙子的結論了,但是問題又出來了,荊柯既然只是個騙子,他內心一定明白自己有多少斤兩,他為何還要去刺秦王?為何不逃跑?
本著騙子騙人就是要獲得利益的原則來看史記中的記載,荊柯在刺秦之前是不會逃跑的,為何這樣說呢?
索隱燕丹子曰「軻與太子游東宮池,軻拾瓦投,太子捧金丸進之。又共乘千里馬,軻曰『千里馬肝美』,即殺馬進肝。太子與樊將軍置酒於華陽台,出美人能鼓琴,軻曰『好手也』,斷以玉盤盛之。軻曰『太子遇軻甚厚』」是也。
看過這一段描述,你就知道太子丹是如何對待荊柯的了,荊柯若是個騙子,他的目的不正是要騙這些東西嗎?他怎麼可能捨得走?於是他採取了推延的方法,「久之,荊軻未有行意。」太子丹只好找到荊柯,要求他動身 「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此時的荊柯就提出了一個條件:「微太子言,臣原謁之。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夫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難道割讓領土還不能接近秦王嗎?為何提出必須要樊於期將軍的人頭才能去行刺?對比一下聶政,說明此時的荊柯顯得多麼的心虛啊。
各位想想這時一個多麼苛刻的要求啊,你若知道有人想要你的人頭你會如何?樊於期不就是因為秦王要他的人頭才跑到燕國來的嗎?更絕的是,在太子丹還沒有向樊於期採取任何行動之前,他親自找到了樊於期提出這個要求,我想他的本意是想通風報信好讓樊於期逃跑,那麼太子丹不是就沒有理由要他出發了?誰知道樊於期居然爽快的答應了他的要求,將頭給了他,不由荊柯不傻眼。
也許你會說我在以小人之心推測荊柯,但是不要急,看看後面發生的情況你就知道我推測的較史記的說法「荊軻知太子不忍」絕對更接近事實,因為此時荊柯還是不肯動身,「頃之,未發」,以至於太子丹對荊柯產生了懷疑,居然直接說道:「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意思是我已不能再等了,要不幹脆我讓秦舞陽去得了。
也許你會說,荊柯既然是騙子,現在不是剛好可以不去嗎?呵呵,真是笑話,現在若是荊柯敢說半個不字,他的腦袋不立刻搬家才有鬼。
於是荊柯只能假裝發怒,說「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這句話同樣有很多問題,他說他不出發的原因是「待吾客與俱」,不知他指的客是誰?真的這么重要?為何他在太子丹以前催促他時不早告訴太子丹?既然他一定要見到那個「客」才走的話為何不事前和那個客說一聲,至少在找樊於期要人頭的時候通知一聲不行嗎?可見他根本就沒有想到樊於期會這么痛快的把人頭給他,又證明了我上面關於他找樊於期的本意是讓樊於期聞訊逃跑的觀點。
可見,荊柯對於刺秦之事是一拖再拖,以至於太子丹產生了懷疑甚至出言逼迫,是在萬般無奈之下才被迫動身的,這不正是一個騙子行為的經典表現嗎?
荊柯若是個騙子,他在太子丹的控制下無法逃跑,但當他離開了太子丹的控制范圍,在到秦國的路上為何不跑?
想一想荊柯是以什麼身份前去秦國的,他是一個受燕國委派,前往秦國割地獻圖的重要使節,他決不可能孤身上路的,一定是有包括秦舞陽在內的大批隨從跟著。問題是既然太子丹已經懷疑他了,肯定會要求荊柯的隨從擔當監視他的任務,若是如此,荊柯從離開燕國直到走上秦始皇的宮殿前都不可能有機會逃跑的,而到了秦王宮殿前就更不可能掉頭逃跑了。
所以說,在刺秦之事確定之前,荊柯根本不想跑;當太子丹對其懷疑以後,這時荊柯若是想跑,根本沒有任何機會。
最後的疑問就是若荊柯是一個騙子的話,他為何在秦舞陽都嚇得渾身發抖時還敢挺身刺秦?其實我雖然認定荊柯是一個騙子,但對荊柯的膽識還是十分敬佩的,荊柯不是一個普通的騙子,是一個大騙子,是一個有膽有識的大騙子,若非如此,也騙不來「中國千古第一俠客」的美名。要知道太子丹是燕國的實權人物,要想取荊柯的人頭絕對不會難過秦王,他既然有騙太子丹的勇氣,就應該有面對秦王最後奮勇一擊的勇氣。
不過我還有一個疑問,既然從史記中不難看出荊柯是個騙子,那為何像陶淵明這樣的大學者也會認為荊柯是個百夫良,而沒有人提及荊柯是個騙子?難道說因為荊柯完成了他們心目中的「刺秦」偉業,就刻意掩飾荊柯是一個騙子的事實嗎
『陸』 荊軻到底會不會武功
可是電視里演的都會武功啊,而且還挺歷害的呢
我覺得他會!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贏。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雄發指危冠,猛氣充長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漸離擊悲築,宋意唱高聲。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這是陶淵明膾炙人口的詠荊柯,也樹立了荊柯成為中國千古第一俠客的地位。
但真實的荊柯到底是什麼樣的呢?看完《史記》的刺客列傳中關於荊柯的描述,不由得我不產生懷疑。難道荊柯只是一個高明的騙子?讓我們從以下幾個問題開始分析吧。
首先定義一下,所謂騙子,是指自己沒有什麼東西,卻對別人說自己有這個東西,以此得到某些好處。這個定義未必全面,但基本上應該是大家認可的吧。
太子丹當時基於「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於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的理由要找一個刺客來劫持或刺殺秦王嬴政。
而荊柯本人「好讀書擊劍」,又經常找當時的聞名劍客論劍,史記中記載了二件他主動找人論劍的事:「以術說衛元君」;「與蓋聶論劍」,
所以可以說荊柯之所以被太子丹重用的原因是因為荊柯說自己劍術高明,可以實現太子丹的目標。
那麼,要證明荊柯是否是個騙子只要看看荊柯的武功就知道了。若荊柯根本就沒有什麼武功的話,他就是一個騙子了;若他真是武功高強的話自然就不是一個騙子了。
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在幾次需要荊柯出手的時候荊柯都沒有出手,難道他真的像魯句踐知道他刺秦失敗後說的「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是個沒有什麼武功的人,還是像田光說的:「竊觀太子客無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脈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陽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荊軻,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是個神勇之人,在面對蓋聶和魯句踐的挑釁時不屑於出手?
好在無論是否不屑於於出手,刺秦之時也必須出手了。看看荊柯出手時的表現就有了判斷荊柯武功的標准。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秦王無論如何都不能算作武林高手吧,面對驚惶失措的秦王,荊柯不但刺不中秦王,還讓秦王跑掉了,看來荊柯的劍術真的不怎麼樣。
接下來,秦王因為劍長拔不出來,只能圍著柱子跑,這時司馬遷還特意交代了一下,當時並沒有人來干擾荊柯,但荊柯依然追不上秦王,可見荊柯的輕功也不怎麼樣啊。
再下來,「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葯囊提荊軻也。」打中了荊柯,給了秦王拔出寶劍的機會,天啊,侍醫夏無且總不會是個發暗器的武林高手吧,他隨隨便便扔出的葯箱卻砸中了荊柯,而荊柯死前奮力扔出去的匕首卻刺不中秦王,這個荊柯收發暗器的功夫也太差了吧,哪有一絲武林人士的樣子?
最後,秦王終於拔出了劍,和荊柯比劃起來, 「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 ,誰知秦王只一劍就砍斷了荊柯的左腿,把荊柯廢掉了。荊柯的武功和秦王想必差了不是一點啊,在秦王這樣的人面前都不堪一擊,何談劍術高明?
看了司馬遷對整個刺秦的詳細描寫,只能得出荊柯根本不會武功的結論。那麼,荊柯就只能是騙子,通過欺騙太子丹說自己是個武林高手而得到太子丹的無比恩寵,太子丹對荊柯的恩寵達到什麼地步下面再說。
值得一提的是,荊柯在臨死前還說了他人身的最後一句謊言,也許正是這句謊言蒙騙了後來的大多數人。騙子做到死後還能騙人,真是個極高的境界啊。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原來荊柯在臨時前說他本來想要劫持秦王而不是殺死秦王,所以才會失敗。
不錯,太子丹的意思是最好能挾持秦王,但是我們看看荊柯為了所謂「生劫之」都做過些什麼: 「於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葯焠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他先找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匕首,再焠上經過驗證確實能達到見血封喉效果的毒葯,天下有拿著這樣的武器去劫持人的嗎?他就不怕那把匕首不小心碰到被劫持的對象身上,將被劫持的對象誤殺?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他一上來抓住秦王衣服後的動作是「揕之」,揕就是刺或者擊,拿著這把見血封喉的,鋒利無比的匕首上來就刺是要挾持人的舉動嗎?
也許你會說有沒有武功其實都差不多,本來就沒有什麼武林高手,那就讓我們看看聶政刺韓相的過程,看看同時期真正的武林高手是如何行刺的吧,「杖劍至韓,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侍者甚眾。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直接沖入大廳,不但將俠累刺死,還殺了保護俠累的幾十人,最後還有空閑將自己的臉皮剝掉,注意是剝臉皮而不是胡亂在臉上劃幾刀,最後切腹自盡,這才是真正的武林高手啊。
所以,通過分析,可以得出荊柯是個騙子的結論了,但是問題又出來了,荊柯既然只是個騙子,他內心一定明白自己有多少斤兩,他為何還要去刺秦王?為何不逃跑?
本著騙子騙人就是要獲得利益的原則來看史記中的記載,荊柯在刺秦之前是不會逃跑的,為何這樣說呢?
索隱燕丹子曰「軻與太子游東宮池,軻拾瓦投,太子捧金丸進之。又共乘千里馬,軻曰『千里馬肝美』,即殺馬進肝。太子與樊將軍置酒於華陽台,出美人能鼓琴,軻曰『好手也』,斷以玉盤盛之。軻曰『太子遇軻甚厚』」是也。
看過這一段描述,你就知道太子丹是如何對待荊柯的了,荊柯若是個騙子,他的目的不正是要騙這些東西嗎?他怎麼可能捨得走?於是他採取了推延的方法,「久之,荊軻未有行意。」太子丹只好找到荊柯,要求他動身 「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此時的荊柯就提出了一個條件:「微太子言,臣原謁之。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夫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難道割讓領土還不能接近秦王嗎?為何提出必須要樊於期將軍的人頭才能去行刺?對比一下聶政,說明此時的荊柯顯得多麼的心虛啊。
各位想想這時一個多麼苛刻的要求啊,你若知道有人想要你的人頭你會如何?樊於期不就是因為秦王要他的人頭才跑到燕國來的嗎?更絕的是,在太子丹還沒有向樊於期採取任何行動之前,他親自找到了樊於期提出這個要求,我想他的本意是想通風報信好讓樊於期逃跑,那麼太子丹不是就沒有理由要他出發了?誰知道樊於期居然爽快的答應了他的要求,將頭給了他,不由荊柯不傻眼。
也許你會說我在以小人之心推測荊柯,但是不要急,看看後面發生的情況你就知道我推測的較史記的說法「荊軻知太子不忍」絕對更接近事實,因為此時荊柯還是不肯動身,「頃之,未發」,以至於太子丹對荊柯產生了懷疑,居然直接說道:「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意思是我已不能再等了,要不幹脆我讓秦舞陽去得了。
也許你會說,荊柯既然是騙子,現在不是剛好可以不去嗎?呵呵,真是笑話,現在若是荊柯敢說半個不字,他的腦袋不立刻搬家才有鬼。
於是荊柯只能假裝發怒,說「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這句話同樣有很多問題,他說他不出發的原因是「待吾客與俱」,不知他指的客是誰?真的這么重要?為何他在太子丹以前催促他時不早告訴太子丹?既然他一定要見到那個「客」才走的話為何不事前和那個客說一聲,至少在找樊於期要人頭的時候通知一聲不行嗎?可見他根本就沒有想到樊於期會這么痛快的把人頭給他,又證明了我上面關於他找樊於期的本意是讓樊於期聞訊逃跑的觀點。
可見,荊柯對於刺秦之事是一拖再拖,以至於太子丹產生了懷疑甚至出言逼迫,是在萬般無奈之下才被迫動身的,這不正是一個騙子行為的經典表現嗎?
荊柯若是個騙子,他在太子丹的控制下無法逃跑,但當他離開了太子丹的控制范圍,在到秦國的路上為何不跑?
想一想荊柯是以什麼身份前去秦國的,他是一個受燕國委派,前往秦國割地獻圖的重要使節,他決不可能孤身上路的,一定是有包括秦舞陽在內的大批隨從跟著。問題是既然太子丹已經懷疑他了,肯定會要求荊柯的隨從擔當監視他的任務,若是如此,荊柯從離開燕國直到走上秦始皇的宮殿前都不可能有機會逃跑的,而到了秦王宮殿前就更不可能掉頭逃跑了。
所以說,在刺秦之事確定之前,荊柯根本不想跑;當太子丹對其懷疑以後,這時荊柯若是想跑,根本沒有任何機會。
最後的疑問就是若荊柯是一個騙子的話,他為何在秦舞陽都嚇得渾身發抖時還敢挺身刺秦?其實我雖然認定荊柯是一個騙子,但對荊柯的膽識還是十分敬佩的,荊柯不是一個普通的騙子,是一個大騙子,是一個有膽有識的大騙子,若非如此,也騙不來「中國千古第一俠客」的美名。要知道太子丹是燕國的實權人物,要想取荊柯的人頭絕對不會難過秦王,他既然有騙太子丹的勇氣,就應該有面對秦王最後奮勇一擊的勇氣。
不過我還有一個疑問,既然從史記中不難看出荊柯是個騙子,那為何像陶淵明這樣的大學者也會認為荊柯是個百夫良,而沒有人提及荊柯是個騙子?難道說因為荊柯完成了他們心目中的「刺秦」偉業,就刻意掩飾荊柯是一個騙子的事實嗎
『柒』 關於贊荊軻的現代詩
望海潮--荊軻
老街味道文
斜陽雲樹,西望天低,壯行淚雨婆娑。
擊築變征,蕭蕭易水,
寒風頓起驪歌。
國恨不堪呵。
淡存亡生死,濃過蹉跎。
日落長車,
始皇終教識荊軻
華燈亂墜綾羅,炫人黃金殿,
偉業多磨。
振恐少年,平常刺客,
請君看我山河。
圖畢竟操戈。
倚柱功虧笑,慾念貪多。
血染丹青如我,
盪盪自巍峨。
『捌』 評論荊軻
正確分析評價荊軻必須澄清以下幾個問題:一、有人說,秦統一天下既然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那麼荊軻刺秦王的行動實際上就起了阻礙歷史前進的作用,應如何認識這一點?荊軻的行動能否看作是阻礙歷史發展的,應從歷史的角度作具體客觀的分析。戰國後期,深受戰亂之苦的人民迫切渴望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建立一個統一安定的國家。因而,秦統一天下是符合歷史發展方向的;而對統一天下起著重要作用的秦始皇,我們也應充分肯定其歷史功績。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結論: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凡是曾進行過抵抗的國家和個人都應予以否定呢?當然不能。因為,秦國統治者畢竟是封建地主階級,他們統一天下的主要形式是兼並戰爭,而這種戰爭充滿了掠奪性和破壞性,因而,給被兼並國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如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就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人,而亡者大多是農民。在戰爭中,「百姓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之為臣妾。」(《戰國策?秦策》)戰敗國則對戰勝國還要徼納貢賦,人民承擔著更重的負擔。因此,對於秦國的兼並,六國人民往往是涕泣相哀,戮力同憂,進行堅決的抵制。總之,歷史的進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現象,因而,我們肯定秦統一六國的功績同時也高度評價屈屈原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當然也充分肯定荊軻反抗暴秦的正義行動,肯定他大義凜然的英武氣魄。也就是說,從歷史發展、從社會進步的角度看,應肯定秦的功績;而從對侵略者的反抗,代表被壓迫人民的利益這個角度看,又應充分肯定荊軻的行動。二、有人說,荊軻刺秦王只是為了報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所以,荊軻這個人是不值得肯定的。這個看法是否正確也應作具體的分析。「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行刺失敗卻天下皆知,短短的兩句詩也永垂於千古。在詩里表現雄壯的情緒之難,在於令人心悅誠服,而不在囂張誇大;在能表現出那暫時感情的後面蘊藏著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時的沖動。大約悲壯之辭往往易於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難於辨別真偽,於是字里行間不但欺騙了別人,而且欺騙了自己。許多一時興高采烈的作品,事後自己讀起來也覺得索然無味,正是那表現欺騙了自己的緣故。《易水歌》以輕輕二句遂為千古絕唱,我們讀到它時,何嘗一定要有荊軻的身世。這正是藝術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而訴之於那永久的情操。 「蕭蕭」二字詩中常見。「風蕭蕭」三字所以自然帶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說「登山臨水兮送將歸」,而這里說:「壯士一去不復還」,它們之間似乎是一個對照,又似乎是一個解釋,我們不便說它究竟是什麼,都是短短兩句詩中表達了無限的哀傷,烘托出了氣氛的悲壯。荊軻慷慨悲歌表達了為國犧牲,義無反顧的精神。即使到了今天,聽了也非常傷感,不經意會流下了熱淚。彷彿看到當年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義無反顧地前往秦國都城咸陽。荊軻身上體現的以弱小的個體反抗強暴的勇氣和甘為高尚的政治價值觀和理想主義獻身的犧牲精神值得千古流芳。在這點上,我們反對電影《英雄》中以「天下」為幌子為暴秦的專制集權辯護、抹殺反抗專制暴政的英雄行為的崇高價值的立場。然而燕太子丹「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的政治決策不能不讓後人反思,就象北宋文豪蘇洵在《六國論》中所寫得:「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也。」 荊軻等戰國游俠不是凡夫俗子,他們是具有政治價值觀和抱負的理想主義者,他們超越物慾,將個人價值的實現放在國家民族、自由正義等形而上的信念上。但作為理想主義者,要想在社會上建立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功業,必須要具有勇氣和智慧。所謂勇氣就是那種明知行動會招致自身的傷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與強大的對方挑戰的只知正邪、不計損益的高於常人的氣概。政治事業是對大道高義的奮爭,是拯濟天下的偉業,它需要那種「雖千萬人,我往也」的執著和勇氣,需要那種捨身取義、殺身成仁、論萬世不論一生,論順逆不論成敗的節義。真正的政治家是無所畏懼的理想主義者,他不是政客,他要為某種價值觀而獻身。沒有這種勇氣、節義,政治家就會成為投機分子,在事業關頭權衡個人的利益得失,將一己之利置於政治事業之上。 社會上的競爭有時如同作戰,只有勇者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斗爭中的膽怯、退讓、委瑣,反而給對手以可乘之機,也使決策出現失誤,使事業蒙受損失。只有勇氣,才能激發起人們越挫越勇的鬥志和破釜沉舟的決心。那種「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血性和勇氣,才能促使對手的最終敗退。倘若英雄志士連向困難挑戰的勇氣都沒有,那就看不出其與一般民眾有何異同。勇者給人以精神上的依賴、依靠和信仰,使人們發覺跟著勇者,就無所謂恐懼和失敗。勇者奮不顧身的氣概和以身作則的先鋒形象,使下屬和同志煥發起了如火如荼的熱情,使他們象勇者一樣忠誠和勇敢。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應該以成敗論英雄。事業失敗了,對志士們的素質和技術方面的錯誤進行檢討反省是一回事,對他們的勇氣、節義和高尚品質的肯定和尊重是另外一回事。 就社會上的眾多事業如同作戰和與對手較量而言,勇氣是第一位的,但就事業一定要取勝這一功利目的而言,智慧顯得異常重要。正如蘇洵在《六國論》中指出的:燕太子丹之所以使荊軻刺秦王,是想阻止秦國攻燕,甚至想挾持秦王歸還被佔領土。但他採用的手段不僅沒有達成他的目的,反而招致了燕國的滅亡,導致身死國滅。荊軻刺秦王在政治決策上顯然是很幼稚的敗筆。荊軻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義形象,但卻加速了燕國的滅亡,與最初的戰略目的背道而馳。 政治家切勿好高騖遠,心浮意躁。強行實現過高的目的是不可能的,所期望的局面不會由於政治行動馬上來臨,「心想事成」只是神話。政治家要審時度勢,權衡得失,考證行動的現實可操作性。政治中的退讓、等待、忍耐比勇猛的義無返顧有用的多。政治就是一門把握可能性的藝術,在一個階段不能乾的事就應該不幹,周易中講「滅蠖之屈,以求信(伸)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韜光隱晦、以退為進、必要的退卻、堅韌的耐力方可行事。憑著血氣之勇的刺秦,固然可以贏得千古英名和美學價值,但卻既給行動者本人造成了劫難,又對事業進程毫無補益。 政治決策需要高度的智慧,它要考慮目的與手段的相互聯系;考慮斗爭方式是否最為妥貼,考慮成本、代價和負效。政治家不是僅有血氣之勇的匹夫,他要運籌謀劃,考慮事業的最終勝利。他始終將斗爭目的與自己的每一行動聯系起來,他要使事業減少謬誤和挫折,以最小的成本換得最大的收益,最終使目的以最令人滿意的速度和狀態出現。最關鍵的,真正的政治家是那種實現了從理想主義的英雄到務實的政治家的轉變的人物。所謂務實的政治家,是那種把目的的真正實現看得高於一切的政治家。他不看重道義上的清名、一時的成功和暫時的退卻;他看重的是謀略、實力、效用和最終的勝利。 一說,荊軻墓在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吉山鎮李胡同村西南不遠處。荊軻刺殺秦王未遂而被殺,葬於此。 河北省易縣城西荊軻山上,有荊軻衣冠冢。陝西咸陽有荊軻墓。 附:荊軻墓聯:身入狼邦,壯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國,蕭寒易水古今流
『玖』 荊柯是怎樣的人
荊軻是一個深謀遠慮,心思縝密,有勇有謀,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
當他刺秦失敗後,傲然而笑。
再笑,英雄也。
網路是這樣評價荊軻的:
荊軻身上體現的以弱小的個體反抗強暴的勇氣和甘為高尚的政治價值觀和理想主義獻身的犧牲精神值得千古流芳。在這點上,我們反對電影《英雄》中以「天下」為幌子為暴秦的專制集權辯護、抹殺反抗專制暴政的英雄行為的崇高價值的立場。然而燕太子丹「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的政治決策不能不讓後人反思,就象北宋文豪蘇洵在《六國論》中所寫得:「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也。」
荊軻等戰國游俠不是凡夫俗子,他們是具有政治價值觀和抱負的理想主義者,他們超越物慾,將個人價值的實現放在國家民族、自由正義等形而上的信念上。但作為理想主義者,要想在社會上建立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功業,必須要具有勇氣和智慧。所謂勇氣就是那種明知行動會招致自身的傷亡,也要以微弱的自身與強大的對方挑戰的只知正邪、不計損益的高於常人的氣概。政治事業是對大道高義的奮爭,是拯濟天下的偉業,它需要那種「雖千萬人,我往也」的執著和勇氣,需要那種捨身取義、殺身成仁、論萬世不論一生,論順逆不論成敗的節義。真正的政治家是無所畏懼的理想主義者,他不是政客,他要為某種價值觀而獻身。沒有這種勇氣、節義,政治家就會成為投機分子,在事業關頭權衡個人的利益得失,將一己之利置於政治事業之上。
校園網對荊軻的評價:
可從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才能:工於心計,善於言辭。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劃,義激樊於期。臨危從容不迫,遮掩搪塞,機智過人。
思想:為國分憂,雪恥報仇,報效太子。他對樊於期說,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除「燕國見陵之恥」。行刺失敗,他仍宣稱欲生劫秦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性格:深沉,剛毅,慷慨。准備信物,深謀遠慮。遲發見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精神:不畏強暴、不避艱險,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復還」,仍然一往無前,「終已不顧」。行刺不就,身受重傷,仍拚死一搏,英雄氣概,值得稱道。
希望對你有用。
『拾』 荊軻是個怎樣的人,
對荊軻的評價,應該去看看瀟水的《駭版戰國》,對荊軻分析的極為准確到位。結合之,"我"談幾點自己的感想:
1-荊軻是個「刺客」,不是「殺手」,這一點很重要。刺客的身份是「客」,比較高貴一點,屬於士大夫階層的一種,有政治立場和抱負,有獨立人格和社會地位。刺客則只是殺人工具,冷血的執行者,隱姓埋名不見天日。作為刺客,他負責整個刺殺活動的策劃,包括准備、執行和善後。荊軻刺秦王之前准備了好幾年,等待各種機會,包括樊於期的人頭、助手的挑選、匕首的淬毒等。這是個系統工程,需要高智商、大局觀和決策能力。
2-荊軻的准備中差了一個環節,就是行刺助手。他遲遲不肯行動,就是在等待一個朋友,這個朋友是個很好的搭檔,是行刺的執行者。可惜不知什麼緣故,在約定時間這個朋友遲遲沒有趕到,而這時燕子丹已經迫不及待了。郁悶的荊軻只好勉強選擇了一個殺手作為替代。這個殺手就是著名的秦舞陽。秦舞陽名聲很亮,少年成名,其實就是個愣頭青「馬加爵」,武功高超但心理素質極差,做打手綽綽有餘但並不適合做殺手。這是燕子丹推薦的人選,荊軻只能接受。但這就埋下了禍根。
3-行刺的時候,秦舞陽關鍵時刻掉鏈子,被秦王的威嚴和皇宮的氣派嚇得臉色慘白,差點尿褲子,被起了疑心的秦王喝退,只許荊軻上殿獻圖。這個時候,秦舞陽毫無用處了,行刺的執行任務落在了荊軻身上。
4-按照瀟水的分析,荊軻武功確實很爛,拿著淬毒的匕首居然沒有碰到秦王一根毫毛。匕首見血封喉,只需劃破秦王一點皮膚就OK了!最後把匕首當飛刀,更是離譜,被秦王輕松躲過。等秦王在大臣的提示下拔出劍來,立刻反攻,將荊軻亂劍砍死。刺殺失敗。
5-刺殺失敗的原因似乎是荊軻學武不精,這么好的機會竟然沒有抓住。但不可否認,他的整個行刺計劃的策劃和准備是非常成功的,在他的計劃中行刺的執行者本來就不是自己(他應該對自己的武功有自知之明),而是那個未露面的朋友。秦舞陽的倉促上陣替代成了直接導致失敗的敗筆。在秦舞陽被嚇得尿褲子的那一刻,荊軻不得不臨時接過動手的任務,已經註定失敗。
6-古人對荊軻的評價一般都是「悲情英雄」,贊賞同情和可惜。他本來將成為扭轉歷史發展方向的大人物,可惜功敗垂成。古人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沒有人覺得秦始皇是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他雖然結束了戰國動亂,但這是以血與火來征服的,全國的種族和人民都被他得罪光了。而且他開啟的秦王朝更加殘暴,在戰國時代,至少有些君主比較開明,人民生活比較安適的,但到了秦朝,大家都成了政治壓迫下的奴隸。
7-在馬克思歷史觀下,新中國對秦始皇的評價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成了推動歷史發展的偉大人物,誰反對秦始皇就是反對歷史,是反動逆流。結果荊軻作為反對秦始皇的「傑出代表」,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架上。對他的評價是:不識時務、不學無術、游手好閑的沒落貴族,為垂死掙扎的奴隸主階級服務,甘做爪牙和走狗。他的行刺失敗對中華民族而言是幸運的,因為保住了秦始皇;他行刺即使僥幸成功,也註定是暫時的得逞,歷史會選擇另外一個秦始皇出現,時代的大潮不可阻擋(或許阻擋個三五十年吧)。
8-我對荊軻的評價:作為荊軻,在他所處的時代,好名輕死,尚俠重義,這些品格是非常流行和極為推崇的。荊軻刺殺秦王的動力明顯不足,都是燕子丹設套給他,收買拉攏,苦求威逼,讓荊軻只好答應。既然答應,就全力以赴,這是一個「士」或者「客」的必備品質。所以從荊軻本人的所處具體環境出發,他既不是高尚的為國為民的大豪傑大俠客大英雄,也不是阻礙歷史發展的陰謀家反動派,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破落的士大夫,被捲入了一場風雲詭譎的大事件,處於各種矛盾的漩渦中心。是歷史選擇了荊軻,而不是荊軻想要去創造或改變歷史。
9-對「評價」的評價。歷史人物早已成了過眼雲煙,但活著的人總是托古言今,指桑罵槐。因此,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實際上代表他對現今社會的評價,「評價」只是一種言論武器。古代對荊軻比較正面的評價是為了宣揚忠義英雄,現代中國教科書對荊軻的比較負面的評價是為了驗證和推廣馬克思歷史觀。歷史材料不會說話,人們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往往選取有利於自己的那部分作為證據,這雖然即便不是造假,也屬於一種變相的篡改。評價改變不了歷史,但會改變人們閱讀歷史的心態和立場,從而改變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