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五金照明 » 古代燈具名稱是什麼原因
擴展閱讀
邁諾詩凈水器濾芯怎麼換 2021-03-16 21:54:39
家裝強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古代燈具名稱是什麼原因

發布時間: 2021-03-04 14:06:22

❶ 求古代到現在所有用過的燈,都是什麼,名字叫什麼 急!!

這個貌似很多.什麼佣燈啦!單枝燈連枝燈啦!青銅燈陶瓷燈!清朝的金屬折疊玻璃彩繪燈!這燈很好看!再具體的級不知道了!

❷ 古代對燈有哪些稱呼

答:1,燭。

2,鐙.《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專「鐙」這個名稱了屬。在周代,「鐙」、「登」通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豆籩,瓦豆謂之登。」 徐鉉曰:今俗別作燈,非是,晉郭璞雲:禮器也。古人把「鐙」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

3,豆。古籍中有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

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在戰國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種盤底中央呈*狀突起可插燈芯的細把陶質豆,它就是當時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國 古代燈具的主要形式之一.

❸ 古代有幾種燈具

五種,分別是:豆形燈、壺形燈、蓮花燈、長信宮燈、燭台

一、豆形燈:

1、豆形燈一般為淺盥,盤中常立燭釺,細葫蘆形或近似葫蘆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年的豆形燈,燈盤外壁常有數道瓦紋,並逐漸緩收成底。漢代的燈盤均作直壁,平底,腹壁和底之間呈明顯的直角折棱。

2、豆形燈盤壁常刻有銘文,自銘為「錠」或「鐙」。一般高度在一、二十厘米左右,也有高達三十厘米的。有的在燈盤口沿,伸出一葉形鋬,便於手執;有的燈盤呈圓環凹槽形,用三叉托連在把座上。

二、壺形燈

1、平底無釉,通體施醬色釉,腹部下垂,重心下移,胎體厚重,穩重適用,燈把呈半圓形,飾兩道弦紋,美觀易拿,移動方便。這種壺形燈,長嘴,可放入燈芯,壺口較小,這樣油在較封閉的壺體內很難揮發,這種壺形燈較宋代注水的省油燈,節油效果理佳。

三、蓮花燈

1、蓮花燈是一種傳統民俗和民間宗教活動用品。因燈形似蓮花,故名。佛教各種燈種之一,觀音大士專用,佛光普照,蓮花燈照亮每個人的心,普照全天下。

2、蓮花燈傾注著中國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並以其獨特的藝術思維濃厚的生活氣息,神奇瑰麗的色彩純真質朴的藝術境界,煥發出現代傳統民俗藝術的獨特光彩。

四、長信宮燈

1、宮燈的整體造型是一個跪坐著的宮女雙手執燈。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分鑄而組裝成的。宮女體中是空的,頭部和右臂還可以拆卸。宮女的左手托住燈座,右手提著燈罩,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以手袖作為排煙炱的管道。寬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燈的頂部。

2、燈罩由兩塊孤形的瓦狀銅板合攏後為圓形,嵌於燈盤的槽之中,可以左右開合,這樣能任意調節燈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強弱。燈盤中心和釺上插上蠟燭,點燃後,煙會順著宮女的袖管進入體內,不會污染環境,可以保持室內清潔。

3、宮燈的造型構造設計合理,許多構件可以拆卸。 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推測宮燈內燃燒的的物質是動物脂肪或蠟燭。宮燈表面沒有過多的修飾物與復雜的花紋,在同時代的宮廷用具中顯得較為樸素。

五、燭台

1、古人燃燭都有燭台,用以扦插蠟燭和承接滴淌的蠟油。一個設有尖針的承盤,考究的,會鑄造成各種工藝造型,亦不乏多層的燭台,點滿蠟燭後,猶如銀花火樹,光芒燦爛。材質有銀、銅、鐵、錫、木、瓷、瓦等多種。

2、燭台上面或鍛造,或雕鏤,或彩繪,或以倒模工藝鑄造出各種紋飾,是一種集實用性、工藝性、觀賞性、裝飾性為一體的生活用具。其中多有歷代工藝名家的作品,在設計和製作工藝上時有巧思和創新,既能陳設觀賞,又可摩挲把玩。

❹ 古代燈具怎麼演變的

燈作為照明的工具,實際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盤形物,就能實現最原始的功用。而具有一定形制的燈的出現,則是人類將實用和審美結合的成果。油燈起源於火的發現和人類照明的需要。據考古資料,早在距今約七十萬至二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北京猿人已經開始將火用於生活之中,而至遲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成型的燈具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燈具則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周禮》中亦有專司取火或照明的官職。

早期的燈,類似陶制的盛食器「豆」。「瓦豆謂之登(鐙)」,上盤下座,中間以柱相連,雖然形制比較簡單,卻奠定了中國油燈的造型基礎。此後經青銅文化的洗禮,由於鑄造技術的提高,油燈和其他器物一樣,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發展,創造了中國油燈藝術的輝煌。從春秋至兩漢,油燈的發展已經脫離了實用的具體要求,它和其他器物一樣,成為特定時代的禮器,「蘭膏明燭.華燈錯些」,折射了社會政治的規章法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青瓷技術的成熟,青瓷燈開始取代了此前的青銅燈。而由於青瓷燈造價低廉易於普及,具有一定造型和裝飾的油燈開始為民間廣為使用。又由於青瓷的技術特點,一種和這種技術相應的造型和裝飾也隨之出現。此後直至隋末唐初的白瓷蟠龍燈及唐三彩獅子蓮花燈,新材質被不斷運用到油燈的製作中+銅、鐵、錫、銀、玉、石、木、玻璃等,品種繁多,代有佳作。明清之際的青花和粉彩油燈,下接外來的洋油燈,直至電燈的出現,將一個有著幾千年技術文明的油燈的歷史在二十世紀作了終結。——常識生活篇。

❺ 古代怎麼稱呼燈

孔明燈
戰國以前都還沒發現名為燈的實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見燈、燭之類字樣。西周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燭」應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記載。 西周時「燭」應是一種由易燃材料製成的火把,用於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於門外的稱大燭,門內的則稱庭燎。 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於戰國,在《楚辭·招魂》中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戰國時已出現「鐙」這個名稱了。在周代,「鐙」、「登」通用,《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豆籩,瓦豆謂之登。」 徐鉉曰:今俗別作燈,非是,晉郭璞雲:禮器也。古人把「鐙」稱燈,應是字義的假借。 豆,是商周時期的一種飪食器,用以盛放腌菜、肉醬等的器皿,也是古代的禮器,多用青銅、陶瓦所制。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燈具,在戰國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種盤底中央呈*狀突起可插燈芯的細把陶質豆,它就是當時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國古代燈具的主要形式之一。從追溯豆燈的歷史,去理解「鐙」字的產生,我們就不能不看到我們的祖先在創造光明的同時,為燈具命名的思維性與創造性。

燈是從豆演變而來
一個小小的、表面坑坑窪窪的陶碗,碗的底部有一個把手支撐,簡單的造型,粗糙的工藝,放在一般人眼裡,就是一件不值錢的陶器,毫無藝術價值可言。可在「萬家燈館」主人卿烈軍眼裡,這可是一件寶貝。 「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豆』,算是燈的前身了。」卿烈軍一邊把玩著,一邊解釋。 在石器時代,人類懂得了使用火,取暖、熟食、御獸,其中還有照明。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人類早在殷商時期,就會使用松脂火把照明。到了周朝時期,青銅器和陶器的大量使用,為燈具的出現創造條件。春秋戰國時,照明用的燈具開始出現,豆就是當時照明所用的工具,它是依照當時的食器——豆的形狀製成。 當時人們是用豆脂作為燃料,將豆脂盛放在陶制的小碗里,放上一根燈芯,點燃照明。從古體字的「燈」就能看出,燈是從豆演變而來的。古籍中有記載:燈源於豆,瓦豆謂之登。現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出現的照明工具就是豆。「應該是有青銅器的豆,但我至今還沒有看到過。」 青銅器在當時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老卿研究認為,當時用青銅器做照明工具應該是貴族才享有的權利,粗製的陶器豆很可能是一般百姓用的。
cankao

http://ke..com/view/42130.html?wtp=tt

❻ 古時候用的燈叫什麼

古代的燈具,就使用的燃料而言分膏燈和燭燈,即後世所言的油燈和燭台,燈盞是對油燈的統稱。

燈具最早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燈起源於火的發現和人類照明的需要。
據考古資料,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成型的燈具出現,在史書的記載中,燈具則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周禮》中亦有專司取火或照明的官職。
燈作為照明的工具,實際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盤形物,加上油和燈芯就能實現最原始的功用。而具有一定形制的燈的出現,則是人類將實用和審美結合的成果。
早期的燈,類似陶制的盛食器「豆」。「瓦豆謂之登(鐙)」,上盤下座,中間以柱相連,雖然形制比較簡單,卻奠立了中國燈的基本造型。此後經青銅文化的洗禮,燈和其他器物一樣,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發展,創造了中國燈藝術的輝煌。
從春秋至兩漢,燈已經脫離了實用的具體要求,成為特定時代的禮器,「蘭膏明燭,華燈錯些」,折射了所在社會政治的規章法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燈開始取代了此前的青銅燈。而由於青瓷燈造價低廉易於普及,具有一定造型和裝飾的油燈開始為民間廣為使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南京清涼山吳墓出土的三國青瓷熊燈,浙江瑞安出土的東晉青瓷牛形燈,山西太原出土的北齊瓷燈……
此後直至隋末唐初,新材質不斷運用到油燈的製作中,銅、鐵、錫、銀、玉、石、木、玻璃等,而且品種繁多。
由於唐代經濟的繁榮,實用兼裝飾或純裝飾性質的燈開始大量出現在宮廷和燈節之中,像燈樹、燈樓、燈籠、走馬燈、松脂燈、孔明燈、風燈等。
這些新的燈具或燈俗烘託了那個時代盛世,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❼ 古代有幾種燈名

祭祀是以食物祭奠天、地、祖先的一種大禮。祭天稱為祭,祭地叫做祀,祭祖叫做享。古代有五祭:祭天、祭地、祭祖、祭神、祭灶。祭祀時要殺牲,把牲肉放在祭台上,根據祭祀的等級有三牲祭(羊豕犬),有五牲祭(馬牛羊豕犬)。
http://hi..com/sdawen2008/blog/item/b1783a3efdc3dbea55e7232a.html

祭祀的方式http://hi..com/qibaojun/blog/item/745ca81098428601203f2e55.html

按《禮記·郊特牲》「天子大蠟八」,蠟祭八神都是與稼穡年成有關的神。臘祭則是用狩獵獲取的禽獸祭享祖先。雖然兩種祭祀起初並非一事,大概因為它們都是歲末的合祭,後來便混為一談了。
http://..com/question/43615531.html

鄭州人在正月十五時要進行「燈祭」,就是在正月十五的時候點燈,舉辦送燈展,以祭祀燈神,祈求來年福壽安康。http://www.zynews.com/2006-02/08/content_350859.htm

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傳入台灣的台北縣、平溪鄉、十分寮地區,即基隆河的上游。據十分寮地區父老前輩的口述表示,早年於前清年間十分地區鬧過土匪,由於地處山區,所以村民都向山中逃過,待土匪走後,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做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家了,也藉此種方式向村民報平安。由於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農歷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十分地區的村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且向鄰村的村民互報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http://ke..com/view/46542.html?wtp=tt

古代祭祀用的燈還有三寶燈。但是這種燈的介紹很少。

❽ 古代燈具是怎樣起源的

原始社會人們用火取暖和照明,後來在勞動中人們發現可以燃燒的燈油,就用一容器盛著燒,這個容器就是早期的燈具。

❾ 這個古代燈具的名稱是什麼

連枝燈,又叫做連盞燈。

❿ 古代的燈有那些名稱

總的看有孔明燈(一種帶罩的燈),火油燈(主要燃料植物油),松油燈(燃料松油),菏燈,燈籠樣子跟現在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