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家回像是什么意思
查阅国际君友会佛教典藏,记载回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词,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门。回向,梵语parinama,又作转向、施向。《大乘义章》卷九云:「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即希望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予他者,并以己之功德而期他者皆成佛果,回向于佛道。通俗地说就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 (梵 Parināma)一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 回向即是“回己善根,有所趋向”,将所造善根力集中加于某目的,使之尽快得以实现。 四众弟子每天课颂或做功德后,常把功德「回向」给亲友、怨亲债主、法界众生..等;到底「回向」在佛教里的意义是什麼? 其实,「回向」是佛教极为殊胜而独特的修行法门之一;「回向」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蜡炬去引燃其它的蜡烛,不但原来的蜡烛 本身的光亮未曾减弱,反而和其它蜡烛的光光相照,而室内更为光明、更为明亮。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减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为殊胜。
「回向」,梵语parinama,又作转向、施向。即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盘;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兹根据诸经记载,将回向种类归纳成六种:
1.回事向理
将所修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回向於不生不灭的真如法界理体。
2.回因向果
将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最高无上的佛果。
3.回自向他
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4.回小向大
将自决自度的小乘之心,回向转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
5.回少向多
善根福德虽少,以欢喜心大回向,善摄一切众生。
6.回劣向胜
将随喜二乘凡夫之福,回向欣慕无上菩提。 回向是实践「自他两利」、「怨亲平等」的大乘菩萨道的最佳法门;因为回向的对象可广及法界一切众生,而回向怨亲债主,可以化解恶缘为善缘、化阻力为助力。回向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体现,唯有了悟「人我一如,怨亲平等」精神的人,才能回向。所以一念回向心,为菩萨一切行中推为上首;因此,无论修什麼行门,做什麼功德,皆应回向。
我们平时做完课后,或者做完一些功德后的回向是这样的:「弟子○○○愿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有情众生,现前见闻者,历劫及现世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诸天护法圣众,本境山神、土地灵祗,无祀男女孤魂、流产堕胎之婴灵,及日常作务中所误伤亡之一切众生,一切地狱众生、饿鬼众生、畜牲众生、天魔外道等一切罪苦六道众生,仰仗阿弥陀佛威神之力,消除无始劫来之一切业障、罪障、病障,忏除诽谤正法、轻毁三宝之罪业,断除一切无明烦恼,舍离一切外道邪见,皈敬佛法僧三宝,圆满诸福慧,圆成胜善根,安住大乘,明心见性,修学种智,自在往生极乐世界,圆证无上正等菩提。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弟子们的观念是回向涉及的面越大越好,而且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中有这样的经文:【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但是善知识在《起信论讲记》第三辑第283页中有这样的开示:【回向时不要像有些人那样打高空:「我某某某以什么功德回向法界。」……应当说:「回向给我某某某的一切冤亲债主。」】 对照善知识在书中的开示,我们开始起了困惑:究竟怎么样的回向适合我们这些佛子的修行?会不会因为回向面大,而自己的能力不足,不仅不能达到效果反而成为空话?会不会因为回向面广,使得自己的冤亲债主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益而在修行的路上障碍自己,导致明心见性的目标不能实现?能不能请善知识慈悲也给广大佛子们拟定一个回向文? 答:两种回向皆正确无误,端视学人以何种心行自我安立。 一者、若求世间有为有相福德,则须以无私无我之大慈悲心(如四无量心),回向广缘法界众生同沾利益。此感得之有相福德,当较回向自身、眷属来得高广。 二者、若求三乘菩提修学之无障无碍,当以回向遮障自己之冤亲债主为优先。何以故?以六道有情之同理心,皆是欠债当还故。若回向明确,表还债之心真诚实在,冤亲债主易感受故,则障道之缘自然减小乃至消失。因此世人若为求世间安乐,当可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向增广; 若求三乘菩提之修证无遮障,则可依正觉同修会之回向方法而行:「愿以修学正法、护持正法、流通正法、弘扬正法之殊胜功德,回向○○○之冤亲债主。得蒙诸佛菩萨加被,皈命佛法僧,悉发无上心,早生善处,修学佛法,同证菩提。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 佛像家居摆设
安放位置高于腰部,周围不能有杂物。不能靠厨房、厕所,周围不能有酒肉,佛像周围专只能摆放花(真属假花都行)、莲花灯、香炉、佛经、舍利塔。别的不要摆放。方向朝哪都可以,这个并无禁忌。不要在卧室安放就行。如果条件不允许,只能安放卧室的话,夫妻行房前要用红布将佛像盖上。两尊像可以左右对称摆放,也可以阿弥陀佛摆中间,观音菩萨摆左边(你的左侧),右边是空缺(该是大势致菩萨)。
3. 请问高人,道教和佛教对家居风水看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佛家讲普度众生,不讲看风水之说;
道家是选根基好的徒弟修炼,而从道家八卦等回可以演化出一答些风水之类的东西。
两者本是可洞察到宇宙奥秘,看风水只是傍门左道而已。不是主流。
人出生,命已安排好,风水在小的方面起一些作用,不会有大作用,人的生活还得靠自己。
4. 佛家所说的相是什么
人生在世,可能会违愿违心,但不能违天违命。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那相知相遇,应该是多么大的缘分。
缘起天定,缘灭天意,任谁也改变不了。
人生就是一场随意的旅行,你不知何时出发,也不知落脚点会在何地。每一刻时光都值得纪念,每一分幸福都不能有憾。
人与人之间缘起于相逢相遇,缘聚于相守相伴,一朝相离缘散缘灭。
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才能保持清醒,善良勇敢才能拥有智慧,邂逅、牵手、离开、分手,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相知永远是自己为自己积攒的缘。
你信亦或不信,缘,就在那里,你无法左右,唯有顺其自然。秋天落叶,冬日飞雪,交一个有缘的人,深耕厚爱,感恩永远。
我们总是感叹缘分的玄妙,因为不知何时,你凑巧就遇到了他,我们也感叹缘分的无情,因为不知何原因,总是等不到。
机缘就是一种巧合,你的品性就是你会遇到缘的引线。相遇,感恩遇见之美,相守,珍惜相处之乐,相遇是天意,相守是人为。
行走红尘,自己需要努力,要相信,最珍贵的感情,是相伴,不是厮守。
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叫相知,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寻到卓文君,伯牙子期天涯觅知音。这份相遇,不是在路上,而是在彼此的心上,无论世事沧桑,沧海桑田,始终不变。
人到了一定年纪,不会再去想什么缘,什么份,而是一切看淡,洒脱自由。只有拥有那份淡定从容,才能随心随意看清缘分,才能有一种博大宽广的胸怀看清世事。
人生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如果昨天错过了,那么今天就要学会好好把握。
缘分是相互的,幸福是互相给对方的,快乐是自己提升的,不要总想着去斤斤计较。现在拥有的幸福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生命的柔情不是来自所谓的岁月静好,都是自己努力去挣来的。
不是所有的相遇都会有好的缘分,都会有好的结局。有的相遇只是远方静静的怀念,有的相遇只是心底默默的思念,有的相遇是对方给自己刻下的烙印,有的相遇就只是为了遇见后的离别。
有些感情,从陌路到倾心,最终又成了陌路,只留下彼此的丝丝痕迹。
蔡康永曾说,爱情的纪念物,从来就不是那些你送给我的手表和项链,甚至不是那些甜蜜的短信和合照。恋爱最珍贵的纪念物,是你留在我身上的,如同河川给地形的,那些你对我造成的改变
5. 为什么佛家佛像都金光灿灿的很威严!而道家却是小小的泥像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所以佛像得镀金,不然唬不住人。
道家嘛,自老子以来,都是本乡本土滴,不需要靠这个来吓唬人,所以更实在一些。
哈哈哈哈
6. 佛家护法有哪几个神像
佛家护法
保护、来维持正法的意自思。传说佛陀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
又梵天、帝释天、四天王、十二神将、二十八部众等善神听闻佛陀说法后,皆誓愿护持佛法,此等诸神总称为护法神,或称护法善神。
此外,人世间的帝王及诸檀越,都是保护佛法的人,亦称之为护法。所以今日的佛教界,对于虔敬三宝,护持佛教的在家居士,都以护法称之。
7. 佛家所谓“着相”是什么意思
佛家所谓“着相”的意思: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偏离了本质专。“相”指某一属事物在我们脑中形成的认识,或称概念。它可分为有形的(可见的)和无形的(也就是意识)。
佛教中有个词叫觉悟,意思就是“觉一切相, 悟一切本” 着相意味着: 没有真正去着相,也没有真正去悟本。
比如站在山顶上,什么也不想,感觉清风扑面,全身的毛孔都舒坦。
一般,会发自内心地说一句:好舒服啊!就完事了,然后下山咯,这就是着相了。
(7)佛家家居像扩展阅读:
禅宗素有“一花五叶”的说法,指的是初祖达摩(一花)二祖至六祖(五叶即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也有人认为是六祖及其门下的五个支派。
禅宗发展到现今,由于该法的特点,在寺庙中已经较少见到,特别是顿悟禅法。民间则有少数研究者,例如南怀瑾、王绍璠、吴铁夫等,其中吴铁夫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扬顿悟禅法的观点,并在台湾出版了《就是叫你一念成佛》(2007,大千出版社)一书。
8. 佛教多国有 中外国佛家形象有相或异同的吧 举两例吧 谢
阿弥陀佛
佛菩萨像要安放在洁净的上位诚敬供奉,不要把佛菩萨像画印在不合适的地方和物品上,不能随意佩戴和当饰品使用,还需要按相关佛经的要求去造,如《造像功德经》等
净空法师---佛没有一定的相,你喜欢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
我们晓得佛出现在世间,他的名号都不相同,但是也有同名同号的。诸位要晓得,诸佛菩萨没有名号,佛的名号是因教化众生而建立的。佛的名号是教学的目标,这个目标也因时因地而不相同。他是应机说法,而且无有定法可说,所以佛也就没有一定的名号,不但没有一定的名号,佛也没有一定的相貌。
我们这个世间人常讲“相随心转”,佛心清净,他的相貌当然是世间最好、最圆满的。佛的相貌最圆满,一丝毫缺陷都没有,但是为了教化众生,就要随类现身,示现的相就不是他本来那样究竟圆满。
佛示现的,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现佛身;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现菩萨身。就像《楞严经》所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在印度示现一定是印度人的相貌,在中国示现一定是中国人的相貌,我们见到之后,才有亲切之感。
我们造的佛像,日本人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藏人的佛像一看就是西藏人,泰国的佛像下巴尖尖的,一看就是泰国人。所以要知道,佛没有一定的相,你喜欢什么相,他就现什么相。
名不是一定的,相也不是一定的,都是随众生心,确实做到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十大愿王所说的,诸佛菩萨真的圆圆满满地做到了。
9. 佛教的标志是什么
一、佛教教旗
目前我们在许多寺院的法会上看到的佛教教旗是美籍波兰人奥尔高特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的六种光色设计的,并在1952年举行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二次大会上得到确认。
六种光色为蓝、黄、红、白、橙及前五色的混合色。其构图,纵横均为蓝、黄、红、白、橙等色,象征人类的各种肤色。
其中,横的表示全世界人类的和睦相处,纵的表示世界的和平。从佛教立场看,教旗的六色(包括混合色)象征佛陀的庄严法相和佛教的博大精深。
蓝色代表佛教慈悲和平的主旨;黄色寓示中道了义;红色象征成就福德;白色表示清净解脱;橙色象征佛法的根本——智慧圆满;五色的混合色寓示真如不二之义。
(9)佛家家居像扩展阅读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未年开始传入中国时,先依附于流行于汉代的道术(方术),魏晋时,又依附于玄学。发展缓慢,仅流行于宫庭。这时的佛教学说大体上为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佛成为中国传说中的天地神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魏晋时学术大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流行,佛经译家即用老庄学说中的概念、词来比喻佛家经典中的名词,僧肇的般若理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也是对魏经玄学的深化总结,这时的佛教活动主要是译经。
10. 佛家角度如何看待实心和空心菩萨像的如果有,佛学角度两者区别是怎么样(恭请内行回答,扯淡的别来)
朋友你好! 1、我所理解的佛学角度有两重,一是从佛陀的角度,即达到佛学最高成就的角度回,另一答种是未成佛的角度。 2、从佛陀的角度来看,空心与实心,本质是一样的,请看《圆觉经》上的佛对成佛后看事物的一段描述“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圆觉普照,寂灭无二......”有佛陀看来,菩萨亦是幻化,十方世界,唯一圆觉而已。菩萨既然是幻化,那么空心与实心就更不用说了。 3、但从我们未成佛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存在空心与实心两种菩萨的啊,也许空心代表的是无为法,有心代表的是有为法吧。无论是空心菩萨,还是有心菩萨,其济世救人的慈悲心怀都是一样的啊,不同的只是所用的方法不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