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布朗夫人舒适厨房怎么样
据我了解这个品牌以前是做出口橱柜生产,从93年就开始在国内有独立工厂生产,在国内的橱柜行业来说是非常早的,去年才开始做国内零售橱柜市场的销售,在这之前一直是配合国内的高端工程做样板间。
㈡ 资料~~~
【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C.(1816~1855)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父亲是个穷牧师。她曾和其他几个姐妹一起被送进一家生活条件恶劣、教规严厉的寄宿学校读书。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1849)、《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
【艾米莉·勃朗特 】
艾米莉·勃朗待,E.(1818~1848)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出生于贫苦的牧师之家,曾在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求学,也曾随姐姐去比利时学习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准备将来自办学校,但未如愿。艾米莉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1846年,她们三姐妹曾自费出过一本诗集。《呼啸山庄》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发表于1847年12月。她们三姐妹的三部小说——夏洛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和小妹妹安妮的《艾格尼斯·格雷》是同一年问世的。除《呼啸山庄》外,艾米莉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的女作家。
【安妮·勃朗特】
安妮是勃朗特家最小的女孩,她温柔娴静,安静内向,和两个姐姐相比天分稍低。她只活了29岁,而且在短暂生命的后十年,从事郁闷的家庭教师工作 就占去了她很多时间,但她还是写出了两部小说《艾 格妮斯·格雷》和《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 》,在英国 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她笔下的小说就如同她本人,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主人公都有着纯洁的品德,勇敢地追求独立和幸福,这也是安妮内心的写照。安 妮的作品直率和明晰更像是18世纪的作品,而不像她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家风格。安妮从小就随着姐姐们读书,并参与了他们的文学游戏,如饥似渴地沉浸在梦幻的王国里,写了大量的忧伤的小赞美诗。 她有一头秀丽的浅棕色头发,可爱的蓝眼睛略带紫罗兰色,白皙的皮肤,外表显得温婉可人,深得姨母的宠爱。她和艾米莉就像孪生姐妹一样,形影不离,亲 密无间,常在一块联合写日记或者到荒原中漫游,给她们熟悉的场所都起上了动听的名字。她的嗓音细弱甜美,喜欢柔和的和声,闲暇时弹弹钢琴,唱唱歌,不过这种赏心悦耳的愉快在她一生中实在是太少了。后来,安妮曾和姐姐夏洛蒂一起到伍勒小姐的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她就病倒了,呼吸困难,咳嗽不断,身体渐渐衰弱。想到病逝的两个姐姐,夏洛 蒂忧心忡忡,决定把安妮带回霍渥斯。回到了自由自 在、宁静的家里,安妮的病慢慢地好了起来。为了生 活,1839年4月,她到了默菲尔德的布雷克府, 在英甘姆夫人家当家庭教师。后来又到了梭普格林的 爱德蒙·罗宾森家做女家庭教师。她的这些当家庭教 师的经历,直接为小说《艾格妮斯·格雷》提供了众 多的素材。出版商史密斯先生有一段关于安妮珍贵的描述 :“她是个温柔文静,相当克己的人,长得一点 也不漂亮,可是模样很讨人喜欢,她的态度奇特地表 现出一种求人保护和支持的愿望,经常保持着一种恳 切的神色,这是能博得别人同情的 。”安妮终生体弱 多病,但在虚弱的外表下,却有一颗意志坚强,勇敢执着的心灵。
【罗伯特·勃朗宁】
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1812-1889),维多利亚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戏剧抒情诗》、《剧中人物》、《指环与书》等。
㈢ 欧洲四大凶宅
四大凶宅 “凶宅”争论 读过美国畅销小说《凶宅》的人一定会被其中惊险怪诞、扑朔迷离的情节所深深地吸引。在国外,TheHauntedHouse(有幽灵出没的屋子)是小说家和影视作品的极好题材,同时也是旅游的一个最好去处。在中国,自古以来,有关“凶宅”的传说也层出不穷,蒲松龄所著的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中,有关“凶宅”的描写更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那么,世上真有“凶宅”吗? 近百年来,有关“凶宅”是否真正存在的争论,一直是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存在论者和不存在论者均拿不出让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然而,现实中最令人感到费解和害怕的是尽管绝大多数“凶宅”并没有幽灵的传说,但一旦有人住进了这样的屋子里,就会大难临头,不是得了重病九死一生,就是与死神相吻一命呜呼。此类现象在欧美国家一向用“凶宅”来解释;而在中国古代是用“风水”和“报应”来解释。 传说中的四大凶宅 埃及:在埃及一座高大的法老墓附近,有一幢“一战”时期英国军队修建的兵营。当英国士兵入住3个月后,就接连有人出现身体颤抖、口齿不清、牙齿脱落的症状,一直发展到双目失明,最后全身扭曲一团,在强烈的的抽搐中发出悲惨的嘶叫声痛苦地死去。当地人认为,“凶因”是因为居住者触犯在地下已安眠几千年的尊贵无比的法老。 美国:还有一处有名的凶宅在美国迈阿密,那是早期白人殖民者用一种黏土以“干打垒”的方法建成的住宅。但是最早的主人很快放弃了这座建筑。因为他们在这里住上两个月,就会有出现咳嗽、胸痛等症状并逐渐加重,夜里有被一双魔爪拼命压住胸口,几乎窒息而死的感觉。离开这里后,症状就会很快消失。 印度:在印度也有这样的凶宅,并且不止一幢,而是连成一片的住宅群。传说那些人在死去的时候,撕破自己的衣服,抓烂自己的皮肉,含糊不清而又声嘶力竭地呼叫着人们并不认识的某个人的名字。当地人认为死者所指的那个人是一个古老的神灵,而那片地方就是神灵的领地。 比利时:以上三座“凶宅”因为年代较为久远而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在比利时一座著名的凶宅只建造50余年,完全是当代文明的产物。这是建在布鲁塞尔远郊的一幢现代化别墅,建成后主人搬进后不久就出现程度不同的头痛、精神恍惚,女主人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错乱,最终因心智发疯而跳崖自杀,别的人搬出别墅后精神病状竟不治而愈。 早在几年前,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地质生物学家通过对美国、英国、比利时、印度、埃及等国家的20多座“凶宅”进行实地勘探,得出了这些结论: “凶宅”现象与电磁污染有关: 欧美科学家经过对“凶宅”长达数十年的科学考察,惊喜地发现:形成“凶宅”现象多半与不良的地质因素有关。此外,还与缺乏绿化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其中最常见的有电磁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等。比如,在不少城市中的工业区内,整个地面上都是密密麻麻如蜘蛛网似的地电流穿过,以及局部性的磁力扰动,遍及面更广。如果在这种地电流与磁力扰动交叉的地方建造住宅,便会导致对人体损害极大的电磁波,辐射到住宅内,造成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产生精神恍惚、惊慌恐怖、烦躁不安和头疼脑昏以及失眠等症状。还有,比利时布鲁塞尔远郊的那幢别墅,是因为对面山丘上有一处封闭的军事重地,那里有自“二战”期间建立起来,并不断进行技术改造的一个雷达站,雷达站发射功率极强,因三面拥立的石壁阻挡着电磁波的延伸扩散,交叉反射投向别墅,住在里面的人一天24小时几乎要接受48次电磁波的强烈震荡和“射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们怎能不遭受精神损害呢? “凶宅”现象与重金属、放射性元素有关: 科学家们还发现,有些“凶宅”是宅基有重金属矿脉隐藏,或附近有排放有毒重金属加工厂的存在所致;还有一些住宅由于地下有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氡”,不时向地面放射,同时通过人的呼吸道进入并沉淀在肺组织中,破坏人的肺细胞,从而引起肺癌以及其他呼吸道方面的癌症。 印度曾发现过这样的“凶宅”,并且这样的“凶宅”在印度各地接连不断地出现。凡居住在这类“凶宅”里的人,过不了多久就会得上一种怪病,口齿不清、面部发呆、手脚发抖、双目失明、精神错乱,最后全身扭曲而死。此事在印度全国上下闹得人心慌慌,对此印度政府专门派出一个专家小组进行实地调查,经过认真仔细地分析取证,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死者是因汞中毒所致。原来这些“凶宅”附近都有一家水银温度计厂,由于环保措施滞后,放任水银溢出渗入地下,严重地污染了地下水源,从而酿成数人死亡的惨剧。对美国迈阿密的那处“凶宅”勘探化验发现,“凶因”来自造房子的那种灰白色黏土。这种黏土富含肉眼难以发现的矽尘,而人在不知不觉中吸入后,就会发生呼吸道反应。埃及那座“凶宅”的成因是因为当年的法老为了使自己的陵墓得到保护,在墓室的内壁涂刷厚厚的蓝色灰层,这种由多种岩石研磨而成的粉末,含有汞和钴等可怕的有毒物质。使人死于非命的是他们饮用了取自法老墓地下一口水井里的水,因此遭受了汞中毒和钴的放射性辐射,这种在体内骨骼、脏器、神经细胞沉积的毒素,就是停止饮用这种水也无法彻底清除。 “凶宅”现象与住宅选址有关: 在中国,古人为了避免“凶宅”之祸,对住宅建筑的选址十分讲究。清代的高贝南曾说过:“欲求住宅有数世之安,须东种桃柳,西种青榆,南种梅枣,北种奈杏”。细究起来此种说法很有些科学道理,因为它符合植物学中树种的生理特性,如桃、柳喜欢温暖向阳,因此宜栽于宅之东;而梅树、枣树树干不干,因此宜种于宅之南;榆树的枝叶可挡住西晒太阳,故栽于宅之西最佳;而杏树不喜欢阳光,因而宜种于宅之北面。 又如,榆树与槐树树龄很长,古代民宅的大宅,往往在外宅和内宅之间设中门,并有一天井,天井内种槐树,一方面能够绿化,另一方面也能对内宅起到了掩蔽作用,而如果再在宅后栽上常青树,更可避免深宅大院赤裸裸地暴露在外人面前。 所以,古人在民宅选址上,一大原则就是在住宅的正门前不能种大树。用今天的科学观点来看,这里面包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大树会挡住阳光的照射,使宅内阴暗无光,并会影响屋内的空气流通,还极易招致雷击。此外大树的树阴很容易滋生蚊蝇,从而影响宅内主人的健康;大树还能招来飞鸟前来栖息,而鸟儿落下来的鸟粪也会导致环境污染。古人为了避免“凶宅”之祸,凭着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在建筑民宅选址时的目标是有“紫气东来”、能“五世其昌”的“吉宅”。 一般说来,人们在选择“吉宅”的地址时,讲究的是居住环境的幽静、透光、通风、舒适和绿化,能够在住宅周围营造出“吉宅”的“氛围”。的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从古人的民宅选址中,发现其中的诸多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些内容在很多方面用现代地质、地理、生态、生理、心理、建筑和美学等科学来得到解释。 同时人们对自己因住宅因素引起的身体不适,也懂得从采光、通风、环境污染等方面去找原因,而重视科学的当代建筑设计,也为现代人提供更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安全家居。凶宅将成为过去古老的故事。可以说,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能够还其古环境工程学的本来面目,并能最终揭开罩在“凶宅”头上的神秘面纱。
㈣ 有哪些好看的高分电影推荐
剧荒必备!这28部电影不仅好看,里面的家也美得让人想穿透屏幕住进去!
01《戏梦巴黎》
作为文青必看经典的《戏梦巴黎》,是导演贝托鲁奇对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一封情书。我们透过主人公西奥和伊莎贝尔姐弟的房间,除了可以看到影片的迷影色彩——譬如卧室内挂着的巨大的戈达尔导演的《中国姑娘》的海报,《放大》剧照和红宝书,还能看到贝托鲁奇对于艺术品的热爱。
28《双层公寓》
而这个日本真人秀节目同样也有国内山寨版,但.....依旧是看了几眼国内山寨才越发觉得原版的可贵与不尴尬。剧情简单,3 个好看的男孩与 3 个好看的女孩住进同一座房子里,没有刻意安排的恋爱或分手狗血剧情,他们该上班照常上班,该找不到工作照常焦虑,男孩和女孩可能会擦出爱的火花,但也可能好几集都毫无进展。每一集取经于一个公寓里,最新这一季,正取景于东京有钱中产街区世田谷区的一座双层公寓,装修以如今东京最为流行的设计风格,一种不是 MUJI 不是侘寂的「新日式」风格,以白色为主色调,杂糅各种天然材质,很现代又很放松。
㈤ 有谁知道夏洛蒂.勃朗特的资料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豪渥斯是山区的一个穷乡僻壤,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游玩。好在父亲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乐趣,同时也给夏洛蒂以及两个妹妹带来最初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2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去那里。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那里的条件极差,教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动辄要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这之后,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她永远忘不了这段生活,后来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
夏洛蒂回到家里后,生活又像过去一样,但她和妹妹们的兴趣却更加广泛了。她们一起学音乐,弹琴、唱歌,画画,而最使她们感兴趣的却是学习写作。勃朗特一家一向离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这个孤寂的村落里,她们所能找到的唯一慰籍,就是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当时夏洛蒂14岁,已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开列的书单,她共写了22卷之多,每卷60到100页。这些习作尽管还很幼稚,但已表现出相当厚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习作,可以说为她往后在文坛上一举成名作了充分准备。
15岁时,夏洛蒂进伍勒小姐在罗海德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她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又在这所学校里当了教师。她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写作,但至此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1836年,也就是在她20岁时,她大着胆子把自己的几首短诗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然而,得到的却是这位大诗人的一顿训斥。骚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对她说:“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你们没有写诗的天赋。”这一盆冷水使夏洛蒂很伤心,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仍然默默地坚持写作。
1838年,夏洛蒂离开伍勒小姐的学校。第二年,她到有钱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这一职业在当时是受歧视的,而夏洛蒂更是亲身体验了作为一名家庭女教师的辛苦与屈辱。她在当时给妹妹艾米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私人教师……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所以,她很快就讨厌甚至憎恶家庭教师这一行当了。她在1839年和1841年分别当过两次家庭教师,但每次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她忍受不了。
也就是在这两年里,有人向夏洛蒂求婚:一次是她的一个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牧师。但是,这两次求婚都被她拒绝了,原因是她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爱她,只是按传统要娶个妻子而已。
夏洛蒂和艾米莉都不愿离开家到外面去谋生,但仅靠父亲的收入又无法生活,于是她们便想在本村办一所学校,教当地孩子读书,这样也许能维持生计。她们都想教法语,可是她们的法语并不好。这时,在她们家里帮助照料家务的姨妈挺身而出,拿出她所有的积蓄,让姐妹俩到布鲁塞尔去攻读法语。
这样,她们就进了布鲁塞尔的一所法语学校。这所学校是由一对姓埃热的夫妇办的,并由埃热先生亲自教授法语。埃热先生的法国文学造诣很深,勃朗特姐妹俩在他的教诲下,仅用一年时间,就掌握了法语基础知识,还阅读了大量法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各种流派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但是,对夏洛蒂来说,在布鲁塞尔的一年间,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埃热先生本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聪明过人,还有一种对年轻女子非常有吸引力的男性气,即容易激动,有点粗鲁,但十分率直、爽快。夏洛蒂内心已爱上这个有妇之夫,但她始终没有明确表露。埃热先生对她则全然无心,所以她就把这种微妙的情感一直压在自己心里。
从布鲁塞尔回国后,夏洛蒂便和两个妹妹一起开始筹办学校,还挂出了“勃朗特姐妹学校”的招牌。可是,她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几个月里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入学,等来的只是上门收税的官员。
办学的理想破灭了。夏洛蒂觉得,写作也许还有出路。1845年秋天,她偶然读了妹妹艾米莉写的一些诗,突然想到她们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诗集。于是她们商量之后,每人拿出一些诗合在一起,用当时已去世的姨妈留下的一些钱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她们没有署真名,而是分别用了三个假名: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尽管她们的诗写得很美,却没有人注意,出版后只卖掉了两本。
但是,不管怎么说,诗集的出版对她们来说总是一件大事。她们的创作热情受到了激励,于是三姐妹又开始埋头写小说。这时,夏洛蒂已三十岁。她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取名《教师》;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则分别写了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师》将被退回。
这对夏洛蒂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气又开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简·爱》。
《简·爱》中的人物和情节,大多是她在生活中经历过或者非常熟悉的,再说她又充满了激情,所以写作进度很快,不到一年就脱稿了。稿子交出去后,令出版商大为惊喜,通宵不眠地审读。最后,出版商认定它是一部杰作,决定马上出版。就这样,两个月后,《简·爱》(1847)就问世了,而两个妹妹的作品此时还在印刷之中。
不久,三姐妹的三部作品全部问世。当时的英国文坛大为震惊,因为三姐妹的三部长篇小说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夏洛蒂的《简·爱》(初版时作者署名为柯勒·贝尔),更是引起轰动,大街小巷里都在谈论这部小说,人们还到处打听和猜测,作者到底是谁?
勃朗特三姐妹出了名,为全家带来了欢乐。但是不久,家里就发生了一连串不幸事件。1848年9月,她们的弟弟患病去世。三个月后,艾米莉染上结核病,相继去世。夏洛蒂担心小妹妹安妮也会染上,不巧事情正是这样。安妮得病后拖了5个月,也离开了人间。
夏洛蒂深受打击,她只有全身心投入写作,才能暂时遗忘内心的悲痛。她埋头写长篇小说《谢利》,于1849年8月完成,10月出版。《谢利》使她再一次获得巨大成功。这之后,她便去了伦敦。在伦敦的几年里,她结识了不少作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萨克雷对她的作品评价很高,而她则把《简·爱》第二版题献给萨克雷,以表示对这位著名作家的敬意。盖斯凯尔夫人成了她的挚友,两人过往甚密。
1852年,当时夏洛蒂已36岁,他父亲的助手尼古拉斯牧师向她求婚。尽管她父亲并不同意,但夏洛蒂认为尼古拉斯是真心爱她的,她自己也喜欢尼古拉斯,于是说服了父亲,于1854年6月和尼古拉斯结婚。在此期间,她还完成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维莱特》。
他们的婚后生活相当幸福。夏洛蒂在照顾丈夫和父亲之余,仍花大量时间从事写作。她在写长篇小说《爱玛》。可是,命运多舛,只过了6个月幸福的家庭生活,《爱玛》也仅写完两章,夏洛蒂就一病不起了。此后,她在病床上痛苦地挣扎了3个多月。1855年3月31日,这位性格刚强、才华出众的女作家与世长辞,是年39岁。
夏洛蒂·勃朗特虽然一生仅写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其中《教师》在她去世后才出版),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此外,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物和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这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后世作家在处理女性主题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问题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8704400.html?fr=qrl3
㈥ 最近有哪些好看高分的电影推荐
电影市场发展在如今的娱乐圈和演艺界之中是十分迅速的,这也因此让众多优质的电影作品纷纷涌现上映播出,而我想要推荐的高分的电影作品就有《少年的你》、《流浪地球》、《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
每个人心中都拥有着对于电影作品不一样的理解和认知,而这样子的认知和了解也让大家对于电影影视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态度和感悟,这也因此导致了大家所喜爱的电影作品有所不同,在如今电影产业发展迅速的状态之下,我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质电影影视作品不断产出的。
我想要推荐的高分电影影视作品有《少年的你》、《流浪地球》、《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三部。
1、《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是近段时间上映播出的优质电影作品,它的整体评分也达到了8.6分之高,这样子的影视作品讲述了“高考”“校园欺凌”等热点题材内容,这也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同时引起大家对于校园生活关注和热议的优质作品,这也因此让它获得了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优异成绩。
以上三部电影影视作品就是我所喜爱且想要推荐的,当然不一样的人群拥有着不一样的态度与看法,你心中的电影作品又是什么呢评论区告诉我吧!
㈦ <简爱>作者夏洛蒂.朗勃特的资料
夏洛特·勃朗特(英语:Charlotte Brontë,1816年4月21日-1855年3月31日,或译为夏洛蒂·勃朗特)是一位19世纪著名的英国作家.
生平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在约克郡的索顿,双亲为帕特里克·勃朗特(Patrick Brontë,1777年—1861年)与玛丽亚·布伦威尔(Maria Branwell),在勃朗特夫妇6个小孩中排行第3,也是勃朗特三姐妹中年纪最大的。1820年4月因为父亲帕特里克在哈沃斯担任副牧师的缘故,所以全家搬到了哈沃斯(Haworth)。母亲玛丽亚于1821年9月15日因癌症病逝,所以夏洛蒂与其他5个兄弟姊妹于是由阿姨伊丽莎白·布伦威尔(Elizabeth Branwell)来照顾。在1824年8月,夏洛蒂与姊妹艾米莉、玛丽亚与伊丽莎白一起被送到位于兰开夏(Lancashire)科恩桥(Cowan Bridge)的女子教会学校(后来夏洛蒂在《简爱》中将它描述为罗伍德学校)。学校的状况是相当恶劣的,这也对夏洛蒂的健康造成了永久的影响,可能也导致了夏洛蒂的两个姊姊玛丽亚(1815年—1825年)与伊丽莎白(1814年—1825年)的死亡。她们在1825年离开学校不久之后就死于肺结核。
在哈沃斯家中的夏洛蒂与布伦威尔、艾米莉与安妮开始创作他们的幻想国度。夏洛蒂与布伦威尔创作了有关安格利亚(Angria)的故事,而艾米莉与安妮则是创作了有关贡代尔(Gondal)的文章及诗篇。这些传奇故事的描述相当详细(目前仍然存在部份的手稿中),提供了他们在儿童时期与青少年早期的乐趣,也为他们未来的文学作品奠下了基础。
夏洛蒂在1831年至1832年间在米菲尔德(Mirfield)的学校就读,在这里她遇到了终生的好友艾伦·奴西(Ellen Nussey)与玛莉·泰勒(Mary Taylor)。在1833年间,夏洛蒂以韦尔斯利(Wellesley)的名义创作了《The Green Dwarf》。在1835年至1838年间,夏洛蒂则在米菲尔德的学校担任教师。夏洛蒂从1839年开始在约克郡担任许多家庭的女教师,一直到1841年为止。后来在1842年夏洛蒂与妹妹艾米莉前往一间位于布鲁塞尔由康斯坦丁·黑格尔(Constantin Heger, 1809年—1896年)与妻子克莱儿(Claire Zoé Parent Heger,1804年—1890年)所经营的私立寄宿学校,为了报答黑格尔夫妇提供食宿与教学,夏洛蒂教导学生英文,而艾米莉则是教导学生音乐。不过因为夏洛蒂的阿姨伊丽莎白·布伦威尔(Elizabeth Branwell)于1842年10月去世而中断。夏洛蒂在1843年1月独自返回布鲁塞尔的寄宿学校,担任教师的职务。这次在布鲁塞尔的寄宿学校期间,夏洛蒂并不快乐,因为她变成孤独、思念家乡的并且深深的爱恋着黑格尔。最后夏洛蒂在1844年1月回到了哈沃斯,后来这段经历也成为了夏洛蒂创造小说《维莱特》与《教师》的灵感。
在1846年5月夏洛蒂与艾米莉、安妮联合出版了一本诗集,并且为了回避当时对女作家的偏见而使用笔名。虽然这本诗集后来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仅仅只售出两本而已),不过她们仍然决定继续写作,并且开始第一本小说的创作。夏洛蒂后来使用笔名库瑞尔·贝尔(Currer Bell)来出版前两部小说。关于这件事,夏洛蒂后来写道:
因为不愿意暴露身分,所以我们用库瑞尔、艾利斯、阿克顿贝尔这些笔名来隐藏本名。这个因为良心不安而做出的暧昧抉择,是假设基督徒对于名为男性的思考是正面的。我们并不喜欢宣布我们是女人,因为——毫无疑问的,我们的著作和思想是不会被称为“女性的”——我们有了模糊的印象:女作家是应该对偏见袖手旁观的。我们注意到评论家有时是如何因为个性而抨击,有时则是用谄媚当作鼓励,这些并不是真正的评价。
夏洛蒂的小说被当时的评论家认为是相当粗俗的,大部分的焦点反而在于猜测库瑞尔·贝尔是谁与他是男人或女人这些疑问上面。夏洛蒂的弟弟布伦威尔·勃朗特在1848年9月因慢性的支气管炎与过量饮酒造成的衰弱而去世,虽然夏洛蒂相信他是死于肺结核。艾米莉与安妮也分别在1848年12月与1849年5月因肺结核而去世。所以只剩下夏洛蒂与父亲帕特里克一起生活。
在《简爱》获得巨大成功的情况下,夏洛蒂的出版商说服她偶尔前往伦敦。夏洛蒂在伦敦显露出真正的个性,她开始参加高贵的社交圈,结交了马蒂诺(Harriet Martineau)、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威廉斯·萨克莱(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与乔治·亨利·路易斯(George Henry Lewes)等作家。但是夏洛蒂仍然没有离开哈沃斯超过几个礼拜的时间,因为她不想离开父亲帕特里克的身旁。
夏洛蒂与父亲的牧师亚瑟贝尔尼可拉斯(Arthur Bell Nicholls)于1854年6月结婚。在不到一年后,夏洛特怀孕了。不过在这段期间,夏洛蒂的身体却快速恶化,最后在1855年3月31日去世,死亡诊断书上认定夏洛蒂死于肺结核,不过有许多传记作者认为她的死因可能是在怀孕早期因为严重的害喜(Morning sickness)而导致剧烈的呕吐。不过也有证据显示夏洛蒂是死于斑疹伤寒,她有可能是被丈夫亚瑟的老仆人所传染的(比夏洛蒂还要早去世)。后来夏洛蒂被葬在哈沃斯圣马克教堂的家族墓穴中。
夏洛蒂的好友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于1857年出版了夏洛蒂的传记《夏洛蒂·勃朗特的生平》(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e),不过有关夏洛蒂对于黑格尔的感情则是草草带过,因为考虑到这件事可能会对夏洛蒂的朋友、丈夫与父亲带来痛苦。
[编辑] 作品
[编辑] 小说
1847年:《简爱》(Jane Eyre)
1849年:《雪莉》(Shirley)
1853年:《维莱特》(Villette)
1857年:《教师》(The Professor),创作于《简爱》之前,不过因为许多出版社拒绝出版,所以直到夏洛蒂死后才出版
[编辑] 诗
《from Retrospection》:创作于1835年
1846年:《库瑞尔、艾利斯与阿克顿·贝尔的诗集》(Poems by Currer, Ellis and Acton Bell):由勃朗特三姐妹联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