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居建材 » 发明家电工
扩展阅读
迈诺诗净水器滤芯怎么换 2021-03-16 21:54:39
家装强化地板 2021-03-16 21:51:45

发明家电工

发布时间: 2021-03-07 20:12:31

⑴ 电工方面的小建议、小改革、小发明、小窍门、小创造

孔利明档案:孔利明,人称“孔发明”,宝钢电气高级技师。1951年出生,1968年初中版毕业被分配到崇明农场,权1984年进入宝钢运输部。孔利明从1993年开始申请专利起,至本文截稿止共有72项专利获得受理,是上海拥有职务发明专利第一人;身为技术型专家至今仍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在上海国有企业已寥寥无几。他先后获得了“上海市十大工人发明家”、“全国十大杰出职工”、全国“十大自学成才标兵”、上海市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等多项荣誉称号。 2006年11月的一天,记者如约来到宝钢。阅历丰富、见过世面的孔利明,对于记者的提问,显得胸有成竹,老练中包含睿智,成熟中透出直率,其敏捷的思维和娓娓的谈吐超出了记者的想象。然而,面对这位脑中时刻闪现出激情创意的工人发明家,记者仍摆脱不了种种疑惑:这个当初只有初中学历的汽车电气修理工,他究竟依靠什么样的头脑,拥有什么样的激情以及个性,才创造出这样令人羡慕的成果?

⑵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主要成就

爱迪生小时候把蜡烛放在镜子前发现亮了许多,受启发,发明了灯丝。 准确的说,电灯不是爱迪生发明的,它是后来有人在爱迪生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爱迪生发明的是灯丝。 爱迪生还发明了:留声机 他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机械。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发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量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电灯的发明,曾使煤气股票3天内猛跌百分之十二。

随便选一个吧!!!!!!!!!!!!!!!!!!!!!!!!!!!!!!!!!!!!!!!!!!!!!!!!!!!!!!!!!!!!!!!!!!!!!!!!!!!!!!!!!!!!!!!!!!!!!!!!!!!!!!!!!!!!!!!!!!!!!!!!!!!!!!!!!!!!!!!!!!!!!!!!!!!!!!!!!!!!!!!!!!!!!!!!!!!!!!!!!!!!!!!!!!!!!!!!!!!!!!!!!!!!!!!!!!!!!!!!!!!!!!!!!!!!!!!!!!!!!!!!!!!!!!!!!!!!!!!!!!!!!!!!!!!!!!!!!!!!!!!!!!!!!!!!!!!!!!!!!!!!!!!!!!!!!!!!!!!!!!!!!!!!!!!!!!!!!!!!!!!!!!!!!!!!!!!!!!!!!!!!!!!!!!!!!!!!!!!!!!!!!!!!!!!!!!!!!!!!!!!!!!!!!!!参考资料:??????????????????????

⑶ 无线电的发明家是谁

无线电是谁发明的?在西方公认是;玛可尼。俄罗斯却认为是;波波夫,这个问题呢争论了一个多世纪至今也没有定论。
1859年3月波波夫出生在俄国乌拉尔一个牧师的家庭里,他从小就对电工技术有一种特别的嗜好12岁那年自己制作了一块电池还用电铃把家里的钟改装成闹钟。18岁时波波夫考进彼得堡大学物理系不久转入森林学院学习,这里活跃的学术氛围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由于家庭贫困波波夫只好半工半读维持学习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888年波波夫听到了赫兹发现电磁波的消息后他开始萌生;要让电磁波飞跃全球的梦想。
1894年35岁的波波夫成功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无线电接收机,波波夫对无线电通信的最主要贡献在于他发现了;天线的作用,他的接收机所使用的导线是世界上的第一根天线。
1895年5月7日波波夫带着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在彼得堡的俄罗斯物理学会上宣读论文并且进行演示;结果大获成功。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又进行了一次正式的无线电传递幕尔斯电码的表演,波波夫把接收机安放在物理学会会议大厅内,然后把发射机安装在森林学院内两地间隔250米,当他的助手把信号发射出去后波波夫这边的接收机立即清晰的接到信号,然而波波夫的发明在俄国却没有被采用。
1895年波波夫曾经向俄国政府申请1000卢布进行无线电实验的投资,可是陆军部长告诉他;我绝不允许把钱浪费在这样的幻想里。

再说说玛可尼,1874年他出生在意大利一个农庄主的家庭。1894年赫兹去世,刚满20岁的玛可尼在电器杂志上读到了赫兹的实验报告。从小就喜欢摆弄线圈电铃的他一下子就对电磁波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既然赫兹能在几米外测出电磁波那么只要有足够灵敏的接收机就一定能在更远的地方接收到电磁波。他在家里的楼上安装了发射电波的装置楼下放置了接收机与电铃来相接。父亲见他不务正业大为不满,斥责他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家邻居们更是对他百般嘲讽。可是他并不气馁,终于有一天父亲正在楼下看报纸忽然听到一阵铃声,接着,儿子欢天喜地的跑下来抱着他大叫;我成功了!父亲此时才看到儿子的杰出的才能,开始给玛可尼经济支助让他一心搞实验。第二年的夏天,玛可尼又完成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实验到了秋天实验又取得空前的进展。他把发射机放在一座山岗的一侧接收机安放在山岗的另一侧中间距离2.7公里,当助手发送信号时他守侯着的接收机的电铃发出了清脆的铃声。
可是接下来的实验需要大量的资金,父亲已经没有能力来供给。于是,玛可尼向政府寻求援助,但是保守的意大利当局对此不懈于故。不过,英国人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很多财团愿意支助他。于是,玛可尼在1896年来到英国。
1901年,玛可尼在英国建立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发射塔向大西洋彼岸发射信号获得了成功。1937年玛可尼逝世意大利有近万人为他送葬英国所有无线电报和无线电话以及广播电台停工两分钟向他致哀。
1905年,一场关于无线电发明权的诉讼在美国沸沸扬扬。最终,北美巡回法庭判定;玛可尼是无线电的发明人。第二年,波波夫因为脑溢血去世,享年47岁。
1909年11月,35岁的玛可尼荣获该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玛可尼在西方的地位已经无可动摇但是俄罗斯人始终认为;波波夫才是第一个发明无线电的人。这个遗案,至今还没有解决。
实际上关于无线电的发明者别的国家也有不同的看法;英国人把麦克思韦奉为无线电之父,认为他最先指出电磁波的存在。德国人认为;赫兹,才是无线电的开创者,因为他最早发现了电磁波。美国人则认为;德福勒思特是无线电发明者因为他发明了无线电通信器材的心脏——三极管。
究竟是谁发明了无线电通信呢?或许可以这样认为;无线电的发明是众 多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他们的功绩都是不可磨灭的。

⑷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命名物理单位

比如说牛顿 力学单位 牛
对物理有很大贡献的人
(4)发明家电工扩展阅读:
力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形变的根本原因。在动力学中它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产生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概念在牛顿力学中占有最根本的位置。牛顿在1664年就提出了力的定义是动量的时间变率(动量等于质量乘速度)。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是力的定性的定义,它给出力在什么条件下存在和什么条件下不存在的定性条件。牛顿第二定律给出了力的定量的定义,即力等于动量的时间变率;如果质量不变,力也等于质量乘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每一个力而言,必有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存在。它指出所有的力都是成对的,只在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才能实现(见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的惊人成就,使超距作用力的概念推广到物理学的其他分支中去。但是,牛顿并不能从物理上说清超距作用的实质,所以长期受到各方的严厉批评,直到A.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指出一切物理作用传播的最大速度是光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牛顿有关超距作用力的概念有极大的局限性。爱因斯坦1915年在他的广义相对论里明确指出,万有引力的传播速度不可能大于光速。
在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曾指出,牛顿力学中的力的概念只是一种方法论性质的工具,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东西。G.R基尔霍夫、H.B.赫兹和E.马赫都认为牛顿的力的概念很难说明力的实质,但都肯定力是一种计算用的量,代表质量和加速度的积。当然,牛顿提出的力的概念对科学进展的贡献很大:没有这种概念,物理就会失掉理论的连贯一致性。
力的单位牛顿第二定律既可以看作是质量的定义,也可以看作是力的定义。前者把力看作是基本量,把质量看作是第二定律的导出量;后者则反之。
我们把长度单位定义为标准衡器在两点之间的距离,或用特定的光谱线波长来度量。同样,时间可以用标准运动的周期。如地球公转周期,时钟的摆动周期,或分子的振动周期来衡量。利用这种长度和时间的单位,我们就能给出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度量。我们通过两种途径探讨牛顿第二定律,即绝对制和引力制。在绝对制中,我们引进标准物体的质量为单位质量,从而根据第二定律,把单位质量产生单位加速度的力作为单位力。其他质量原则上可以和标准单位质量相比,用单位力作用测定它的加速度。这样求得的加速度同它的质量成反比。实验证明,质量是一个标量,而力和加速度则都是矢量,它们服从矢量合成和分解的规律。
在绝对制中,非相对论力学的牛顿第二定律可写成:
F=ma,
式中F和a为力和加速度;m为该物体的质量。式右的m和a如果是已知的,则本式即为力的定义。所以在绝对制中,质量是基本量,力是导出量。力的量纲是MLT-2,其中M、L、T分别为质量、长度和时间的量纲。
在引力制中,用标准物体所受地球引力作为标准力,因而,引力制把力作为基本量,而根据第二定律,质量为联系力和加速度的比例因子,成为导出量。在引力制中,标准物体的重量作为单位力,引力加速度为g。任何物体的重量是用标准物体的重量来度量的。设物体的重量为W,则它的质量m可以写成W/g。这个导出量m的量纲为FT2L-1,其中F为力的量纲。由于地球表面各处的地球引力加速度并不完全相等,所以物体在地球表面各处的重量,也不会完全相等。为了避免这种困难,规定地球表面的某一特定点作为测量标准物体的标准重量的场所。所以,引力制的绝对程度并不比所谓绝对制的绝对程度差。
绝对制的力的单位为达因和牛顿。1达因是使1克的质量产生1厘米/秒2加速度的力;1牛顿是使1千克的质量产生1米/秒2加速度的力。1牛顿等于10^5达因。国际单位制和中国法定计量单位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⑸ 计算机发明家是谁啊

计算机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194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

⑹ 请把常见职业名称的英语单词告诉我(45)个,要有发明家,科学家,中文也要写(谢谢)

actor: 男演员
actress: 女演员
artist: 艺术家
astronaut: 宇航员
barber: 理发师 (男)
chef/cook: 厨师
dancer: 舞者
dentist: 牙医
doctor: 医生
designer:设计师
detective:侦探
driver: 司机
editor:编辑回
electrician: 电工
engineer:工程师答
fisherman: 渔夫
farmer: 农民
guide:导游
journalist: 记者
judge: 法官
lawyer:律师
nurse: 护士
pilot:飞行员
policeman:警察
postman: 邮递员
scientist:科学家
singer:歌手
teacher: 教师
writer: 作家
inventor: 发明家

是我自己找的啊!希望可以对你有帮助!

⑺ 农民发明家吴玉禄哪里人

吴玉禄,一位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马务村的普通农民现年48岁,小学文化,迄今为止发明了38个机器人,在这个机器人大家族里吴玉禄分别按他们的出生顺序给他们命名为吴老大、吴老二……。兄弟38各有所长:蹦跳翻跟头、拉车爬墙点烟斗、敲锣打鼓拉二胡、写字倒茶把杆爬。更有帮助病人的翻身床和会下棋的智能机器人。

吴玉禄在家排行老五,是家里最小的儿子。从小,他不爱说话,就喜欢鼓捣一些小玩意儿。上学后,他对学习不感兴趣,却经常像小乞丐一样,满大街捡别人没用的“破烂”,宝贝一样放在书包里。吴玉禄第一次接触的“机械”,是一把废弃的铁锁。为了弄明白钥匙和锁的关系,他砸坏了很多铁锁,终于学会了修锁配钥匙。 这个穷困的家庭,并未因为多了一个劳力而出现转机。耕田、种地等农活,吴玉禄一样不干。大量空闲时间,吴玉禄都花在捣鼓他收藏的那些机械“破烂”。村里的老人们都说,吴家的小儿子是个“败家子”。
丑陋的“吴老大”
然而,家庭的贫困,让吴玉禄的梦想只能停在脑海中。村里照顾他这个困难家庭的孩子,将其招了工,让他进入一家民营工厂当电工。造机器人的梦想,从那时开始付诸实施。 1978年夏,16岁的吴玉禄与村里一个铁哥们儿商量:一起做个会走路的机器吧。那时候,他还不知道“机器人”的概念。 折腾了一年多,第一个机器人面世:外形是一个人形的铁皮,身后的两根粗铁丝连接着一个齿轮,一台捡来的小电机充当动力。小电机发动后,带动两根铁丝前后移动,“铁皮人”开始动起来。 这是吴玉禄的机器人处女作,名为“吴老大”。从那一天开始,他就上瘾了。
造风扇俘获女孩心
吴玉禄和妻子董淑艳与机器人1986年,经媒人介绍,他认识了一名叫董淑艳的女孩。 然而,两人第一次见面,董淑艳甩下两个字:“不成”,扭头就走。 吴玉禄找来一个电机,接上一根连杆,将一柄蒲扇插在上面。通电后,蒲扇前后摆动,扇出凉风。他还设置了一个挡位开关,通过调节电机的转速,控制蒲扇摆动的速度。 这个小物件,让董淑艳欣喜异常。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发现只要她能想到的,吴玉禄都能给她做出来。 就这样,两人结婚了。直到现在,吴玉禄的家里还摆着这台“电风扇”。
雷管炸伤手
1989年夏,吴玉禄正在造机器人“吴老二”。在废品站搜罗材料时,他发现了一节“七号电池”,标签上写满外国字,像是“进口货”。他赶紧将它拿回家,准备当作“吴老二”的动力。当他接通“电池”的正负两级时,一声巨响,爆炸了! 吴玉禄的左手顿时血肉模糊,皮都翻起来了。邻居将他送到医院,打了十几针麻药,才缝合好伤口。 吴玉禄的无名指被炸坏。直到现在,这根手指到冬天总是冰凉的。 后来,吴玉禄才知道,那节爆炸的“电池”其实是根雷管,上面写的英文字母“TNT”是炸药的意思。
妻子离家出走
从废品站淘回来的东西,虽然成本低廉,但要让机器人“听话”地动起来,却需要更多精密的零件。吴玉禄指着一个被拆得稀烂的玩具直升机说:“几百块的玩具,我只用它的遥控器。”诸如从新摩托上拆电机、从汽配城买小轿车坐椅,这些事他都干得出来。 1999年夏季的一天,吴玉禄带着全家到邻村维修农具,但时间不长就接到村里的电话,让他们赶紧回家。吴玉禄刚骑车到村外,就见自家方向浓烟滚滚,村里大喇叭喊着:“社员们都去吴玉禄家灭火。”等他们赶到家门口时,整个房子烧得只剩下三根檩条。 董淑艳带着孩子离家出走,打算和吴玉禄离婚:“让他跟机器人一块过吧”。
一举成名
吴玉禄和“超级吴老五”2003年吴玉禄携自己的机器人儿子参加科技周并到人民大会堂表演,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之后被北京市评为“京郊十大新闻人物”,并由市领导颁奖。 2004年在湖南卫视主办的农民机器人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并获得“最聪明的农民发明家”称号和奖金一万元。 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十套走近科学栏目担任道具师并获道具设计制作优秀奖。 2006年参加深圳卫视主办的“创意中国”大赛,捧回了冠军奖杯,参加山西卫视主办的“才艺大比拼”依旧捧回了冠军奖杯。 2007年受聘于山西彩灯公司和浙江某公司担任技术顾问。应广州市政府邀请参加第十三届机械博览会并在开幕式上做了机器人拉车表演。 2008年应邀到香港、天津等地参加展出。 2009年吴玉禄的机器人儿子与神舟七号宇宙飞船一同在河北石家庄展出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应邀在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市第九中学为同学们做了精彩的演讲。
未来目标
有了经验,设计起来得心应手。设计一个会翻跟头的机械狗,仅需2小时;用不到3个月制作成功的“超级吴老五”,已被一名大学生花3万元人民币买走。 他和正在读计算机专业的儿子合作制造更具实用性和智能性的机器人,他管硬件设计,儿子来编程序。目前,二人已做好了可给病人定时翻身的“吴老三十三”和会下棋的“吴老三十四”。
父子合作开机器人工厂
拉车机器人在老吴心里,最大的目标就是建个机器人工厂——自己管机械设计,儿子管程序设计,工人组装。“到时候,我们成为百万富翁没问题。”老吴显然已经把学计算机的小儿子吴汪洋当成了接班人。 吴汪洋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读大一,他已经进了学校的科技社团。老吴说,小吴曾经发明过家用防盗报警器,和自己一样脑子好使。现在吴汪洋已经开始学习单片机及相关知识,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老吴和儿子的机器人梦会一步一步的实现的

希望能够帮到你

⑻ 爱迪生发明家生涯的正式开始是在什么时候

1868年爱迪生得到了波士顿著名的电工学家查理·威廉士的许可,在他的工厂版里对自己的设计权进行研究。1868年底以后,爱迪生的全部空闲时间经常是在威廉士的工厂里度过的。这一年,可以被认为是爱迪生的发明家生涯的正式开始的一年。

⑼ 电工电子技术在计算机应用中的应用和设想

应用电子技术是一门学科,培养具备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质量检测、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电子领域和部门生产第一线从事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质量检测、生产管理、智能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支持技能应用型人才。2013年,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 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 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 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 1906 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制造繁,体积大,耗电多,从 1948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发明晶体管以来,在大多数领域中已逐渐用晶体管来取代电子管。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电子管的独特优点,在有些装置中,不论从稳定性,经济性或功率上考虑,还需要采用电子管。
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 1958 年见诸于世的。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电子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三者之间的统一;同传统的电子元件的设计与生产方式、电路的结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例如可在一块 6mm 平方的硅片上制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进一步显示出集成电路的优越性。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生产与管理等的需要,电子计算机应时而兴起,并且日臻完善。从 1946 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已经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每秒运算速度已达 10 亿次。正在研究开发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它们不依靠程序工作,而依靠人工智能工作。特别是七十年代卫星计算机问世以来,由于它价廉、方便、可靠、小巧,大大加快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速度。
数字控制和数字测量也在不断大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数字控制机床和“自适应”数字控制机床相继出现。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几十台乃至上百台数字控制机床进行集中控制(所谓“群控”)也已经实现。
在工业上晶体闸流管(即可控硅)也获得广泛应用,使半导体技术进入了强电领域。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电子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如空间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遥感技术、微波应用等),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这变革性的推动作用。电子水准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影响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国家的安危;也直接影响到亿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⑽ 清华博士甘当一线电工,是大材小用吗

话说,你别瞧不起电工,在我原来的化工厂,有个电工可是每个月薪资过万!!!!